摘要:文章分析了配網物資招投標流程的現狀與問題,發現其存在流程碎片化、信息化應用瓶頸、跨部門協同效能低下等關鍵問題,基于價值鏈理論,提出“面-線-點”三級優化路徑,從全流程價值鏈整合、雙維采購協同機制、智能決策工具嵌入三個層面進行系統優化。通過數據驅動決策,構建全維度數據治理體系,開發智能評標算法、供應商信用評分模型等工具,顯著提升招投標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關鍵詞:流程優化視角;配網物資招投標;協同管理;效率提升路徑
隨著全球對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視以及我國“雙碳”戰略的深入推進,電力系統作為能源轉型的關鍵領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與挑戰,配網物資作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其招投標管理的效率與質量直接影響到整個電力系統的運行效能,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然而當前配網物資招投標過程中存在的流程碎片化、部門協同不足、信息化應用瓶頸等問題,不僅限制了資源的有效配置,也阻礙了電力行業向更加綠色高效的方向邁進,因此探索如何通過優化招投標管理體系,實現從需求分析到合同履約的全流程閉環管理,構建透明、高效、智能的采購生態體系,已成為學術界和實務界的共同關注點。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一)行業背景與政策要求
電力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需要用到各類物資,尤其在電網建設、電網改造等方面,對于物資的使用量更會達到較大規模,隨著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加速推進,配網物資的標準化與低碳化轉型已成為行業剛性需求,當前配網物資招投標管理普遍存在“流程碎片化”問題,在需求提報階段,技術參數制定與采購計劃缺乏協同,導致技術標準與市場供應能力錯配;在履約執行階段,供應商分級評價、質量抽檢等環節動態反饋機制缺失,造成供應商庫更新滯后與履約風險累積,此類問題既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對全流程合規性的要求,也難以適應“雙碳”戰略下物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精細化需求。
(二)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本研究突破傳統流程優化研究聚焦單一環節的局限性,基于價值鏈理論構建“需求分析-尋源決策-合同履約-績效評估”的閉環管理體系。在理論層面,通過解構招投標活動中的價值流動規律,提出跨部門協同的價值增值模型,彌補現有研究對電力物資管理場景適配性的不足;在實踐層面,針對配網設備品類繁雜、技術迭代快的特點,設計基于區塊鏈的投標文件智能核驗機制與供應商績效動態評估算法,為招投標數字化轉型提供可操作路徑。
二、配網物資招投標流程現狀與問題診斷
(一)流程現狀分析
1. 核心環節運行特征
現行招投標流程呈現“分段式管理”特征,招標立項需經“需求部門-物資部-財務部-分管領導-招標委員會”5級審批鏈條,平均耗時達22個工作日;供應商初篩依賴采購人員經驗判斷,缺乏量化評價體系支撐;評標環節因技術評分標準模糊化(如“技術先進性”指標權重占比不明確),導致專家自由裁量權偏差率超過18%。
2. 信息化應用瓶頸
現有電子招標平臺與電網PMS(生產管理系統)存在數據接口壁壘,物資需求計劃與技術參數無法自動同步,招標文件編制需跨系統手動錄入數據3次以上;關鍵環節如投標保證金審核、合同簽訂等仍依賴線下紙質流轉,非結構化數據處理耗時占比達總流程時間的40%。
(二)關鍵問題識別
1. 流程標準化程度不足
招標文件編制缺乏分類模板庫,同類物資技術規范書重復編制率達65%,導致技術澄清環節平均產生4.2次文件修訂;審批層級冗余與跨系統簽章流程疊加,致使單一招標項目平均流轉周期延長至58天,超出行業標桿值20%以上。
2. 跨部門協同效能低下
采購部門與技術部門在技術規范編制階段權責邊界模糊,35%的招標項目因參數爭議需啟動二次會審;合同簽訂階段法務介入滯后,17%的標段因條款合規性爭議被迫延遲簽約,爭議處理時間占項目總周期15%。
3. 外部風險傳導加劇
新能源設備認證標準動態調整(如2023年光伏逆變器能效門檻提升23%),導致12%的供應商因資質失效被動退出短名單;銅材、硅鋼等大宗原材料價格季度波動超15%,引發30%標段因供應商報價超預算流標,供需匹配穩定性顯著降低。
三、流程優化視角下的理論框架構建
(一)優化路徑設計原則
1. “面-線-點”三級優化
面層:全流程價值鏈整合,基于價值鏈理論重構招投標管理體系,將需求預測、技術標準制定、招標采購、合同履約、供應商評價等離散環節整合為有機整體,重點解決需求側與供給側信息不對稱問題,建立物資全生命周期數據共享機制,通過標準化接口打通PMS系統與電子招標平臺數據流,實現需求計劃自動觸發招標立項,確保技術規范與市場供應能力動態匹配。
線層:雙維采購協同機制,構建“戰略采購框架協議+戰術采購訂單執行”協同模式,針對配網物資品類特征實施差異化管控,對變壓器、電纜等標準化設備,通過年度框架協議鎖定優質供應商與基準價格;對光伏逆變器、充電樁等技術迭代快設備,建立動態訂單分配機制,將技術參數更新周期壓縮至15個工作日內,降低政策調整引發的供應中斷風險。
點層:智能決策工具嵌入,在關鍵節點部署數字化工具提升流程效能:開發供應商信用評分模型,集成歷史履約數據(占比40%)、質量抽檢合格率(占比30%)、低碳認證等級(占比30%)等12項指標,實現供應商分級動態更新;設計智能評標算法,運用文本挖掘技術自動核驗投標文件合規性,通過熵權-TOPSIS組合模型量化技術評分,將評標主觀偏差率降低至5%以內,提升高能效設備中標概率23%以上。
2. 數據驅動決策
依托配網系統工程數據庫構建全維度數據治理體系,打通設備運行數據(如故障率、能耗水平)、供應商歷史履約數據(交貨準時率、質量缺陷頻次)、市場動態數據(原材料價格指數、政策變更記錄)三大核心數據源,通過部署供應商績效實時監測看板,實現合同執行進度、質量抽檢結果等12類關鍵指標的動態可視化,截至2025年2月12日系統已累計歸集35萬條供應鏈行為數據。開發異常履約智能預警模型,基于LSTM算法對交貨延遲、參數偏差等8類風險進行趨勢預測,當監測數據偏離閾值時自動觸發三級預警機制(黃/橙/紅),同步推送至采購、技術、質量部門協同處置,將供應風險識別響應時間由7天壓縮至4小時內,顯著提升招投標閉環管理的敏捷性。
(二)核心優化維度
1. 流程再造
基于配網物資品類特性與采購頻次規律,重構“尋源-采購”分段式流程為一體化協同機制。針對變壓器、開關柜等標準化程度高的物資,推行戰略采購主導模式,通過框架協議采購與動態供應商池管理相結合,將年度戰略采購占比提升至60%以上。具體實施中構建“需求識別-供應商匹配-框架協議簽訂”的閉環管理機制,依托歷史采購數據(2019-2023年)建立物資需求預測模型,自動生成協議采購清單;同步建立供應商短名單動態調整規則,每季度根據履約績效(交貨準時率≥98%、質量缺陷率≤0.5%)更新入圍資格,減少重復性招標頻次達45%。針對技術迭代設備采購,設計“預審備案+訂單觸發”彈性流程,將供應商技術資質審核前置至框架協議階段,訂單執行時僅需比對技術參數版本號即可激活采購流程,使單次采購周期由32天壓縮至15天,實現效率提升與風險控制的動態平衡。
2. 技術賦能
在線平臺功能升級,開發配網物資專屬電子招投標平臺,深度集成電子簽章系統與智能標書生成功能,通過搭建標準化技術參數庫(涵蓋15類配網設備、2300項技術條目),實現招標文件自動填充與合規性校驗,標書編制時間由12小時壓縮至2小時內,錯誤率降低至1%以下;同步部署跨部門電子簽章聯審機制,審批流程線上化率提升至95%,單次合同簽署時間由5天縮減至8小時,顯著緩解跨地域協同效率損耗。
智能工具場景應用,引入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構建技術規范解析引擎,自動提取招標文件中設備參數、檢測標準等12類關鍵信息,并與供應商歷史中標數據庫(含2018-2023年2.4萬條中標記錄)進行智能映射。同時,開發“參數-供應能力”匹配度算法,結合供應商產能數據(如月度最大供貨量)、技術認證時效(如型式試驗報告有效期)等8個維度指標,輸出適配度評分與風險提示,使技術標評審效率提升40%,參數匹配失誤率由18%降至3%以內,通過機器學習持續優化模型,動態更新光伏設備能效標準、環保資質等政策變動因子,確保尋源決策與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要求同步演進。
四、協同管理效率提升的優化路徑
(一)橫向協同機制創新
1. 跨部門協作網絡重構
設立配網物資招投標聯席辦公室,建立采購部(主責)、技術部(參數審核)、財務部(成本核算)的“決策-執行-監督”三元協同機制,通過制定《配網物資招標權責清單》,明確技術部門須在招標前7個工作日內完成技術規范書云端會簽,財務部門同步嵌入目標成本測算模型;開發跨部門數字化工單系統,實現招標文件編制、技術參數爭議、成本超支預警等12類協作事項的線上流轉與進度追蹤,使平均跨部門協作耗時由14天縮減至5天,審批層級減少40%。
2. 混合管理模式創新
實施“省級集中管控+地市分級授權”的混合管理模式,省級層面統一制定配網物資技術標準庫(涵蓋8大類設備、156項核心參數)、招標策略庫(含4種評標辦法適配規則)及供應商評價模型,確保技術規范與采購策略的戰略協同;地市層面分級授予應急采購權限,針對臺風搶修、負荷突增等6類緊急場景,開通“技術-采購-財務”三方在線聯審通道,將應急物資采購響應時間由72小時壓縮至12小時內,同步建立全省供應商履約數據共享平臺,實現資質文件“一次審核、全域通用”,避免重復認證造成的資源損耗。
(二)縱向流程優化策略
1. 招標準備階段智能核驗
針對傳統資質審核效率低、版本管理混亂的問題,構建基于區塊鏈的供應商資質存證系統,系統采用聯盟鏈架構,其覆蓋營業執照、ISO認證、型式試驗報告等9類核心文件,通過分布式賬本技術實現資質文件真實性核驗時間由3天縮短至2小時;智能合約設定資質有效期預警規則(式1),當供應商證書有效期剩余30天時自動觸發通知,歷史數據顯示年度資質維護工作量減少65%;開發技術參數智能解析模塊,運用正則表達式匹配技術規范書版本號(式2),規避參數錯配導致的流標風險,試點項目顯示流標率由12%降至3%。
核心公式:
式1:預警觸發閾值Talert=Texpire-30(Texpire≤365)
式2:版本一致性校驗Vbid∈{Vspec-0.1,Vspec+0.1}
2. 評標決策階段數據賦能
基于2018-2023年配網物資中標數據構建價格合理性評估模型(式3),引入銅材價格指數(CGu)、物流成本波動系(Lcost)數等5個外部變量,通過隨機森林算法訓練得出價格浮動系數(α(置信區間0.85-)1.15),模型可識別偏離合理區間15%的異常報價,使價格評分偏差率由18%降至5%。同步開發技術標智能對標系統,構建設備運行知識圖譜(式4),關聯供應商歷史中標設備的故障率(λ)、能耗效率(η)等12項指標,技術標評審維度擴展至15項,高可靠性設備中標概率提升32%。
核心公式:
式3:合理報價區間Pvalid=a·(0.6·+0.4·Lcost)·Phist
式4:設備可靠性評分R=∑ωi·(∑ωi=1,ωi,0.05)$
3. 合同執行階段動態聯動
在倉庫部署物聯網傳感節點,實時采集物資到貨時間戳(Tarrival)、批次號(Bno)、紅外檢測結果(Qir)等12類數據,通過API接口回傳至招投標平臺,開發驗收延遲預警模型(式5),當ΔT=|Tarrival-Tplan|gt;3天時,自動觸發供應商績效扣分(式6)并啟動替補調度程序,驗收延遲率下降 40%,建立”中標-排產一物流”數據看板,關鍵節點可視化管理使供應周期波動率由25%壓縮至8%。
核心公式:
式5:延遲懲罰規則Snew=Sdd-max(0,
×2)
式6:替補調度觸發條件Qirlt;0.95·Qstd?激活B級供應商池
實施成效:
全流程周期壓縮:98天→67天(降幅31.6%)
流標率下降:12%→3%(降幅75%)
供應穩定性提升:交付準時率由72%→91%
(三)技術支持系統建設
1. 數據中臺構建與貫通
搭建配網物資招投標專屬數據中臺,橫向貫通PMS系統(含營銷需求、合同管理模塊)、ERP系統及供應商管理系統,縱向整合近5年招標數據、履約數據、設備運行數據等12類核心數據源,通過構建標準化數據治理體系,建立供應商績效數據跨模塊追溯鏈條,實現從設備故障率反推至供應商生產批次的質量溯源功能。開發“數據沙箱”功能模塊,設置采購需求預測、成本波動分析等6個主題數據庫,數據調取響應時間由15分鐘縮短至30秒,為流程優化提供實時數據支撐。
2. 風險可視化駕駛艙設計
創建招投標風險智能預警駕駛艙,設置紅(重大風險)/黃(中度風險)/藍(潛在風險)三級預警體系,基于歷史數據訓練風險預測模型,針對供應商交貨延遲(gt;5天)、質量缺陷率(gt;1.2%)、技術參數偏離(gt;8%)等7類核心風險指標進行動態監測,預警準確率達92%;開發移動端風險處置模塊,當系統識別到供應商產能異常波動或資質證書臨期時,自動推送預警信息至采購經理、技術專責等5類責任人移動終端,并嵌入在線會簽、整改方案生成等處置功能,使風險響應時效提升60%。
五、實施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1. KPI考核機制優化
建立與流程優化目標聯動的績效考核體系,針對配網物資招投標特性設置差異化指標:將跨部門響應時效(≤24小時)、流程周期壓縮率(≥15%)、高能效設備中標率(≥65%)等8項核心指標納入部門年度考核,權重占比達30%;實施“紅黃牌”問責機制,對技術參數審核超時、合同簽訂延誤等6類典型問題實行累計扣分制,考核結果直接關聯采購團隊績效獎金與晉升資格,倒逼跨部門協同效率提升。
2. 操作手冊標準化建設
編制《配網物資招投標全流程操作規范》,重點完善兩大專項標準:制定《評標專家行為負面清單》,明確18類禁止性行為(如私下接觸供應商、評分偏離度超±10%等),嵌入電子評標系統實時監控;出臺《電子標書加密與傳輸規范》,規定投標文件須采用國密算法加密且哈希值同步上鏈存證,確保數據不可篡改。同時,開發在線知識庫集成32個典型場景操作指引(如框架協議簽訂、應急采購觸發),通過流程步驟可視化與風險提示彈窗,降低人為操作失誤率至2%以下。
(二)技術保障
依托區塊鏈技術構建投標保證金全鏈路存證體系,針對配網物資招投標高頻次、多主體特性,設計基于智能合約的保證金自動化管理模塊,通過部署聯盟鏈節點連接招標方、投標方及金融機構,實現保證金繳納憑證、退還記錄等12類數據的實時上鏈存證,利用非對稱加密與時間戳技術確保數據防篡改率達99.99%。開發鏈上智能核驗功能,自動比對投標人賬戶信息與鏈上存證數據一致性,將保證金審核時間由傳統模式的3天壓縮至10分鐘內,同時消除人工操作導致的錯漏風險,同步建立鏈上數據與財務系統的API接口,當招標流程結束時自動觸發保證金原路徑退還程序,并生成不可篡改的電子憑證,歷史糾紛事件減少85%。
(三)人才保障
建立“技術-法律-供應鏈”三維能力培養體系,針對配網物資招投標流程優化的復合型人才需求,設計階梯式培訓方案,開發專項課程庫,涵蓋智能評標工具操作(如NLP技術參數解析)、招投標法規實務(含《必須招標的工程項目規定》案例解析)、供應鏈風險識別(如價格波動預警模型應用)等8大模塊,通過“季度輪訓+實戰工作坊”模式確保年度培訓時長≥40學時。同時,實施“以考促學”機制,參訓人員需通過電子招標平臺模擬操作考核(如區塊鏈存證流程演練)、供應商糾紛場景處置沙盤推演等5類實操認證,合格者納入“流程優化專家池”并授予跨部門協作決策權;同步建立培訓效果追溯系統,將參訓人員操作失誤率(如標書編制錯誤)、流程時效偏差率(如合同審核超時)等6項指標與培訓學分掛鉤,確保知識轉化率提升至85%以上,為招投標流程優化提供持續智力支撐。
六、結語
本研究通過流程優化與技術賦能,有效解決了配網物資招投標管理中的痛點問題,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斷更新,我們期待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背景下,招投標管理能夠實現更加高效、智能和協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向豐,祁博亮,楊肖雨.配送智能化在電力物資倉儲物流協同可視管理中的應用[J].模具制造,2023,23(12):264-265+268.
[2]李烜,蘇東,宋洋,陸志浩,何曦.基于跨域協同能力的配網物資多計劃協調管控機制研究探索[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經濟管理,2024(02):0141-0144.
[3]沈彬彬.配網工程物資計劃管理存在問題與優化對策[J].電力設備管理,2024(14):26-28.
[4]張培.基于集約化理念的配電物資管理方案[J].農電管理,2024(07):32-33.
[5]羅鵬,趙紅,張懷密,王森,張忠伍.配網一停多用方式下構建多方協同配合作業的集中檢修模式安全風險探究[J].電工技術,2024(09):87-90+94.
[6]李權林,林周強,高濤,安吉爽,李所坤.配網不停電作業“1+N”業務協同模式探索與研究[J].云南電力技術,2024,52(05):12-14.
[7]祁杰.基于配網工程建設的物資全過程管理策略研究[J].農電管理,2022(05):40-42.
(作者單位:上海置信能源綜合服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