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一)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信息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教育領域,推動教育教學模式發生深刻變革。從在線課程的廣泛普及,到智能教學工具的多樣化應用,教育信息化已成為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從專用資源向大資源轉變、從提升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養轉變。
(二)初中物理教學的特殊需求
初中物理是學生接觸物理學科的啟蒙階段,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探究能力和實踐精神至關重要。實驗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占據核心地位,它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原理,還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然而,傳統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面臨諸多挑戰,亟待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來突破困境。
(三)傳統課堂小實驗的局限性
傳統初中物理課堂小實驗雖具有一定教學價值,但受多種因素限制,難以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在時間上,課堂教學時間有限,一些復雜實驗難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進而影響教學進度。在空間方面,學校實驗室場地和設備數量有限,無法滿足所有學生同時進行實驗操作的需求。在器材方面,部分實驗器材價格昂貴且易損壞,學校難以大量配備;而且器材的老化、損耗等問題也會影響實驗的準確性和可操作性。
(四)虛擬實驗技術的興起
隨著計算機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發展,虛擬實驗技術應運而生。虛擬實驗軟件能夠模擬各種真實實驗場景,為學生提供一個全新的實驗學習環境。NB物理實驗作為一款具有代表性的虛擬實驗軟件,憑借其零成本、可重復、無時空限制等優勢,逐漸在物理教學中得到應用。它能夠彌補傳統課堂小實驗的不足,為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帶來新的契機。這也促使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其與傳統課堂小實驗的融合路徑,以優化初中物理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
二、理論基礎與教學效果論證
(一)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該理論強調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將課堂小實驗與NB物理實驗這兩種實驗方式相融合,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課堂小實驗貼近生活實際,學生可以基于已有經驗進行操作,從而快速建立起對物理現象的初步認知;而NB物理實驗則在虛擬環境中進一步拓展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學生通過自主操作、探索,將新知識與原有的認知結構相關聯,實現知識的主動建構。
多元智能理論:該理論認為學生具有多種智能類型,如空間智能、邏輯一數學智能、身體一動覺智能等。課堂小實驗主要鍛煉學生的身體一動覺智能,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驗器材,在實踐中感受物理知識;NB物理實驗則側重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智能和邏輯一數學智能,學生通過觀察虛擬實驗中的圖形變化、數據變化,進行邏輯分析和推理。兩種實驗方式的融合,能夠滿足不同智能類型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教學效果
提升學習興趣:初中學生好奇心旺盛,傳統單一的實驗教學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課堂小實驗具有簡單有趣、貼近生活的特點,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物理學習的初始興趣:NB物理實驗憑借高度仿真、豐富多樣的實驗場景,持續為學生帶來新鮮感和探索欲望,進一步維持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高知識理解與應用能力:課堂小實驗能夠讓學生獲得直觀的感性認識,為抽象知識的理解奠定基礎;NB物理實驗則通過精確的模擬、數據展示等方式,幫助學生從定性理解深入到定量理解物理原理。以“浮力\"教學為例,在課堂小實驗中,學生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初步感知浮力的存在;而NB物理實驗能夠模擬不同液體密度、物體形狀等情況下浮力的變化,并通過公式計算展示浮力大小,讓學生理解浮力的本質及影響因素。
三、NB物理實驗與初中物理課堂小實驗概述
(一)課堂小實驗特性
初中物理課堂小實驗多由教師演示或學生隨堂操作,其實驗原理緊密貼合教材知識點,旨在將抽象知識具象化。例如,在“探究光的反射規律\"小實驗中,借助簡單的平面鏡、激光筆就能展現反射角與入射角的關系。這類實驗具有用時短、操作簡便的特點,緊密貼合日常教學,即時反饋性強,學生能迅速目睹實驗結果,從而鞏固所學知識。不過,課堂小實驗高度依賴實體器材,一旦器材出現損耗或缺失,實驗便難以開展,且實驗結論可能出現偏差。例如,若電池老舊,室內光線太強導致光線可見度低,實驗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二)NB物理平臺特性
NB物理實驗是一款虛擬實驗軟件,集成了電學、力學、光學等多個模塊。它擁有逼真的3D實驗場景,操作簡便,學生僅需用鼠標拖拽、點擊就能搭建實驗裝置。以電學實驗為例,學生可以隨意添加導線、電阻、電源等元件,瞬間完成電路連接,還能實時觀測電流、電壓數值的變化。該軟件不受時空限制,學生無須擔心操作失誤導致受傷或損壞實驗設備,即使實驗失敗也不會造成實際損失。學生課后也能反復進行實驗演練;實驗參數還可按需調整,便于學生深度探究變量關系,拓展思維深度。然而,虛擬實驗缺乏真實觸感,學生無法體會實物操作的手感與微妙細節,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丟失科學探究思維以及保護實驗設備、節約資源的意識。
四、初中物理課堂小實驗現狀分析
(一)積極方面
(1)實驗設備逐步完善:隨著教育投人的不斷增加,多數學校的物理實驗室得以更新升級。基礎的力學、電學、光學實驗器材愈發齊全,如精度更高的彈簧測力計、多功能電學實驗箱等,能夠滿足課程標準要求的大部分演示實驗與分組實驗,為學生實際操作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2)實驗形式走向多元:除了傳統的實驗室現場實驗,虛擬實驗平臺也開始走進校園。針對一些難以在真實場景中快速呈現,或者具有一定危險性的實驗,例如核裂變模擬、高壓電觸電感受模擬等,借助虛擬技術,學生只需輕點鼠標就能反復觀察實驗流程與現象,有效拓展了實驗的邊界。
(二)存在的困難
(1)實驗設備短缺與老化: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學校,由于資金受限,物理實驗器材配備不齊全,一些關鍵實驗儀器存在數量不足的情況,無法滿足分組實驗的需求,只能開展演示實驗。而且,現有器材因使用年限較長,老化損壞嚴重,像電流表指針出現偏差、滑輪組摩擦力過大等問題頻發,嚴重影響了實驗的精準度與可操作性。(2)場地空間局限:不少學校校園面積有限,物理實驗室的規模較小,難以一次性容納整個班級開展分組實驗。(3)教師精力與能力不足:初中物理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除了課堂授課,還需要批改作業、輔導學生、應對各類教學檢查。這使得教師沒有充足的精力精心籌備實驗課程,對于復雜實驗,難以設計出巧妙的引導方案。(4)教學進度擠壓:初中物理知識點繁多,教學大綱規定的理論授課內容緊湊。教師為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往往會削減實驗課的時長。例如,在電學部分的歐姆定律、電功率等重難點知識教學中,教師擔心學生理解不透徹,就挪用實驗課時間來講授理論知識,致使實驗教學淪為理論教學的附庸,學生失去了許多動手探索的機會。(5)學生安全意識淡薄:初中學生好奇心旺盛,但安全意識欠缺。在物理實驗,尤其是電學、熱學實驗中,學生容易違規操作,存在安全隱患。(6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弱:長期的應試教育模式,使得學生習慣被動接受知識,自主思考和自主設計實驗的能力較差。(7)評價體系重理論輕實踐:中考、期末考試等重要學業評價,主要考查物理理論知識,實驗部分占分比低。
五、融合策略
(一)教學準備階段:互補篩選,優化設計
教師先梳理章節的重難點與對應的實驗內容,將實驗按照操作難度、效果呈現、資源需求等方面進行分類。例如,“摩擦起電\"“串并聯電路\"這類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的實驗,可保留為傳統課堂小實驗。通過開展這些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滿足學生的親身體驗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課堂實施階段:虛實交錯,深度引導
在傳統課堂小實驗中,學生能夠真實觸摸實驗器材,感受實驗過程,但在NB物理實驗里,存在一些無法實現的體驗。例如,無法通過觸摸來感受透鏡的焦距與厚薄的關系;無法觀察到成像時光屏上是否會出現臟東西的像;也無法體驗在透鏡一側觀看所成虛像的感覺,難以更深刻地感受到光屏上的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不過,在課堂實施中,可以采取以下虛實結合的方式:(1)情境導入用虛擬:課程開始時,利用NB物理實驗的炫酷動畫和新奇現象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2)原理講解配實體:在講解“電磁感應\"原理時,搭配課堂小實驗進行演示,教師邊操作邊闡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原理。(3)探究拓展回虛擬:在學生探究實驗的拓展環節,若遇到復雜變量、極端情況,可回歸NB物理實驗。例如,在探究“二力平衡\"時,現實中難以精準控制摩擦力、快速改變力的大小,而虛擬實驗能夠高效模擬不同質量物體在多樣拉力下的加速情形,拓展學生的探究深度。
六、融合教學案例分析
(一)課前預習
教師在上一節課結束時,為學生布置NB物理實驗“杠桿平衡條件\"的預習任務,要求學生自主操作軟件,改變動力、阻力、力臂的大小,記錄實驗現象與產生的疑惑,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
(二)課堂教學
(1)情境導入:展示NB物理實驗中生活中各類杠桿的動畫,引導學生搶答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原理講解:拿出真實的杠桿、鉤碼,搭建實驗裝置,先調節杠桿平衡,再挪動砝碼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標注力臂并講解公式推導過程,將虛擬與現實相結合,加深學生對原理的理解。(3)分組實驗:小組學生實際操作杠桿,記錄實時數據,分析歸納并推導杠桿平衡條件及公式,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4)解決實際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課后鞏固
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或回家后,通過NB物理實驗完善實驗報告,模擬特殊杠桿求最小力、找最小力臂、探究力的方向改變對拉力大小的影響等情況。教師利用課間或線上為學生答疑、評優并展示報告,激勵學生分享學習成果。
七、融合過程中的挑戰與應對
在NB物理實驗與初中物理課堂小實驗的融合過程中,會面臨一些挑戰:部分教師長期習慣傳統教學方式,對軟件技術存在畏難情緒,不愿接受新事物;在虛擬和現實實驗切換時,可能導致教學碎片化;過度依賴虛擬實驗,會弱化學生的真實實驗操作技能、觀察敏銳度和分析歸納能力。針對這些問題,可采取以下應對措施:組織同學科教師進行軟件專項培訓,開展融合公開課觀摩活動,激勵教師嘗試新的教學模式。定期開展實物實驗競賽、實驗觀察挑戰賽等活動,平衡虛實實驗的占比,保障學生有足夠的實操鍛煉機會。
參考文獻:
[1]王革,齊海燕.基于NOBOOK虛擬實驗平臺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1(24):70-72
[2]楊冠卿,駱玉香.NOBOOK虛擬實驗助力物理實驗教學:以“電學實驗\"為例[J].中學物理,2023,41(10):61-65.
[3]許慧藝.虛擬實驗在中學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