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的本質在于借助實踐活動激發認知沖突,引導學習者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傳統實驗教學采用的“教師示范—學生效仿\"單向模式,削弱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也導致他們對科學的興趣逐漸衰減。腦科學研究指出, 7~12 歲兒童正處于從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關鍵時期,此時迫切需要采用情境化和問題鏈驅動的教學方法?!肮绰苯虒W法打破了線性教學的局限,通過創設動態化情境來引發學生的探究動機,運用梯度化問題序列引領學生的思維進階,在實驗現象觀察與科學原理推演之間搭建起認知橋梁,這與小學科學教育“啟蒙一探究一應用\"的完整流程高度契合。
一、“勾漏”教學法概述
(一)定義
“勾漏\"教學法是一種以系統知識建構為導向,通過結構化知識拆解與動態認知引導,以實現教學自標的復合型教育模式。其核心機制在于對教學內容進行層級化的知識模塊解構,并借助認知邏輯鏈構建學習路徑,從而促進師生雙向交互過程中的知識內化與能力遷移。該方法突破了傳統線性教學框架,注重知識節點關聯性的激活以及認知負荷的階梯式疏通,通過精準錨定教學目標、有機重組知識單元和循環優化反饋機制等手段,構建了一個既穩定又具有適應性的教學系統。
(二)特點
1.知識結構化重組機制
“勾漏\"教學法以知識體系的深度解構為起點,將碎片化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邏輯嵌套關系的模塊化結構。通過對知識圖譜進行可視化呈現和層級化安排,形成“核心概念—衍生要素一應用場景\"的立體網絡。這種結構化處理并非簡單的內容分類,而是以認知負荷理論為基礎,精準調控知識的密度和復雜度,確保學習者在適度挑戰的環境中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每個知識模塊都呈螺旋式漸進展開,前序模塊為后續學習搭建認知腳手架,后序模塊則進一步加深對基礎概念的理解,形成一個知識內化的閉環生態系統。
2.動態認知引導范式
“勾漏\"教學法強調教學活動的動態適應性,能夠根據學習者的認知狀態實時調整引導策略。通過多維反饋機制(包括捕捉思維軌跡、監控理解程度和評價能力表現),教學系統持續生成個性化的認知引導方案。在知識傳遞層面,運用“問題鏈驅動一認知沖突創設一思維路徑示范\"的遞進模式,激發學習者的積極探索精神;在能力培養維度,借助元認知工具的指導,引導學習者進行反思和策略遷移,實現學習過程從被動接受向主動建構的轉變。這種動態引導范式打破了傳統教學預設的框架,構建了一個以學習者為主體的彈性教學空間。
二“勾漏”教學法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一)情境浸潤驅動認知建構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亟待突破知識傳遞的表層化困境。“勾漏\"教學法基于具身認知理論,通過構建多維情境鏈激活學生的感知系統。其“勾連一滲人\"的教學邏輯,能夠將抽象的實驗原理轉化為具身化探索場域,使學生在情境浸潤的過程中獨立構建概念網絡。該教學模式以環境要素的梯度設計為手段,引導學生從現象觀察自然過渡到規律推演,有效規避了傳統實驗教學“操作一得出結論”的單向線性認知局限,實現了知識內化與思維發展的協同提升。
(二)動態分層適配差異發展
鑒于小學生認知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勾漏”教學法通過教學目標與任務的動態分層設計,構建差異化的實驗路徑。其“漏洞補全\"機制突破了傳統分組教學的固定模式,將學生的即時反饋作為調整實驗難度和協作方式的重要依據。這一自適應教學架構,既保障了基礎薄弱學生的實踐獲得感,又為能力突出的學生提供了拓展空間,形成了“保底不封頂\"的彈性學習生態,有效解決了統一實驗標準下“夾生\"和\"閑置\"的問題。
(三)協同互促深化思維躍遷
科學實驗的高階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能力?!肮绰‐"教學法通過結構化小組協作機制,營造認知沖突與互補對話的場域。其“漏洞識別一協同修補\"的互動模式,促使學生不斷完善在觀點碰撞中形成的實驗邏輯,推動學生從單一操作執行者向問題解決共同體轉變。這種深度協作跳出了簡單分工的窠白,借助元認知監控和社會性建構,促進學生從具象操作思維躍升至抽象模型思維,使實驗教學從技能訓練升華至科學素養培養。
(四)數據留痕賦能精準評估
傳統實驗教學的質性評價常受主觀因素影響,難以精準捕捉學習過程的動態變化。在數字化工具的輔助下,“勾漏\"教學法實現了實驗全過程的數據留痕,能夠將操作時序、思維斷點和協作效能等元素轉化為可視化分析圖譜。該量化評估體系不僅能精準定位個體的能力短板,還能跟蹤班級的總體認知演進趨勢,為后續教學策略的迭代提供實證依據。其“數據驅動一靶向改善\"的閉環設計,實現了實驗教學評價從結果追溯到過程干預的轉變,顯著提升了教學反饋的時效性與精準度。
三、勾漏\"教學法引領下的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革新路徑
(一)運用勾人入境策略,創設科學實驗探究情境
科學探究始于情境激發的認知沖突?!肮慈巳刖砛"策略強調通過營造具身化、沉浸式的環境,喚醒學生的感官體驗與問題意識。教師通過構建貼近生活實際的情境場域,將抽象的科學原理轉化為可感知的現象矛盾,促使學生積極建構知識關聯,經歷觀察、猜想、驗證等動態循環過程。該策略的核心在于通過環境敘事誘發學生認知失衡,進而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恢復認知平衡。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情境創設需遵循“近體性”原則,即情境應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并融合多模態元素,形成多維刺激,驅動學生自發提出可供驗證的科學問題,為實驗探究奠定思維基礎。
以“空氣的熱脹冷縮\"教學為例,教師可在課前于教室角落布置“神秘氣球屋”:將多個不同規格的氣球分別套在裝有少量熱水的密封玻璃瓶瓶口。學生進人教室時,會被緩慢膨脹的氣球吸引,圍繞“為什么氣球會自動變大”展開熱烈討論。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觸摸瓶身,感知溫差與氣球變化之間的聯系,并提出假設:空氣遇熱體積將發生變化。隨后,教師提供試管、橡膠塞和細玻璃管,引導學生裝配一個簡單的熱脹冷縮演示裝置,即將裝有細玻璃管的橡膠塞封閉在試管內,并在試管內留出一段紅色液柱。學生分組將試管依次浸人冷水、溫水和熱水中,觀察液柱位置的變化并記錄數據。當發現冷水浴中液柱下降、熱水浴中液柱上升時,部分學生質疑:“是不是玻璃管壁受熱膨脹導致的?\"教師立即引入對比實驗:用空試管和盛有空氣的試管進行同步水浴實驗,引導學生對照觀察,排除容器材質的干擾,從而證實空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利用情境沖突促進學生的探索,例如模擬熱氣球起飛的情景,要求學生嘗試利用加熱空氣使小紙袋懸浮,最后通過模型制作和現象復現,將抽象原理轉化為具象認知。
(二)采用互知互學模式,開展實驗小組協作學習
互知互學模式突破了傳統單向知識傳遞路徑,強調在實驗協作中構建“信息差驅動的學習共同體”。教師通過預設分層任務和提供差異化資源,使小組成員處于信息不對稱狀態,促使學生通過互補性共享、質疑與驗證實現知識融合。該模式的關鍵在于“漏\"的設計——即刻意保留部分實驗要素或數據空白,引導學生通過對話協商填補認知缺口,形成\"問題—互證—達成共識\"的螺旋上升學習鏈。在小學科學實驗中,“漏知\"設計需遵循“梯度留白”原則:既要確保任務難度與學生最近發展區相匹配,又要通過結構化分工(如明確材料員、記錄員、觀察員職責)強化責任意識,最終實現集體智慧超越個體認知的協同效應。
例如,在“動物的分類\"教學中,教師為每組學生提供密封盲盒,內含10種不同動物的特征卡片(如“卵生\"“有鱗片\"“用鰓呼吸\"等)及3張空白分類標簽。學生需在不互換卡片的前提下,通過輪流描述卡片信息、交叉驗證特征,共同構建動物分類體系。過程中,當某組學生對“甲魚\"的歸屬產生分歧時,教師引導他們查閱圖鑒資料,比較甲魚與魚的呼吸器官差異,并拓展設計顯微鏡下觀察甲魚鱗片結構的實驗。另一組學生在梳理“恒溫動物\"特點時,發現蝙蝠雖為哺乳動物但具有飛行能力,教師隨即引入“趨同進化\"概念,組織學生比較鳥類與蝙蝠翅膀骨骼模型,探究形態差異背后的演化邏輯。最后,各組通過繪制立體分類樹狀圖呈現結果,教師借助希沃白板的拖拽功能直觀比較不同組的分類依據,引導學生遵循“本質特征優先\"原則進行科學分類。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信息交互與證據辨析深化對分類標準的理解,教師則通過及時提供資源支持和概念引導,推動協作探究走向深入。
(三)運用勾人入境策略創設科學實驗探究情境
小學科學實驗的有效性依賴于學生認知與情境的深度融合。“勾人入境\"策略通過構建具身化感知場域,將抽象的科學問題轉化為可觸及的現實場景,激發學生的經驗與好奇心。教師需精準錨定學生認知發展的“最近體驗區”,借助動態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驗過程。該策略打破了“任務驅動\"單向指令的傳統模式,通過情境要素的遞進鋪陳,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與驗證完成知識建構。在情境設計中,需遵循“身臨其境一矛盾—探究\"的邏輯結構,使學生在具體矛盾點中自然產生探索欲望,實現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探索的轉變。
以“月相的變化\"實驗為例,教師可將教室轉化為模擬宇宙空間。課前,安排學生搜集農歷各日月相照片并粘貼于教室天花板經緯線處,構成一幅立體月相軌跡圖。實驗中,教師手持發光球體模擬太陽,學生手持半涂黑的乒乓球在教室中央模擬月球公轉,以人體為軌道圍繞\"地球\"旋轉。在慢速運動過程中,學生需不斷調節乒乓球角度,觀察同伴視野中“月球亮面\"的變化。教師及時撥動天花板月相照片,并指導學生將實際觀測記錄與模擬實驗結果進行比較。當學生發現農歷初七、初八上弦月與模擬角度存在微小偏差時,自發探討地球大氣層折射和觀測時間差異等因素。此時,教師引入簡易折射裝置,指導學生用水槽和玻璃棱鏡模擬光的偏折現象,并對月相模型進行校正。該情境化實驗設計將天體的抽象運動轉化為具身體驗,使學生從空間位移與光影變化中自然理解月相周期性規律,并延伸探索不同緯度月相觀測的差異。
(四)采用互知互學模式開展實驗小組協作學習
漏知互學模式基于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強調知識在動態交互中的自然滲透。教師通過設計梯度化實驗任務包,學生在互補性認知缺口中產生協作需求。該模式突破了傳統分組學習中“能力同質化\"的局限,利用知識掌握程度的錯位分布形成信息差,促使學生在解惑與授知的雙重過程中深化理解。教師需精準把控\"漏\"的程度——既要揭示核心認知沖突,又要為學生預留自主探索空間,通過任務卡、線索提示等工具,引導學生在合作中重構知識體系。這種“以教促學\"的逆向設計,使個體思維外化為群體智慧,推動實驗探究從獨立操作向協同建構躍升。
四、結語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作為啟蒙階段的關鍵載體,亟須突破傳統范式的束縛?!肮绰‐"教學法植根于認知建構理論,通過情境勾連激活學生的探究內驅力,憑借動態分層適配學生的多元發展需求,借助協同交互深化學生的思維品質,運用數據留痕實現精準教學反饋。其革新價值不僅體現在重構實驗教學實施路徑上,更體現在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生態化育人模式上,推動科學探究從知識傳遞的表層走向思維發展的深層。
參考文獻:
[1]舒強強,王佳.怎樣運用多媒體輔助小學科學實驗教學[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4(12):168-171.
[2]肖佳昊.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創新路徑研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4(11):164-166.
[3]徐少華.數字化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師教科研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啟迪與智慧:上,2024(1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