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依據《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編寫的新教材正式進入課堂,標志著我國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進人新一輪深化階段。以往二十年來,語文課程內容組織方式未發生根本性變革,導致教與學的形態受限,未能實現突破性轉變。新課程內容設置了主題與載體形式,強調語文情境的真實性、學習主題的整體性以及實踐活動的典型性。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將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能讓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感知傳統思想觀念與精神價值。而科學知識的引入,有助于學生樹立科學思維,激發他們對自然世界和人類文明的探索欲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融合傳統文化與科學知識,能夠促進學生在人文與科技兩個領域的思維拓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多維思考能力。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合傳統文化與科學知識的價值
(一)盤活要素,拓寬學習領域
合理整合并創新使用教學資源,有效聯結課堂內外的學習內容,使學生能夠從多維度理解和吸收知識。傳統文化與科學知識作為小學語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素養要素,在語文教學中有機融合,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傳統文化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助力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科學知識則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融合傳統文化的經典詩文、歷史故事等內容,或將科學原理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語文課堂便不僅是語言學習的場所,更成為綜合能力發展的平臺。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理解語言背后的科學原理,領略文學作品中蘊含的科學思想,形成更為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動態建構,轉變教與學的方式
動態建構是指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對知識進行整合與修正。在融入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教師采用富有情感和文化底蘊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在欣賞與理解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信心。科學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不僅通過文字表達科學原理,更借助實驗、觀察等方式,幫助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此時,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講授者\"轉變為\"引導者\"和\"協作者”,鼓勵學生主動思考、解決問題,并在此過程中動態調整學習策略,形成深層次的理解。
(三)加強關聯,培育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具有鮮明的“跨學科、跨情境\"特征,它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領域,而是著眼于學生在知識、能力、素養等多方面的綜合發展。這一目標要求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學科知識基礎,還要具備自主學習能力,能主動探索未知;擁有創新思維能力,敢于突破常規;具備跨學科綜合能力,將不同領域知識融會貫通;同時還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心懷天下。在語文教育中,不能僅僅聚焦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更要做好知識的整合工作。通過加強學科間關聯,促進學生跨領域學習與思考,讓他們在多元知識的碰撞中,提升綜合素質,真正成長為符合時代需求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合傳統文化的策略
(一)經典誦讀提升文化素養
經典誦讀的核心價值在于通過語言的再現與情感的表達,可以讓學生在體驗與共鳴中,將傳統文化內化為自身的文化認同與價值追求。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形成扎實的語文基礎,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同時提升文學素養與歷史責任感。教師需從多個維度引導學生理解經典的深層含義,不僅要幫助學生理解文中的字詞句,更要引導學生從情感、歷史、文化等角度深入思考。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例,教師要讓學生了解當時中國的社會背景與民族危機,使學生感受周恩來少年立志的偉大意義,引導學生思考“中華不振\"這一核心概念,理解周恩來在困境中的家國情懷、責任感與使命感。教師可以從課文的字詞入手,幫助學生理解“崛”“范\"等字詞的含義,擴展學生的詞匯量,并通過解釋這些詞語在歷史語境中的特殊意義,助力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層思想。之后,教師示范朗讀課文,準確傳達文本的情感、語氣與節奏,根據課文的情感變化調節語調,幫助學生領悟文本的情感波動。例如,在周恩來堅定地說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教師的語調應更加堅定有力。教師示范后,再由學生分角色、分段落進行朗讀,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的發音、語調及表達的情感,及時給予反饋和糾正。通過反復誦讀,學生能夠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并在語言表達中感受其中的思想與情感。
(二)傳統故事講解啟迪思維
中華傳統故事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哲理思考以及文化象征,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激發其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精衛填海》為例,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互動,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故事中,精衛鳥因不甘心被東海吞噬而立志填海,盡管面臨巨大困難和挑戰,依然堅持不懈,最終形成了象征“堅持與毅力”的文化意象。教師要講解故事背景,讓學生了解精衛的由來及其背后的深刻含義,之后引導學生討論故事中的“精衛\"象征著什么,為什么精衛能夠堅持這么長時間,哪怕知道最終無法完成任務。教師可以提問:“精衛為什么要填海?你覺得它的做法合理嗎?如果是你,你會怎樣面對類似的困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精衛的行為,幫助他們理解精衛之所以不怕困難、不怕失敗,是因為它有一個宏大的理想和目標,
這種精神值得學習和傳承。
(三)傳統節日文化滲透課堂
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背景、民俗風情,以及對家庭、親情和社會責任的深刻表達。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語文課堂,能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激發他們對祖國悠久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以《傳統節日》為例,課堂開始時,教師可先展示與節日相關的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討論自己在這些節日中的經歷,并提問:“你們在春節時最喜歡做什么?元宵節有哪些習俗?\"講解《傳統節日》中的春節部分時,教師可以詳細介紹春節的來歷、意義以及家庭團聚的傳統,提出問題:“為什么春節是我們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春節有哪些傳統活動?\"學生結合自己家庭中的春節習俗,分享不同地區或家庭的過節方式,進而理解春節作為中華文化象征之一,如何承載著人們對新一年的期許與對家庭的重視。同時,教師采取拓展延伸的方式,將課堂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在講解中秋節時,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月亮的象征意義,并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和家人一起賞月的經歷,提出問題:“中秋節的月亮為什么如此重要?它象征著什么?\"通過這些問題,學生不僅能理解中秋節的傳統習俗,還能思考月亮所代表的團圓與思念之情。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合科學知識的策略
(一)課內閱讀結合課外閱讀,增加學生的科學知識量
將課內的文學性內容與課外的科學類閱讀相結合,能讓學生在享受語言藝術魅力的同時,提升科學素養。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課內與課外閱讀的互動,助力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科學原理與自然現象,激發其探索精神與好奇心。
以《宇宙的另一邊》為例,該語篇講述了作者趴在窗臺,凝視浩瀚星空時產生的無盡遐想。在宇宙的另一邊,有許多神奇秘密,那里有個做著相反動作的“我”,所有事物都與這邊截然不同。文中充滿純真想象,為孩子們拓展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在課文導入階段,教師可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思考,如“如果宇宙的另一邊真的存在,我們可能會遇到怎樣的世界?\"隨后,結合《神奇的宇宙》《趣味天文百科》等課外讀物,引人關于宇宙的科學知識,幫助學生從科學角度理解課文中的虛構內容。
教師先帶領學生逐段閱讀課文,重點分析文本中的想象元素,如“在宇宙的這一邊,雪是在冬天下的;那么,在宇宙的另一邊,雪是在夏天下的嗎?\"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借助想象力展現不同的自然現象,進而啟發學生對這些現象展開思考,并鼓勵學生結合課外科學知識,討論“宇宙的另一邊\"是否存在不同的季節變化。
接著,教師可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與想象,如“如果宇宙的另一邊有生命,那里的人和我們有什么不同呢?”“為什么說如果那里的雪是夏天下的,那一定與地球上的雪不同?”促使學生將課內的虛構內容與課外科學知識進行對比,思考自然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
(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高學生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
語文教學本身涵蓋大量與科學知識相關的內容,將科學問題的思考融入課堂,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一,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關注課文中的細節和情節中的“疑點”。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常會遇到不理解的部分或與自身認知不同的現象,此時教師可通過引導性問題,讓學生思考問題的背景和原因,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并激發其深人思考。
其二,教師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涉及的科學知識,通過對比和分析,讓學生明白這些知識背后的邏輯。可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分析不同觀點和答案,培養其思維能力和科學推理能力。還可利用多媒體資源、實驗示范等形式,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相關科學原理,使抽象的科學問題具象化。
其三,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并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法。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針對課文中的科學現象提出假設,并進行實驗驗證或討論。例如,教師可設計一個情境,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或實驗來解答關于自然現象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悟科學精神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開展科學實踐活動的核心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有趣的實踐過程中感悟科學的價值,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教師在設計和實施這些活動時,需緊扣課文內容,巧妙地將文學與科學相結合,引導學生在互動中體驗科學的邏輯和思維方法。
以《烏鴉喝水》為例,教師可設計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科學實驗,進一步理解物理學中的“重力\"\"浮力\"等概念,以及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創新思維。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中的問題:“為什么烏鴉會想到把石子放進瓶子里?如果你是烏鴉,你會怎么做?\"隨后,組織學生開展簡單的科學實驗,模擬烏鴉喝水的情境。
教師可準備一個透明瓶子,瓶口較窄且水位較低,在瓶中放人幾塊小石子,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找出讓瓶中水位上升的合適方法。教師可采用分組形式,讓學生合作探索,思考如何通過加人石塊提高水位,并觀察水位的變化。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物體沉浮原理,強調實驗中的科學觀察與推理,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實驗方案并進行驗證。
教師在指導時應注重啟發式提問,如“如果我們加入更多的石子,水位會怎樣變化?\"“石子的形狀或大小對水位的變化有影響嗎?”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幫助他們理解實驗中的科學原理。實驗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和反思,提問:“通過實驗你們學到了什么?”“烏鴉為什么能想到這一方法?”“如果我們遇到類似的問題,能用什么方式解決?“以此幫助學生總結科學知識,培養其問題解決能力。
四、結語
要想在語文教學中豐富課堂內容、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與科學思維,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采用生動的教學方法,助力學生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從科學探索中培養能力。最終,讓學生在知識的雙重滋養下,形成更為全面的思維框架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丁雄鷹.創意學習,讓傳統文化“活在當下\"[J].教育研究與評論,2023(12):80-83.
[2]邱鑫.在語文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小學教學參考,2023(36):29-31.
[3]梁寶玉.基于學科融合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16):55-57.
[4]于涵玉,孫曉鳳.淺析小學語文教學與小學科學的整合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10):188-190.
[5]國婷.挖掘小學語文教材“科學知識\"提升學生科學素養[J].新課程研究,2021(3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