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新\"背景下,課程改革明確要求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推動教學模式創新與教學手段升級。數字化實驗技術的引入,借助數據采集與可視化分析,不僅能提升實驗效率,還能助力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化學現象與規律。同時,跨學科融合教學倡導將化學知識與物理、生物、地理等學科有機融合,為學生構建多維度學習視角。數字化實驗與跨學科融合的有機結合,既能豐富化學課堂教學內容,又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綜合素養。
一、數字化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一)數字化實驗設備的應用及其教學優勢
數字化實驗設備涵蓋數字傳感器、數據采集儀、實時分析軟件等,通過自動采集與處理實驗數據,為化學實驗拓展了更多可能性。在初中化學課堂上,教師可運用數字傳感器測量反應過程中的溫度、壓力及pH值變化,并通過實時曲線直觀呈現實驗進程。例如,在\"酸堿中和反應\"的學習中,學生可借助pH傳感器實時記錄反應過程中溶液的pH值變化,并觀察曲線隨試劑滴加產生的動態變化。相較于傳統實驗中手動記錄數據的方式,數字化設備不僅大幅提高了實驗效率,還規避了人工測量的誤差。此外,數字化設備還能助力學生理解難以直接觀測的化學現象,如通過壓力傳感器感知密閉容器內氣體壓力的變化,進而深化對氣體反應規律的認識。
(二)基于提升學生探究能力的實驗設計
數字化實驗在提升實驗精度的同時,也為學生自主探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傳統實驗中,學生多按教師預設的步驟操作,自主設計與創新機會匱乏。而數字化實驗的引入,使學生能夠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并依托數據分析得出結論。例如,在“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實驗中,學生可自行選定研究變量(如溫度、濃度或催化劑),通過數據采集儀記錄不同條件下的反應速率變化,并運用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與對比。此類設計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還能培養其科學思維能力與實驗設計能力。學生在數字化實驗中不斷嘗試與調整實驗參數,能更深人地理解實驗原理,實現動手能力與思維能力的同步提升。
(三)數據可視化與實驗結果的直觀呈現
數字化實驗的顯著優勢之一在于實驗結果的可視化呈現。傳統實驗中,實驗結果多以數字或文字形式記錄,學生需進一步推導才能把握數據背后的規律,而數字化實驗可直接通過圖表、曲線等形式呈現結果。例如,在“金屬與酸反應生成氫氣\"實驗中,氣體傳感器可實時記錄氣體產生體積并生成“體積一時間曲線”,學生通過觀察曲線形狀即可直觀理解反應速率的變化趨勢。數據可視化不僅有助于學生高效分析實驗結果,還能增強其對科學規律的直觀認知。例如,通過柱狀圖或折線圖展示實驗數據對比結果,學生能更直觀地發現不同條件下實驗變量對結果的影響,從而深化對化學概念的理解。
二、跨學科融合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與物理學科的結合:化學現象的量化剖析與深度闡釋
物理與化學在中學教育階段存在天然的緊密聯系,熱量傳遞、能量轉換以及物質狀態變化等均為兩學科交叉的關鍵領域。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可引入物理學知識,對化學現象展開量化分析與深度解讀。例如,在“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教學環節,教師可借助物理學中熱量與溫度的相關概念,運用溫度傳感器實時記錄化學反應過程中熱量變化的數據,再結合熱量計算公式,引導學生量化分析反應放熱或吸熱的程度。這種融合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還能有效培養其跨學科思維能力。
此外,教師還可引人物理模型,闡釋化學現象的內在機理。以“氣體擴散\"實驗為例,教師可運用物理學中的粒子運動理論,幫助學生理解氣體分子在高溫條件下擴散速率加快的原因,并利用擴散實驗數據與數學模型進行驗證。通過與物理學科的有機結合,化學教學既能提升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又能助力其構建物質與能量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與生物學科的結合:探尋生命現象的化學本質
生物學與化學在諸多知識點上聯系緊密,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物體內化學物質的代謝過程等。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可引入生物學知識,輔助學生理解生命現象背后的化學原理。例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中,教師可設計跨學科探究活動,指導學生研究植物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過程。在實驗環節,學生可通過化學方法檢測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并結合生物學知識闡釋光合作用的化學機理。這種教學設計不僅能激發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興趣,還能使其認識到化學在解釋生命現象中的關鍵作用。
教師還可通過實驗設計,呈現化學反應在生物體內的實際應用。例如,在“酶的催化作用\"實驗中,學生可利用化學方法驗證酶在反應中的催化效率,并通過跨學科思考,剖析酶在細胞代謝中的重要作用。通過與生物學科的融合,化學教學能夠讓學生洞察學科之間的內在關聯,進而提升其科學探究能力與綜合素養。
(三)與地理學科的結合:環境問題的科學解析
地理學科中的環境問題是初中化學教學與之融合的重要切入點。諸如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等環境問題,均涉及大量化學知識。例如,在“空氣的成分\"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地理知識設計環境化學實驗,如探究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變化與溫室效應的關聯。通過采集與分析實驗數據,學生能夠直觀感知人類活動對大氣成分的影響,并借助跨學科學習深刻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四)構建多維度的教學資源體系
構建多維度教學資源體系,是推動數字化實驗與跨學科融合教學的重要基石。在“雙新\"背景下,教學資源需從傳統教材和實驗設備,拓展至更為豐富、動態的資源體系,涵蓋數字化實驗設備、在線學習平臺、跨學科案例庫等。例如,學校可為化學實驗室配備數字化傳感器、數據采集儀、實時分析軟件等,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借助數字化工具實時獲取并分析數據。此類設備不僅能提升實驗效率,還能助力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化學原理。
此外,學校可開發或引入基于網絡的在線學習平臺,為學生課后自主學習提供支持。例如,在平臺上設置虛擬實驗室,學生可通過模擬實驗練習鞏固課堂知識,同時嘗試探索復雜或危險的實驗操作,如氣體反應的模擬實驗、化學反應速率的動態演示等。在線學習平臺還可為教師提供教學案例與資源共享功能,如教師可在平臺上共享跨學科實驗設計方案,為教學創新提供靈感。
(五)探索跨學科協同教學的有效模式
跨學科協同教學是實現化學與其他學科深度融合的關鍵。在實踐中,教師需通過多學科合作與教學內容整合,為學生提供綜合性學習視角。協同教學模式可多樣化,包括聯合授課、主題教學、實驗項目設計等。例如,化學教師與物理教師可聯合設計“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主題課堂,結合物理學中的熱量和能量轉化理論,助力學生深人理解化學反應中的吸熱與放熱現象。又如,化學教師可與地理教師合作開展“環境化學\"相關教學活動,通過實驗分析水質污染的化學成分,并結合地理知識探討污染物的擴散路徑與治理措施。
在跨學科協同教學中,教師需注重學科間知識的有機融合。例如,在講解“金屬的腐蝕與防護\"時,化學教師可介紹金屬腐蝕的化學反應機理,物理教師則可補充電化學腐蝕的物理原理,幫助學生從多維度理解金屬材料的保護方法。教師還可利用數字化實驗設備為協同教學提供技術支持,如通過數據采集儀和可視化工具展示腐蝕過程中的電位變化,使學生同步掌握化學和物理層面的知識點。
(六)開展項自化學習與綜合實踐活動
項目化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為依托的學習模式,它將真實問題融入學習進程,促使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在“雙新\"背景下,項目化學習為初中化學的數字化實驗與跨學科融合教學開辟了廣闊天地。例如,在“水資源污染與治理\"的學習中,教師可設計一個與現實生活緊密關聯的項目——“家鄉河流水質監測與改善方案設計”。在此項目中,學生首先運用化學實驗檢測家鄉河流的水質指標,如pH值、溶解氧含量、懸浮物濃度等,這些數據可借助數字化設備進行實時采集與分析。隨后,學生需結合生物學和地理學知識,剖析水質污染的成因及可能的污染源,并提出相應的治理方案。
通過項目化學習,學生能從真實情境出發,深切體會化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同時發展跨學科綜合能力。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需進行角色分工,如數據采集員、方案設計師、報告撰寫員等,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還提升了其應對復雜問題的能力。項目結束時,學生需通過展示與演講匯報成果,這一過程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為確保項目化學習的成效,教師需在項目中發揮引導與督促作用,如及時提供技術支持,協助學生調整實驗方案,并對學生的探究過程和成果開展多元化評價。通過將項目化學習與數字化實驗有機結合,初中化學教學能夠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綜合素養提升的有機統一。
(七)注重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反思
教師是數字化實驗與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核心推動力,其專業發展直接決定了教學實踐的深度與成效。在“雙新\"背景下,化學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化學專業知識,還需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和跨學科教學方法。例如,教師要熟練操控數字化實驗設備,并能結合學科特點設計實驗任務。此外,教師需了解物理、生物、地理等相關學科的基本原理,以便在跨學科融合教學中與其他學科教師有效協作。為此,學校可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專業培訓和學術研討會,提升其對數字化教學和跨學科教學的理解與應用能力。例如,可邀請教育技術專家開展數字化實驗設備使用專題培訓,助力教師快速掌握技術要點。另外,學校還可組建學科協同教研團隊,由化學、物理、生物等學科教師共同開展跨學科教學研究與案例設計,共同探索更高效的教學模式。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環節。在每堂課或每項實驗任務結束后,教師應及時總結教學過程中的成功經驗與問題。教師可通過記錄學生的實驗操作與反饋情況,分析教學設計是否合理,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實驗原理或跨學科知識的關聯。教師還可通過與同事交流或撰寫教學日志,不斷優化教學方法。若在一次實驗中發現學生對某一環節操作困難,教師可在后續教學中增加對該環節的詳細指導或提供輔助工具。
三、結語
“雙新\"背景下的課程改革為初中化學教學注人了全新活力,數字化實驗與跨學科融合為教學創新提供了關鍵契機。在教學實踐中,數字化實驗憑借精確的數據采集與可視化分析,助力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化學原理,有效培養其探究能力與科學思維;跨學科融合則通過打通化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拓寬學生學習視野,提升其綜合素養。通過構建多維度教學資源體系、探索協同教學模式、開展項目化學習以及重視教師專業發展,初中化學教學能夠更契合學生實際需求與社會發展趨勢。未來,伴隨教育技術的持續發展,數字化實驗和跨學科教學的手段將愈發豐富且高效,教師也將擁有更多創新教學的工具與資源。在此進程中,教師需不斷學習與實踐,以開放心態探索新型教學模式,并在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與終身學習能力。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初中化學教學不僅能達成知識傳授目標,還能為學生未來的科學探索與社會實踐筑牢堅實根基。
參考文獻:
[1]劉麗巧.新課標視域下初中化學跨學科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新課程研究,2023(23):117-119
[2]仇永紅,張喬喬,朱婧怡,等.初中化學跨學科實踐活動融入課堂教學的實踐與反思:水質檢測及自制凈水器[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3,44(17):126-128.
[3]尹爭艷.數字化實驗設計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4(20):116-118.
[4]鄒麗丹,初中化學課堂數字化手持技術的應用:以“酸堿中和反應\"為例[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4(02):60-61.
[5]邢瑞敏,郭統,劉山虎.學科融合理念下的高中化學教學思考[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