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油青年就像抽油機,既要扎根大地積蓄能量,也要仰望星空永不停擺”
在渤海灣畔,大港油田的廣表土地上,有一位“90后”青年如堿蓬草般堅韌,在激烈的競賽場上越挫越勇;似追光者般執著,用鉆研攻克生產難題,像石油精神的擺渡人,搭建成長階梯,將匠心薪火相傳。她就是大港油田公司集輸工資深技師李雯雯。
七載逐夢路,終圓領獎臺
2023年初夏的深夜,采油廠青年公寓內,一盞燈遲遲未滅。李雯雯伏在案前,精心繪制著第257張CAD圖紙。筆記本上,集輸生產流程工藝知識密密麻麻,一旁磨破的第23副白線手套滿是油污,默默見證著她對技能的不懈追求。
2014年,大專畢業的李雯雯被分配到了大港油田最為偏遠的第三采油廠。入職培訓,第一次參觀采油廠高技能人才展廳時,墻上143位技能比武獎牌得主的事跡讓她熱血沸騰。全國勞動模范宮艷紅將閘門帶回家,反復練習開關的力度與精度的把控;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劉永保即便小手指骨折仍堅持模擬井口故障處理,這些執著和堅毅都深深地烙印在了她的心中。從那一刻起,參加全國技能比武、登上這面榮譽墻,成為她心中不可動搖的夢想。
2017年至2023年,李雯雯踏上全國技能比武的征程,卻遭遇三起三落。2017年首次參賽,因經驗不足,初賽便慘遭淘汰。回到采油廠,看著鏡子中失落的自己,她暗暗發誓一定要更加努力,重返賽場。此后的每個清晨,當舍友們還在睡夢中,她已裹著寒氣來到集輸站,在設備轟鳴聲中反復默記工藝流程;夜晚,她窩在青年公寓狹小的書桌前,常鉆研專業書籍到凌晨。為了讓自己少睡一點兒、多學一會兒,她故意把床和枕頭調整成不平整的狀態,避免耽誤每天的“早自習”。
2020年,在第五屆全國油田開發專業技能競賽中,李雯雯在仿真流程切換的新題型前再次折戟。淚水無聲地浸濕了工裝前襟。“這次真的要放棄了吧?”同事們小心翼翼地試探。然而翌日清晨,人們驚訝地發現——那個熟悉的身影已經準時出現在訓練場,仿佛挫敗從未發生。唯一不同的是,她工位旁的墻面上,赫然多了四個大字——永不放棄。那是她用沾著油漬的手指,一筆一劃勾勒出的誓言。
備戰2023年全國行業技能競賽期間,為了拿下仿真流程切換項目,李雯雯拆解設備、演練流程,雙手虎口因過度訓練患上腱鞘炎,她咬牙堅持,疼得厲害時就吞下止疼藥繼續訓練。這一年,她的指甲縫里永遠都是洗不干凈的原油,工服上永遠蒙著一層白花花的汗堿。
終于,在2023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第二屆集輸工技術比武的賽場上,她沉著冷靜,在曾經敗下陣的仿真流程切換項目上實現突破,僅用5秒就精準判斷故障并迅速處理,最終以優異的成績拿下集輸工競賽銅牌。站在領獎臺上,胸前的獎牌與石油紅工服相互映襯,那一刻,10年來的奮斗青春終于迎來了夢想照進現實的曙光。
創新攻關,破解生產難題
2023年,李雯雯所在棗一聯合站的傳統過濾裝置頻繁堵塞,維護成本大幅增加,生產效率也受到嚴重影響,頻繁的清理更是讓基層員工抱怨連連。
深秋的傍晚,在技能專家工作室里,李雯雯和團隊成員全力攻克“摻水水質優化”難題,投影幕布上跳動著TRIZ創新方法矩陣圖吸引著她的目光。“既然來液無法選擇,必須要在雜質分離上尋找突破。”有了研究方向,她開啟了尋找答案的征途。通過查閱專業書籍及行業內技術調研,梳理出8種水質過濾方案,結合現場實際及水質條件最終優選旋流離心原理作為新型過濾裝置的運行機理。
為了驗證可行性,李雯雯和團隊成員連續10天駐守聯合站,每隔半小時記錄一次設備運行數據,不斷優化裝置參數匹配設備運行,最終該裝置讓頻繁的過濾清理周期延長了60余天,年節約維護成本超80萬元。
長輸管線是油田的“生命線”,但受服役年限長、原油腐蝕結垢、外部環境復雜等因素影響,管線漏失愈加頻繁。李雯雯借助數智化場站建設,提出在長輸管線巡查薄弱點、漏失頻繁點、管線T接點等關鍵點安裝壓力、溫度、流量傳感器,搭建管線監控預警平臺,總結歸納了末站流量降、管線溫度降、首站壓力降、排量上升的“三降一升”的泄漏判斷方法,成功縮短長輸管線漏點定位時間超80%。
近年來,李雯雯加強創新理論知識學習,自學并考取了創新方法一級工程師,所在的工作室共申報質量攻關項目40余項,科技立項項目20余項,申報專利70余項,上報省部級創新成果78項,有效解決生產難題158項,創效1800余萬元。
匠心傳承,打造多元學習平臺
技能等級鑒定課程上,因培訓時間短,學員們只能用手機錄制視頻,回去再鞏固復習,學習效果大打折扣。作為兼職教師,李雯雯利用休息時間,打造以動畫、視頻教學為主的移動網課,方便大家隨時隨地調閱學習。
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李雯雯充分發揮自己的剪輯特長,編寫了1.1萬字的微課剪輯教程,多次擔任油田公司集輸專業課件開發組長,開發視頻課件十余部,從腳本編寫到視頻剪輯、動畫制作、配音等環節,都親力親為。她帶領團隊建立“知識港灣”微信群,開展網上助學助教活動,顯著提高了大家的學習積極性。看到自己帶領團隊制作的3D動畫課件幫助新員工在半天內就掌握離心泵原理,李雯雯高興得像個拿到滿分試卷的孩子。
課堂不一定要在教室里,也可以走進生產現場。在棗一聯合站,一場別開生面的“移動課堂”正在進行。“壓力變送器的接線端子得用膠帶這么纏,更換時才不會卡住……”李雯雯一邊耐心講解,一邊進行實際操作演示。“送教進崗位”的沉浸式教學一經推出,便得到了基層員工的熱烈歡迎,不僅緩解了工學矛盾,還能更加精準地解決生產實際問題。
精益求精固本培元,傳道授業潤物無聲。作為技能傳承者,李雯雯深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道理,并將這些年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巧妙融合,轉化為推動青年員工技能躍升的強勁動力。在2024年油田公司采輸大工種技術技能競賽中,她擔任競賽教練和班主任,帶出的選手斬獲兩金一銀兩銅,展現了油田公司技能人才隊伍積極向上、勇于拼搏、追求卓越的良好風貌。
李雯雯總是說,“石油青年就像抽油機,既要扎根大地積蓄能量,也要仰望星空永不停擺”。在能源報國的新征程上,無數個像李雯雯一樣的石油青年正在祖國廣袤大地書寫青春,他們用沾滿油污的雙手端穩能源飯碗,以智慧火花點燃創新引擎。
責任編輯"張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