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流動人口健康養老服務需求
(一)精神慰藉與心理健康服務
老年流動人口在精神慰藉和心理服務方面的需求不容忽視。由于遠離常住地,他們可能面臨孤獨感增強、社交活動減少等問題。張月通過對北京市豐臺區17位隨遷老人的訪談研究發現,這些老人普遍存在強烈的情感需求,但這些需求往往未能得到充分滿足,導致他們常感沮喪和失落,進而引發一系列心理問題。于曉娜在對隨遷老人群體的焦慮和抑郁狀況進行調查時發現,社區中的隨遷老人中, 18.5% 的人表現出輕度焦慮癥狀, 7.3% 的人表現出中度焦慮癥狀, 1.7% 的人則表現出重度焦慮癥狀。吳敏等人的研究指出,由于生活環境轉變和社會地位較低等原因,高齡群體更易出現焦慮等心理問題,跨省工作的高齡群體相較于僅在省內跨縣工作的高齡群體,其心理健康狀況更為不利。劉慶等人通過對深圳市的調查研究得出結論,隨遷老人的精神狀態并不樂觀,遷移過程中產生的壓力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這些研究均表明,老年流動人口對精神慰藉和心理服務的需求較高。此外,老年流動人口到達流入地后,還面臨社交困難、代際關系緊張、缺乏歸屬感等問題,心理健康風險增加,這進一步反映出他們對精神慰藉及心理服務需求的迫切性。
(二)健康管理與醫療護理服務
老年流動人口對健康管理與醫療護理服務的需求較大。老年流動人口兼具“老年\"和“流動\"雙重屬性。隨著身體機能下降,他們需要做好健康管理,并接受定期的醫療護理和康復服務。老年人本就是對醫療衛生服務需求較多的群體,在流動屬性的背景下,他們更易成為弱勢群體,面臨更多健康風險,患病率與發病率相對較高,因此在健康管理和疾病預防方面的需求更高。同時,由于他們離開了長期居住地,可能會遇到對當地醫療資源不熟悉、個人健康檔案缺失等問題。創建居民健康檔案是國家提供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的關鍵一環,這些檔案對醫療護理服務的有效實施至關重要,能確保居民平等地獲得公共衛生服務。據相關調查,超過 60% 的老年流動人口表示最需要的養老服務是“能夠定期做身體檢查”。
(三)社會融合與文化適應
老年流動人口在新環境中的社會融合與文化適應是一個復雜而多維的過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和心理等多個層面。與普通老年人相比,老年流動人口在遷移到新環境時,往往會失去既定的社交圈和人際關系,這些聯系會因地理位置的變化而發生顯著變化。他們在短時間內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受限,加之年紀較大,使得重建社交網絡和人際關系變得更加困難。同時,由于需要照顧孫輩,他們更難找到時間建立新的社交關系。從流動人口研究的角度來看,這種從熟悉環境和社交網絡的斷裂,以及進人新環境所帶來的生命階段的不連續性,可能會增加他們融入社會的難度。
二、老年流動人口健康養老服務利用現狀
(一)精神慰藉服務的缺失
老年流動人口在精神慰藉服務方面的需求遠未得到滿足,且這一問題日益凸顯。由于遠離常住地,他們缺乏社交活動和情感支持,孤獨感和心理問題隨之增加。盡管一些社區和養老服務機構提供了心理咨詢服務,但這些服務的覆蓋面和質量仍有待提升。在老年流動人口中,來自農村的老年人在精神慰藉服務方面的缺失程度顯著高于來自城鎮的老年人。農村老年流動人口在精神慰藉服務上的利用嚴重不足,心理慰藉服務供給主體的服務能力和質量遠未達到預期水平,供給效能較低。
(二)健康服務資源的利用不足
老年流動人口在健康服務資源的利用方面存在明顯不足。一方面,由于對流入地不熟悉,他們可能不了解當地的醫療資源和服務機構,難以有效利用這些資源。相關研究表明,老年流動人口對流入地所提供的健康養老服務項目的知曉率不到 20% ,這直接導致了健康服務資源的低利用率。另一方面,受經濟q條件和醫保政策限制,部分老年人缺乏足夠的經濟來源來支持健康養老服務的支出。相關醫保政策在統籌層次、統籌范圍、報銷比例、轉移接續及異地直接結算等方面缺乏統一性或政策傾斜,導致他們可能無法享受到優質的健康服務。
(三)醫療護理服務的供需不匹配
老年流動人口在醫療護理服務方面存在供需不匹配的問題。郭靜等學者通過對不同地域養老供需資源匹配的研究指出,養老公共服務資源的供給水平在省際間存在顯著差異。在養老公共服務供需匹配方面,一些養老服務需求相對較高的省份,資源供需失衡現象明顯,這直接反映出老年流動人口在醫療護理服務方面的供需不匹配問題。一些老年人需要長期的護理和康復服務,但流入地的醫療護理資源可能有限,無法滿足他們持續的醫療護理服務需求。
三、影響老年流動人口健康養老服務利用的因素
(一)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對醫療衛生服務利用具有重要影響,經濟水平是影響老年流動人口衛生服務使用的根本原因,也是決定其能否充分利用健康養老服務的關鍵因素之一。經濟條件的限制直接影響老年人對高質量服務的支付能力,部分老年人因經濟能力不足,無法承擔高質量服務的費用,從而減少或放棄相關服務的使用。同時,醫療保險政策的差異也影響了老年流動人口在新居住地獲得醫療服務的便捷性。由于醫療保險制度在不同地區間存在差異,老年流動人口到流入地后可能面臨醫療服務獲取不便的問題,這不僅涉及醫療服務的覆蓋范圍,還包括醫療費用的報銷比例和流程,增加了老年人就醫的復雜性和經濟負擔。
(二)社會支持因素
社會支持對老年流動人口健康養老服務的利用具有顯著影響。健康養老服務的獲取程度受多種因素制約,包括個人的認知能力、家庭環境、疾病的嚴重性以及社會環境等。老年流動人口在遷移后,由于遠離常住地和熟悉的居住環境,可能會失去原有的社會聯系和情感支持,同時缺乏新的社會網絡和情感依托,這導致他們無法充分利用流入地的健康養老服務,造成服務利用不足。
(三)服務供給因素
服務供給情況是影響老年流動人口健康養老服務利用的關鍵因素之一。當前,我國健康養老服務供給數量不足,可用的健康養老服務數量未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且缺乏專業的養老服務人員,限制了服務的專業水平。養老服務人才的供應情況并不理想,由于養老服務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不匹配,導致了資源的閑置,這進一步加劇了供給不足的問題。
(四)政策制度因素
政策制度因素對老年流動人口健康養老服務利用情況影響顯著。楊清紅等人關于醫療保障對衛生服務使用的研究結果顯示,醫療保障對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具有正面影響,這意味著老年人在擁有醫療保障的情況下,更傾向于使用醫療衛生服務,且使用頻率更高。王詠儀通過定量分析和定性訪談的方法對上海的流動老年群體進行研究后發現,異地醫保報銷的相關制度是流動老年人使用衛生服務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醫療保險政策和養老服務政策等都是關鍵因素,它們直接關系到老年人能否順利利用相關服務。
四、促進老年流動人口健康養老服務利用的對策建議
(一)強化政策與制度保障
政策與制度是保障老年流動人口健康養老服務利用的基石。政府部門應將完善醫保政策作為首要任務,大力推進醫保異地結算及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工作。當前,許多老年流動人口在異地就醫時,面臨著報銷流程煩瑣、等待時間長等問題,這極大地降低了他們享受醫療服務的意愿和便利性。通過優化醫保異地結算政策,建立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實現醫保數據的實時共享與交互,讓老年人在流入地就醫時能夠像在戶籍地一樣便捷地結算醫療費用,將有效提升他們享受醫療服務的積極性。同時,制定并完善養老服務政策,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至關重要。老年流動人口由于戶籍限制,在流入地往往難以享受到與當地戶籍老人同等的養老服務。政府部門應打破戶籍壁壘,明確老年流動人口在養老服務方面的權益,確保他們能夠平等地享受到各類養老服務,如社區日間照料、居家養老服務等。
(二)增加服務供給并優化服務內容
增加服務供給并優化服務內容是滿足老年流動人口健康養老需求的關鍵。政府部門需從健康養老服務的供需兩端出發,綜合考量衛生服務的供給與可及性。在流動人口集中地區,應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資金投入,改善其硬件設施條件,配備先進的醫療設備,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環境。同時,強化這些機構的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優秀的醫護人員到基層工作,并定期組織他們參加專業培訓,提升其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此外,還應妥善管理共建共享機制,加強不同部門、不同機構之間的協作與配合,確保老年流動人口能夠充分享受到各項公共衛生服務。例如,衛生部門與民政部門可以共同開展老年健康體檢、疾病預防宣傳等活動,減少服務利用的障礙,提高服務的覆蓋面和利用率。
(三)加強社會支持與情感關懷
社會支持與情感關懷對老年流動人口融入新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政府部門與社會組織應共同建立健全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為老年人提供社交活動、文化娛樂等多元化服務。可以在社區內設立老年活動中心,定期組織書法、繪畫、舞蹈等興趣小組活動,讓老年人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結交新朋友,豐富其精神生活。同時,鼓勵家庭成員和社會各界關注老年流動人口的心理需求。家庭成員應加強與老年人的溝通交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陪伴;社會各界可以通過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為老年流動人口提供心理疏導、生活幫助等服務,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新環境,緩解孤獨感和焦慮情緒。
(四)提高服務質量及服務水平
提高服務質量及服務水平是保障老年流動人口健康養老服務利用效果的核心。相關醫療衛生養老機構應加強對醫療、養老服務機構和人員的培訓與管理。定期組織醫護人員和養老服務人員參加專業技能培訓,學習最新的醫療技術和養老服務理念,提升他們的服務技能和服務質量。同時,加強對服務過程的監管與評估。建立健全服務質量監督機制,通過定期檢查、隨機抽查等方式,對醫療、養老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進行全面評估。針對服務質量不達標的機構,要責令其限期整改;針對表現優秀的機構,要給予表彰和獎勵,激勵他們不斷提高服務水平。通過嚴格的服務質量監管與評估,確保老年流動人口能夠享受到更加優質、高效的養老服務。
(五)加強健康教育宣傳
一項基于2015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的研究顯示,老年流動人口在健康檔案建立和免費健康體檢的參與方面存在不足,有 73.5% 的人尚未建立健康檔案,在對6252名65歲及以上的流動老人進行調查時,僅有1800人表示在過去一年內進行了健康體檢。這一數據揭示了流動老人群體在健康意識方面的欠缺,普遍持有“病了才就醫\"的傳統觀念。因此,政府部門與社會組織應利用多種宣傳方式向老年人普及健康知識和健康技能,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健康活動,提高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從而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
參考文獻:
[1]張月.隨遷老人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北京市某區縣的調查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7(33): 20+22
[2]于曉娜.隨遷老人焦慮抑郁現狀調查及心理干預對其影響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18.
[3]吳敏,段成榮,朱曉.高齡農民工的心理健康及其社會支持機制[J].人口學刊,2016,38(04):93-102.
[4]劉慶,陳世海.隨遷老人精神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深圳市的調查[J].中州學刊,2015(11):73-77.
[5]楊菊華.流動時代中的流動世代:老年流動人口的多維特征分析[J].人口學刊,2018,40(04):43-58.
[6]薛新東,葛凱嘯.社會經濟地位對我國老年人健康狀況的影響:基于中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調查的實證分析[J].人口與發展,2017,23(02):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