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生命禁區’的群眾用上穩定的網絡,是我們移動人文不容辭的使命與擔當”
西藏自治區那曲市雙湖縣,位于藏北高原西北部,平均海拔超5000米,為中國海拔最高縣。在這里,每年8級以上的大風天氣高達200天以上,每年有長達10個月的冬季,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0攝氏度。
在這片被稱為“生命禁區”的土地上,有一位堅守通信保障的“移動人”——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西藏有限公司那曲分公司雙湖縣移動分公司(簡稱“雙湖縣分公司”)經理益江。
多年來,益江帶領著不到10人的團隊,在面積達11.67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服務通信保障,而這個面積,相當于7個北京市。他們用行動詮釋著移動人的使命與擔當,在“生命禁區”默默耕耘,讓這里的通信網絡從無到有、從有到優。他們用腳步丈量雪山,以技術保障信號,以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為雙湖縣的群眾架起了與外界溝通的信息橋梁。
8月20日中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率中央代表團乘專機抵達拉薩,出席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這讓益江深受振奮,備受鼓舞。“作為一名在雙湖風雪里扎根多年的藏區‘移動人’,今后我將繼續把相機在雙湖的雪山草原間,以更堅定的腳步緊緊跟隨著高原通信發展的脈搏,讓數字的光芒穿透高原的嚴寒,照亮這片土地的每一個角落。”
踏上守護高原通信的征途
1992年,益江出生在西藏江孜縣一個普通的農牧民家庭,家中六個兄弟,他排行老四。在他的成長過程中,青稞田鋪展成的大地底色、江孜的風雪、牦牛脖子上的鈴鐺聲……構成了他腦海中最鮮明的記憶。
每逢學校寒暑假,益江便化身成為父母農忙時最得力的幫手。夏天,高原的烈日毫無遮攔,曬得皮膚火辣辣的疼,他跟在父母身后穿梭在青稞田里,彎腰除草、撿拾麥穗,汗水順著臉頰流淌;冬天,氣溫常常跌破零下20攝氏度,清晨七八點,他就裹緊厚重的棉服,趕著成群的牛羊去兩個多小時路程以外的地方放牧。寒冷的風像刀子一樣刮過臉龐,有時還會遇上突如其來的雨雪,往往把牛羊安全趕回家時已是深夜,他的渾身早已被雪水和寒氣浸透。
與土地朝夕相伴的時光,不僅在益江的成長軌跡上深深烙下了高原印記,更讓他切身體會到農牧民生活的艱辛與不易。“用功讀書,是唯一改變命運的途徑。”父母的叮囑像是一粒種子,在益江心里生根發芽。從那時起,他把對未來的期盼都藏進了書本里,勤奮踏實、刻苦學習,成績始終在班里名列前茅。
對移動通信產生濃厚興趣,始于一個生活細節。“記得身邊大多數家庭還只有座機的時候,但有個別家境較好的人,經常揣著移動電話,隨時隨地按幾個鍵就能實現通話。”這讓他對移動通信事業充滿了好奇,更漸漸生出了向往。因此,高考后,益江考入西藏大學工學院應用電子班。
臨近畢業,當得知中國移動西藏公司開啟招聘時,益江第一時間投出簡歷。“在西藏,移動通信不僅是聯絡工具,更是連接城鄉、服務牧民的‘信息橋梁’。中國移動西藏公司一直扎根高原,為偏遠地區搭建通信網絡,助力民生改善。能在這里工作,既能實現我的職業理想,也能為家鄉的發展實實在在貢獻力量。”憑借扎實的專業功底和對通信事業的熱情,益江成功通過選拔,成為中國移動的一員,被分配到那曲市雙湖縣移動分公司工作。
“路途遙遠”“海拔高”“環境艱苦”“缺乏新鮮的水果和蔬菜”談起距離家鄉600公里之外的雙湖縣,親朋好友話語里的擔憂遮不住益江眼中的光。“我學了通信專業,就想把本事用在需要的地方。這條路是我自己選的,再苦也愿意走。”
沒有絲毫猶豫,他收拾好行囊,從江孜的青稞田到雙湖的雪山草原,正式踏上了守護高原通信的征途。
為“生命禁區”編織通信網
2015年8月,汽車碾過那曲草原的碎石路,朝著雙湖縣的方向顛簸前行。車窗外,盛夏的綠意早已被高原的蒼茫取代,隨著海拔不斷攀升,空氣漸漸稀薄,裹挾著寒意的風貼在車窗上,車內的溫度也一點點降了下來。益江的目光掠過窗外連綿的雪山與空曠的荒原,沒有被陌生環境的清冷擊退,反而滿是對未來的期待——這里,將是他踐行通信理想的新“戰場”。
當車門打開,雙腳踏上雙湖土地的瞬間,益江才真切體會到“高原盛夏”的特殊:本該酷暑的8月,此地氣溫卻僅10攝氏度左右,高海拔帶來的缺氧反應更瞬間襲來。“每天按時喝紅景天,還從縣醫院買了氧氣罐備用,慢慢也就適應了。”
彼時的雙湖縣移動分公司,連益江在內員工不足10人。“作為新人,我什么都干——市場推廣、網絡維護、后勤保障,所有事都得自己摸索著接觸。”在繁雜的工作里,益江逐漸摸清了雙湖通信的“痛點”:這片11.6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僅住著11800余名常住居民,地廣人稀的現實下,通信服務短板突出。
“當時基站覆蓋率不足50%,家庭網份額才36%,縣城外的鄉村基本沒信號,老百姓只能靠衛星電話或對講機聯系,有時得騎著摩托到高山上,才能找到一絲信號。”益江說。
為打破僵局,益江用3個月時間,跑遍了雙湖縣31個行政村。“每天一睜眼就準備走村入戶,記錄每條道路的信號覆蓋情況。”起初語言不通,他便請當地人當營銷員;村民對建信號、裝寬帶的說法存疑,不愿配合,他就主動找村主任、鄉政府領導溝通,再跟著干部一起上門解釋政策。“涉及費用、施工這些事,大家一開始不相信也正常,得慢慢讓他們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白天奔波在外收集需求、確認基站選址,晚上回到住處,他還要熬夜整理資料,按優先級排序后上報,只為讓通信建設盡快落地。
基站建設的挑戰遠比想象中艱巨。雙湖一年有260多天氣溫在0攝氏度以下,只有7到9月白天能達到十幾度,工期格外緊張;加上縣域內山多坡陡,設備運輸成了大難題。“設備有100多斤重,車子開不上山,只能靠人背。”益江說,為了運設備,他會找村民幫忙,自己也跟著扛,“爬一座山到基站位置,得走三個小時,有時候連飲用水都顧不上帶,運氣好才能在山上找到流水。”讓他感動的是,村民們全是自愿幫忙,沒人計較辛苦。
2017年1月27日,益江參與工作后的第一個衛星基站建成開通。那天,全村老百姓都趕來辦業務、辦電話卡。看著大家歡欣鼓舞的模樣,益江心里滿是暖意。
有村民特意給遠在內地的孩子打視頻電話:“我們村終于有信號了!”對村民來說,能隨時聯系遠方的家人,就已經是天大的喜事。那一刻,所有翻山越嶺的疲憊都化作了沉甸甸的成就感。
“那一天,我們光慶功就吃了5頓飯。”益江笑著說。更讓他難忘的是,村民們為公司全員獻上了潔白的哈達,也讓他更加堅信,自己在雙湖的堅守,值得。
讓移動企業的使命與責任深入人心
隨著一座座基站在高原上立起,雙湖縣通信版圖漸漸清晰,但對益江和團隊來說,真正的考驗不是建設,而是日復一日的基站維護。
雙湖縣的基站多建在高山之上,供電難題成了最大的“攔路虎”——一直到2019年底,縣城才通上市電,鄉鎮與村落仍處于無市電狀態,基站供電全靠太陽能板和蓄電池。可高原天氣多變,雨雪一來,本就低溫的高山站更是結滿冰,積雪還會蓋住太陽能板,導致供電不足、信號中斷。“只要沒信號,不管雪多大、天多冷,我們都得第一時間去維護基站。”益江說,除了清積雪、修設備,他們還要定期給各鄉鎮基站送油料、排查安全隱患,只為讓群眾在家能用上穩定的網絡。
2019年的一場大雪,至今讓益江記憶猶新。那場雪下得格外大,厚重的積雪壓斷了光纜——而這根光纜連接的是一個中間基站,底下掛著二三十個村級基站,一旦中斷,二三十個村子的通信都會陷入癱瘓。當時氣溫低至零下30攝氏度,益江和三個同事背上40多斤的光纜,因怕低溫影響設備性能而懷里緊緊抱著溶解機,踏進了齊小腿深的積雪里。
時間緊任務重,他們頂著刺骨的寒風,深一腳淺一腳地在雪地里徒步4公里,爬了近一個小時才抵達基站。顧不上歇口氣,益江又冒著風雪爬上3米多高的基站,一邊清理太陽能板上的積雪,一邊爭分奪秒接好光纜。
雙湖地廣人稀,基站大多建在杳無人煙的山區,每次維護都要先開車到山腳下,再爬山。可高原的路難行,車子陷進雪地里、泥地里是常事,他們只能拿著鐵鍬一點點挖開車輪旁的積雪,試著推車。實在推不出來,就只能靠提前備好的衛星電話求助。“出去維護基站,我們至少幾個人同行,衛星電話是‘救命裝備’,萬一車陷住、又沒其他車輛經過,就能聯系村里或單位的人來幫忙。”
有一次,益江和同事在車子陷進了沙溝里。那片區域全是山,衛星信號時斷時續,根本聯系不上人,只能在車里過夜。“夜里特別冷,感覺時間過得格外慢。”益江說,直到第二天早上,他們才靠著別人的幫忙把車拖了出來。也正因這個意外,他們的車里常年備著食物、飲用水和毛毯等物資。
在益江和團隊的努力付出下,雙湖縣的通信事業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2015年至2024年年底,他與團隊共新建29座基站,目前雙湖縣鄉鎮信號及寬帶資源覆蓋率達到100%。同時,他積極尋求與政府部門、企業的深度合作,助力當地政府的數字化轉型。益江的真誠與熱情、實干與付出,得到雙湖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高度評價與贊揚,也使得移動企業的使命與責任感深入人心。
讓數字光芒照亮這片土地的每一個角落
在雙湖移動公司工作多年間,益江忍受著高原缺氧帶來的身體上的不適,克服著背井離鄉帶來的情緒折磨,忍受著刺骨的寒冷跋山涉水做網絡維護,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扎實的工作作風,贏得了當地群眾的交口稱贊。每次下鄉,總有牧民群眾熱情地端上酥油茶,邀請他進帳篷歇一歇再趕路。
“如果不能用上網絡,群眾的生活會極為不便,毫不夸張地說就是與世隔絕。”益江說,“讓‘生命禁區’的群眾用上穩定的網絡,是我們移動人義不容辭的使命與擔當。”
益江深知,團隊的力量是無窮的,因此非常注重團隊建設和人才培養。在日常工作中,他通過組織內部培訓、業務交流等活動,提升團隊成員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同時,他還注重營造積極向上、團結協作的團隊氛圍,鼓勵團隊成員勇于創新、敢于擔當。
在工作中,益江始終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著團隊成員,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無論是在市場拓展的第一線,還是在網絡建設的施工現場,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在他的帶領下,團隊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良好工作局面,團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在生活中,益江充分體現一名共產黨員吃苦耐勞、甘于奉獻、樂于助人的優秀品質。他說:“對待員工,我是負責人,也是朋友,更是親人,要關心同事、熱愛同事,始終把同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經常利用閑暇時間與同事談心,了解他們的實際情況,并積極幫助同事解決困難。
迄今為止,益江已經在雙湖縣堅守了10年。在他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在市場業務發展、政企業務拓展以及網絡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公司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政企業務合作不斷深化,網絡覆蓋和質量得到了大幅提升。“雖然在2019年,雙湖縣的大部分群眾已經集體搬遷,但是還有一些鄉鎮的群眾沒有搬走,我們必須繼續堅守,全力保障這里的通信暢通,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益江說。
責任編輯"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