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平安,源自無數基層民警在瑣碎與挑戰中的執著前行,源自那份融入血脈的“人民公安為人民”的赤誠初心
在北京市朝陽區東北部,50.1平方公里的金盞鄉曾因城鄉結合部的復雜環境而治安難題頻現。作為這片區域的守護者,金盞派出所所長張燕生凝視著辦公室的巨幅轄區地圖,三年前初來時的景象歷歷在目:彼時,隊伍士氣低沉,工作狀態被動,綜合考核排名靠后,在全局業務格局中一度處于相對薄弱的位置。
三年后的今天,金盞派出所已連續兩年奪得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綜合考評第一,并于2025年捧回“北京市模范集體”獎牌。短短三年,這支隊伍實現從“被動干”到“主動干”、“搶著干”的躍升。這逆襲的答案,藏在這位所長破釜沉舟的變革舉措中,更寫在青年民警的熱血擔當里。在這個重煥生機的集體里,青年民警們用智慧與堅守書寫著精彩答卷:姜華銘推動執法規范化改革,實現質的飛躍;韓崢以腳步丈量轄區,成為“盜非克星”;孫中旭創新管理模式,帶領警隊屢創佳績……他們的故事,正是金盞派出所蛻變歷程的生動見證。
“掌燈人”張燕生:黨建鑄魂,鍛造模范鐵軍
張燕生的第一把火,從重塑隊伍尊嚴燒起。翻新食堂,更換“粘褲子”的破舊座椅,在每層樓加裝直飲水設備,為夏夜巡邏的民警配備車載冰箱……一件件實事暖了人心。更關鍵的,是搭建干事平臺。他創建“一盞警燈”黨建工作室,將“教育、活動、宣傳、愛警、管理”五大職能融入日常,隊伍的凝聚力、戰斗力、創造力在黨建引領下逐步增強。
依托“一盞警燈”黨建工作室,派出所建立“警法攜手、聯動解紛”工作機制,積極踐行“楓橋經驗”,取得良好法治效果,受到中央媒體重點報道和社會廣泛關注。
工作室打造的黨建宣傳新平臺,通過做深做實宣傳發動、典型推樹等工作,持續激發隊伍士氣活力,營造全警爭先進、做典型的濃厚氛圍,“所榮我榮、所衰我恥”的團結意識不斷深化。至今,已有82篇報道被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級媒體采用,36名民警登上中央級媒體,占全所人數的52%。老民警王世勛仍記得第一次上央視的情景:“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上央媒,感到特別‘有面兒’。”這份榮譽感化作工作動力,讓他在社區調解糾紛時更有干勁:“老百姓看到新聞里的我們,再打交道時多了份信任。”
隊伍有了精氣神,重拳治亂便有了力量。針對金盞轄區人口倒掛嚴重、治安隱患突出、警情居高不下的問題,派出所堅持“什么問題突出就打什么,什么警情高發就治什么”,組建精干專班推進整治,發動各方力量不間斷排查,深耕線索、高密度巡邏,保持嚴打嚴控態勢。通過堅持打擊防范“一體推進”,落實主場職責,派出所2023年、2024年連續兩年打擊防范考評,位居分局第一。
在提升執法規范化水平上,派出所主動謀變,清醒認識并分析執法辦案中的短板弱項,制定“6章27項”考評獎懲辦法,強化工作監督,推動執法質量明顯躍升:2023年執法質量考評排名分局第三,較2022年上升18名;2024年取得分局執法質量考評第一的歷史最佳成績;2025年至今,執法質效考評每月均為分局第一。
用人上更是打破常規。韓崢、姜華銘、孫中旭等青年民警,在“用人所長”理念下各展鋒芒。三年間,全所先后有3名同志被交流使用,8人得到提拔,功獎覆蓋率達61.76%,隊伍活力被徹底激活。“在這里,只要肯干就有舞臺”,成為民警們的共識。
張燕生的辦公室從不關門,民警們習慣找他聊線索。他看重民警的責任心和“靈性”,常說:“做警察得有剛性也得有韌性,太‘軟’了鎮不住,太‘硬’了容易失度,得在堅守原則的基礎上找對方法。”這位扎根基層30年、曾榮獲個人一等功的所長,用獨特的用人標準凝聚起干事合力。
如今的金盞派出所,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如同駛入正軌的列車持續向前,黨建隊建及業務工作均取得歷史性成就和突破性進展。2023年、2024年,派出所連續兩年拿下朝陽分局綜合考評第一名。近三年,榮譽更是接踵而至:2022年榮立集體三等功,2023年獲評首都文明單位、市局先進黨支部,2024年榮立集體二等功并斬獲北京市工人先鋒號、北京市五四紅旗團支部等多項榮譽,2025年再添“北京市模范集體”稱號。隊伍中人才輩出,1人先后榮獲“第十一屆北京公安杰出青年衛士”和“2024年北京榜樣最美警察爭創獎”,彰顯出集體與個人共進步的蓬勃態勢。
“筑基者”姜華銘:用規范標尺量擔執法溫度
2016年9月,從沈陽刑警學院畢業的姜華銘被分配至朝陽區東北部的金盞派出所。初入警營的五年,他扎根打擊辦案隊,滿心覺得“抓賊破案才是警察的本分”。直到2022年12月調任綜合指揮室,他才逐漸領悟:“公安工作不止有硝煙彌漫的抓捕,更有潤物無聲的守護。”
所里將案管組建設的重任交給了這位“腦子靈、好鉆研”的青年。面對部分民警“憑經驗辦案挺好”的質疑,姜華銘一頭扎進市局文件里,結合五年一線辦案經驗,制定出涵蓋警情受理到卷宗歸檔全流程的“6章27項”工作機制。新規推行初期,不少人嘀咕“這是給咱們戴“緊箍”,抵觸情緒不小。他耐著性子一次次解釋,哪怕爭得面紅耳赤也堅持:“規范不是束縛的‘緊箍咒’,是保護咱和群眾的‘護身符’。”
2023年,金盞派出所執法質量考評從2022年的第21名躍升至第3名,2024年更拿下分局第一。曾經抵觸的老民警漸漸心服:“這新辦法看著繁瑣,實則讓咱辦案更踏實。”
“派出所主防,就得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金盞鄉80%的警情是各類糾紛,民警調解缺法律依據,群眾又怕打官司麻煩。2023年2月,姜華銘主動對接溫榆河法庭,創建“警法攜手、聯動解紛”機制,把法官請進派出所調解室,讓專業法律服務觸手可及。
2023年4月,10余名建筑工人聚集討薪,工人、工地負責人、勞務公司各執一詞。姜華銘當即啟動聯調機制:民警詳解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條款,法官依據《勞動合同法》厘清各方責任。當天夜里,拖欠的工資全額發放,一場可能升級的群體事件在萌芽中化解。
王大爺與陳大爺因宅基地糾紛反目半年,誰都不愿邁進法院大門。姜華銘帶著法官上門,對著宅基地證逐條解讀法律條文。當兩位老人終于握手言和時,他忽然明白:“最好的執法,是讓群眾既明事理,又服情理。”
翻開姜華銘的履歷,2次三等功、5次嘉獎的榮譽背后,是綜合指揮室深夜常亮的燈光。作為派出所公認的“筆桿子”,他起草的考核方案推動全所工作質效顯著提升;作為機制創新的踐行者,他將“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深深注入城鄉治理末梢。2023年,肩扛副所長重任的他更深刻體會到,“守護平安從無驚天動地,唯有日復一日的堅守”。
從追賊破案的熱血青年,到運籌帷幄的基層管理者,姜華銘在金盞的八年,恰是新時代青年民警成長的生動縮影。他常說:“青春的價值不在驚天動地,而在把每件小事辦進群眾心坎里。”
“解題人”韓崢:在視線盲區拼出破案地圖
金盞派出所轄區面積相當于整個北京西城區,卻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數十萬輛電動車承載著流動人口的生計,卻也成了盜賊眼中的“肥肉”,打擊盜竊非機動車(簡稱“盜非”)困難重重。2023年12月,派出所成立盜非打擊專班,所長張燕生選中了“有靈性”的韓崢。
這對韓崢而言是全新挑戰:“此前在社區警務隊,
工作側重基礎防范,而專班要求從預審思維轉向主動偵查。不僅要追蹤線索、鎖定嫌疑人,還要想辦法讓其認罪,過程繁瑣且充滿不確定性。”
專班成立之初,韓崢常感手忙腳亂,一次只能緊盯一條線索,月均拘留僅兩三人。他給自己定下目標:“每月拘4人,就是勝利。”
轉折始于2025年3月。通過不斷摸索,韓崢提煉出“三盯三擴”工作法:盯緊體貌特征、作案手法、逃跑路線;擴大監控范圍、走訪半徑、協作單位。學會統籌多線并進后,效率飛躍,能同時處理多起案件。3月起,他月均拘捕人數穩定在兩位數以上,連續兩個月拘捕人數顯著提升。今年上半年,全所拘留人數中,他貢獻了近八成。直至7月底,韓崢抓捕盜賊已近60人。
短短數月,韓崢便從社區警務的“多面手”、初入專班的迷茫新手,蛻變為令盜匪聞風喪膽、創下驚人抓捕紀錄的“尖刀力量”。
在眾多案件中,外省系列電瓶盜竊案堪稱韓崢能力的縮影。嫌疑人極具反偵查意識,曾是高校美術老師,因創業失敗走上盜竊之路。嫌疑人目標明確,專偷長期停放的老舊電動車及鉛酸電瓶,而非價值低的鋰電池,此類案件往往因事主發現晚、線索少而難破。嫌疑人春節后多次騎三輪車往返京津,在朝陽、昌平、大興等區流竄作案,一次進京便偷數十塊電瓶,得手后從通州檢查站出京。嫌疑人刻意避開易被追蹤的近津區域,利用跨區作案隱蔽性,此前從未落網。
面對這個“聰明”的對手,韓崢遭遇挑戰:嫌疑人專走河邊路段。韓崢連續15天實地踏勘,沿河道反復模擬路線,終于摸清其規律,“他在偷車后先藏匿樹林,積累到一定數量再集中運走”。這期間,韓崢日均步行超5萬步,將通州境內四條河道周邊路線爛熟于心。
當韓崢追至天津,當地同行頗感意外:“沒人想到一起普通電瓶案,會讓北京民警像追命案一樣追出70多公里?”最終,韓崢在天津一處隱蔽庫房將嫌疑人抓獲,現場起獲100多塊電瓶。
面對為何堅持跨區追查的疑問,韓崢的回答簡單堅定:“小案不小辦,案子在我這受理,我就必須負責到底。”
韓崢將每起警情視為一道考題。在他看來,偵查破案就是“解題、破題”的過程。盜竊警情如同不同題型:有臨時起意的“順手牽羊”,有蓄謀已久的精密作案,亦有復雜結合體,需針對性制定“解題思路”。
韓崢的“解題”步驟嚴謹:接警后,先回訪事主“讀題”,掌握車輛停放時間、最后出現節點等細節,確定初步方向。“就像解思考題,需拆解題干找突破口,并根據新線索調整方向。”
一起因事主忘拔鑰匙導致的盜車案,韓崢判定為“順手牽羊”。他放棄追蹤嫌疑人盜竊后去向,轉而排查嫌疑人來時軌跡,“臨時起意者往往不偽裝,反向追蹤更易得線索”。果然,他通過嫌疑人攜帶的購物袋,順藤摸瓜鎖定消費記錄,確認身份。
另一起案件中,韓崢發現嫌疑人冬季戴手套出行,推斷其可能使用面部相關方式解鎖手機。隨后在周邊商店視頻中,捕捉到其摘口罩解鎖畫面,成功獲取關鍵識別特征。“偵查如拼圖,每個細節都可能是關鍵,不能放過任何看似無關的信息。”
面對枯燥的視頻排查和軌跡推演,韓崢從未放棄。破案的成就感不僅來自結果,這種“解題”思維讓他在復雜案件中保持清晰邏輯:“我追求的不是一步到位的標準答案”,而是無限接近真相的過程。”
對韓崢而言,金盞鄉的每一處視頻設備、每一條小路都刻在腦中,形成一張無形的地圖。這份對轄區的熟稔,這雙能在模糊畫面中捕捉關鍵的“鷹眼”,源于他在無數次追蹤中啃下的“硬骨頭”。
追蹤到嫌疑人后的現場突審也至關重要,直接決定能否依法處理。若無法突破心理防線獲取供詞,即使抓到人,24小時后也只能釋放,前期努力付諸東流。
天津電瓶案中,嫌疑人屋內放置小喇叭、收款碼,寫有不同地址、手機號和價格的資料,試圖以“收購”掩飾盜竊。韓崢基于前期追蹤形成的人物畫像和掌握的細節進行現場審問,最終突破其心理防線,使其認罪并供述全部行為,確保案件依法辦結。嫌疑人對韓崢說:“我在網上見過你追案的新聞,被你抓到,我服。”
對于潛逃外地的嫌疑人,異地抓捕耗時耗力,韓崢常采用電話勸降。
2025年5月,外省嫌疑人李某偷車后逃回老家。電話里傳來農田里與家人的嬉鬧聲。“我知道你在老家干活,掙錢不容易。”韓崢沒提“盜竊”、“拘留”,先聊對方難處。“你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輩子。孩子長大了知道爸爸是逃犯,你心里過得去?”這句話戳中了李某。三天后,李某倒三趟火車,站了20多小時回京自首。這是韓崢勸降的第17個嫌疑人。
“他不光是嫌疑人,也是正常人。”韓崢在不斷追蹤中給嫌疑人“畫像”,從穿著推斷職業,從動作判斷性格,從記錄了解生活。他還有一套勸降“心法”:先迂回試探,再適時亮劍,最后用同理心破防。他了解對方家庭、難處,甚至留意電話背景音。他將角色從“執法者”轉為“幫助者”,從而消除對立,最終實現零成本追逃,讓嫌疑人自愿返程,做到“人到、心服、事了”。
從社區到專班,韓崢的變化藏在細節里:以前午休雷打不動,現在忙得沒時間回所里吃飯;往年不愛吃的雪糕,今夏每天一根解暑;他把冬天的羽絨服換成了極寒系列,把警車換成了更加便捷的“小電驢”;過度疲勞時,中醫調理藥成了常備。他坦言,盯視頻需全神貫注,因此格外耗神,“常以2-"4時速連續查看,稍有不慎便可能導致方向全錯”。妻子曾疑惑他經常不回微信,他說:“一瞅手機,視頻畫面可能就過了幾秒,錯不起。”
最初,韓崢夢想金盞“零盜案”,如今他更務實,“讓每起案子都能告破,幫群眾追回損失”。轄區幾十萬輛電動車,是打工者的通勤工具、母親的接送車,“丟的不只是車,可能是一份工資、孩子的輔導費”。所以,只要有報案,他必全力以赴。
青年警長孫中旭:用“AB角”機制激活團隊新動能
清晨八點半,金盞派出所警隊點名聲落定,孫中旭的身影已穿梭于指揮室的警情通報之間。一個110指令傳來,他要快速判斷,警情性質如何?派哪位民警最合適?當機立斷后,目光又落向下一項任務。這看似尋常的調度場景,卻濃縮著一位青年警長在復雜治安環境中的蛻變與擔當。
2018年從北京警察學院治安學專業畢業,孫中旭的從警軌跡清晰而堅實:延慶分局初試鋒芒,東城分局半年歷練,2022年9月,他踏入朝陽區治安形勢復雜的金盞派出所。從本地居民為主的和諧社區,驟然置身于流動人口密集、案件偵破難度陡增的“硬骨頭”轄區,孫中旭坦言“哪兒都不一樣”。他未坐等適應,而是主動出擊。在到崗前,他便著手調研轄區人文環境與違法線索,帶著“問題清單”踏入金盞,扭轉了“兩眼一抹黑”的被動。
真正的淬煉始于2023年,派出所重組打擊辦案隊,副所長、警長、兩名新警和孫中旭五人團隊在黃賭毒、非法集資等大案件中渦旋。警長帶頭,孫中旭緊隨其后,偵查、抓捕、學習環環相扣。僅半年,他便將金盞區域的治安脈絡摸得“比較透”,硬是在挑戰中闖出了成長快車道。
更大的考驗接踵而至。2023年7月,孫中旭被任命為社區警務隊代理警長,成為管理13人團隊的年輕領頭人。面對三分之二警員都年長于自己的復雜局面,初期指令遭遇“請假推諉”的尷尬。壓力之下,他亮出管理智慧的法寶——“AB角”搭檔機制:每案設主責與次責民警,權責共擔、互相補位。這不僅化解了因各種原因導致案件停滯的風險,更讓新老民警在監督中互學共進。“新警成長非常快”,機制成效斐然。他將此理念從案件辦理延伸至警隊管理,激發了全隊責任感,讓消極情緒悄然消散。
孫中旭對“安全與政令暢通”的追求貫徹在24小時值班中。從110處置到嫌疑人看管,他要求“每件事都順利落地”,程序規范不容毫厘之差。他將所長強調的“安全”細化為日常鐵律,執法質效由此節節攀升。
與此同時,孫中旭始終保持警醒的自我認知。“我永遠比別人少一點”,這份謙遜是他力量的源泉。他觀察老民警拆解復雜案件的鉆研精神,學習師傅們“說話不傷人卻直指核心”的溝通藝術。他將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化為行動,從脾氣秉性到工作方法,他人之長皆可滋養自身。
從警校畢業生到金盞派出所的骨干力量,孫中旭以“AB角”的創新思維重塑團隊效率,用“永遠少一點”的謙卑心態汲取成長養分。在他身上,基層民警的闖勁、巧勁與韌勁充分展現。
金盞派出所的故事,是擎旗奮進、躬身為民的生動寫照。所長張燕生以黨建鑄魂,點燃隊伍激情,在他的引領下,姜華銘以規范筑基,賦予執法溫度;韓崢以腳步丈量,在盲區拼出平安地圖;孫中旭以機制創新,激活團隊動能。他們,以及金盞派出所全體民警,用日復一日的平凡堅守、智慧擔當和熱血奉獻,在治安復雜的城鄉結合部,一筆一劃地書寫著守護平安的答卷。他們的奮進與堅守證明:真正的平安,源自無數基層民警在瑣碎與挑戰中的執著前行,源自那份融入血脈的“人民公安為人民”的赤誠初心。金盞之光,正照亮更多守護平安的路。
責任編輯"王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