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理念的持續演進,傳統的教師主導型教學模式已難以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化和多元化的學習需求。生活實例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正日益受到生物學科教師的關注與青睞。生物學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其教學內容廣泛涵蓋動植物、人體、生態等多個領域。然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理解能力常受限于枯燥的理論知識。因此,如何借助生動、具體的生活實例,幫助學生將課堂學習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進而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知識理解與應用能力,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進程中的重要議題。
一、生活實例的引入與初中生物教學的契合點
(一)生活實例在初中生物課堂中的重要性
初中生物課程內容涵蓋了植物、動物、微生物等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知識。這些知識并非純粹抽象的科學理論,而是深深融入實際生活現象之中。對學生而言,生物知識的理解往往始于感知與體驗,而生活實例則能有效將學生的興趣與生物課堂內容緊密相連。
在教學中引入生活實例,可讓學生深刻意識到生物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關聯。這不僅激發了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還使學生更易接受和理解復雜的概念。例如,在講解植物的結構和功能時,教師可通過講述日常生活中常見植物的獨特性,引發學生的共鳴。通過觀察和討論這些實例,學生能形成更為直觀的認知,進而在課堂上更積極地參與。
以“五彩繽紛的植物世界”一課為例,教師在課堂上可展示學生熟悉的植物,如花園里的玫瑰、校園中的銀杏樹,或家中常見的仙人掌等。這些植物形態、顏色各異,適應環境的方式也不盡相同,蘊含著豐富的生物學知識。講解過程中,教師可提問這些植物在不同環境下的生存策略,例如仙人掌如何通過減少葉片面積來降低水分流失,銀杏樹為何在秋天落葉。這些問題不僅引導學生思考植物的生存機制,還讓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中發現生物知識的真實存在,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和記憶效果。同時,教師還可借助植物的顏色與形狀,探討其與生態系統的關系,如花朵鮮艷的顏色如何吸引昆蟲傳粉,進而延伸至生物多樣性的討論。
(二)選取生活實例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生活實例的選擇須具備現實性、趣味性與認知價值,以此助力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尤其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艱巨使命\"這一課程中,通過展示生活中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實際案例,學生能更直觀地感知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進而深刻理解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迫切性以及自身應承擔的責任。
在實例選取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認知水平,確保學生能夠在已有知識框架內理解新知識。
例如,選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瀕危動物、遭受生態威脅的植物,或是森林砍伐導致的生態惡化等問題作為實例,可讓學生意識到生物多樣性正面臨的威脅,以及人類所需肩負的責任。引入這些貼近生活的案例,既能提升學生的情感認同感,又能為理解復雜的生態系統關系提供直觀、生動的素材,使課堂更具活力。
教師在選取生活實例時,還應關注實例的教育潛力,使其能夠引導學生思考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社會的關系。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艱巨使命\"為例,教師可選擇一些能激發學生探索欲的實例,如介紹森林減少引發的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對生物棲息地的影響,或是某些瀕危動物的保護行動等。借助這些實例,促使學生從生態系統平衡的角度思考人類行為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在課堂上,教師可使用圖片、視頻等多媒體工具輔助教學,讓學生在視覺感知中更直觀地接觸和理解這些現象,從而形成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積極態度。
(三)生活實例與生物知識點的有效關聯分析
在初中生物課堂中,生活實例的引入為學生搭建了直觀理解生物知識的橋梁,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課堂參與度。以“動物運動的形式和能量供應”這一課程為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對動物的多種運動方式及活動過程產生濃厚興趣,如犬類奔跑、鳥類飛翔等,這些生活實例與生物學知識點之間存在天然的內在聯系。
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常見的生活現象,助力學生理解生物運動背后的科學原理。例如,將犬類奔跑過程中的能量消耗和肌肉收縮原理作為觀察分析的對象,教師借此深入剖析肌肉組織如何在能量供應的支撐下完成快速運動。通過具體講解肌肉組織結構、細胞分化、能量代謝等相關內容,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能量在運動中的轉化過程,進而對生物學中的肌肉運動機理形成更深刻的認識。
與此同時,生活實例的引入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在認知層面強化了知識的系統性。以鳥類飛翔為例,鳥類飛翔的運動方式和能量供應過程極為復雜,學生平日對鳥類的觀察為其理解這一課題奠定了基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提問鳥類翅膀肌肉如何收縮展開、氧氣如何進人細胞參與代謝、能量如何儲存與釋放等問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審視飛翔運動。鳥類的飛行不僅需要肌肉系統的協調配合,還依賴于呼吸系統的高效能量供應,這一過程涉及細胞呼吸、氧化還原反應等生物學知識點。生活實例與知識點的有機結合,使課堂內容更加貼近生活實際,從而激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探索生物學原理的興趣。
二、生活實例在初中生物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一)利用身邊動植物實例促進生物知識的理解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運用生活中的實例能夠顯著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例如,在“植物的有性生殖\"這一課程中,教師可借助日常生活中的植物現象,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有性生殖的過程。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常見的植物花卉,如牽牛花、玫瑰等,分析花朵的結構,并結合教材內容講解雌蕊、雄蕊等器官的功能,助力學生形象地理解授粉和受精的過程。此外,教師還可組織學生觀察校園中的植物,或通過栽培植物的方式,讓學生實際體驗開花和果實形成的過程,進而理解植物有性生殖的步驟及其生物學意義。在課堂上展示鮮花標本,或者讓學生觀察校園內的植物,也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深入理解有性生殖這一生物過程。
除了觀察花卉結構,教師還可結合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果實,引導學生探索植物有性生殖的產物。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帶一些常見水果,如蘋果、番茄或西瓜,觀察它們的種子,探討種子的來源和發育過程,使學生認識到這些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離不開植物的有性生殖。在此過程中,教師可解釋受精作用的重要性,讓學生切實感受生物繁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通過探討種子萌發、果實成熟的條件和影響因素,學生能夠逐步理解植物有性生殖過程在植物繁衍以及生態環境適應方面所發揮的作用。
(二)借助生活現象激發初中生物課堂的互動討論
在初中生物課堂中,將生活實例引入教學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尤其是在抽象理論的教學中,通過具象化的生活情境,能使學生更輕松地理解復雜的生物概念。例如,在講授“食品保存\"這一課時,教師可從生活中常見的食物保存現象切入,引導學生思考為何日常食品需要采用不同的保存方法。教師可以展示冰箱儲存牛奶、干燥環境儲藏谷物等常見現象,激發學生觀察和反思其背后的生物學原理。此類引導能夠讓學生在現實生活的場景中自然地體會到生物學的實際應用,進而對“微生物\"這一概念產生興趣,渴望了解微生物如何影響食品的保質期,以及它們在不同溫度、濕度條件下的繁殖特性。
在課堂討論中,教師還可進一步提出具體問題,引導學生圍繞這些現象展開探討。例如,教師可以提問:“為何高溫環境中食物更容易腐敗?”“真空包裝如何延長食物的保存時間?\"讓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對細菌、酵母菌、霉菌等微生物的認識,并深入思考不同微生物在食品保存中的作用。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會從感官上認識到生物的存在,還會在科學邏輯上理解不同保存方式對食物新鮮度的影響。討論的逐步深人能夠逐漸培養學生從生活現象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并在交流中共同探究不同保存方法的科學依據。
(三)通過健康與生活習慣培養生物學應用意識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將生活實例引入課堂,尤其是與健康和生活習慣相關的實例,有助于提升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應用意識。生物學與人類生活緊密相連,而健康生活習慣的培養與生物知識有著天然的聯系。若能通過實際生活中的場景讓學生理解其重要性,將更有助于學生自覺地將生物學知識融入日常生活。在“遠離煙酒\"這一課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吸煙和飲酒對人體器官的危害性,還需對這些行為背后的生物學機制有深刻理解。在課堂中,引入吸煙導致肺部健康惡化、酒精對肝臟損傷等實際問題,不僅能讓學生意識到不良習慣對人體的危害,還能促使學生自發地將健康生活理念融入生活,增強課堂的參與感,使學生逐步形成保護自身健康、重視生活習慣的意識。
此外,在課堂教學中以日常生活的健康實例為切入點,能夠激發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興趣和應用動機。例如,在“遠離煙酒\"的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公共健康數據、圖表和新聞事件,展示因長期吸煙或酗酒所引發的真實病癥,并輔以對心血管、呼吸道等系統的生物學分析,使學生通過科學的數據了解不良習慣的長期風險。借助真實案例的分析,學生不僅能夠更加直觀地認識到生活習慣的影響,還能提升自身的健康決策能力。這種深刻的生物學知識應用方式,有助于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學習和應用知識轉變,從而學會用科學視角看待生活中的健康問題。
(四)結合實驗與觀察提升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
在初中生物課堂中引入生活實例,可以幫助學生將學科知識與現實世界緊密聯系,從而增強對生物學的興趣和理解。尤其是像“源遠流長的發酵技術\"這樣的內容,通過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發酵現象,能讓學生感受到生物學的實用性與趣味性。例如,教師可以結合實驗教學和觀察活動,以實際操作的方式將發酵過程生動展現給學生。教師可指導學生開展酸奶制作的實驗,讓學生觀察乳酸菌在乳制品中的發酵過程,以及乳酸菌分解乳糖產生乳酸的生化反應。實驗不僅能夠展示微生物的發酵原理,還能通過動手操作和視覺觀察提升學生的認知體驗,使學生對微生物與人類生活的聯系有更深人的認識。學生在實驗中看到牛奶逐漸變成酸奶,切身體會到生物學知識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求知欲望。
觀察活動同樣可以豐富課堂內容,讓學生在探索自然現象中提升對生物學的興趣。例如,在介紹酵母菌發酵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觀察酵母菌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氣泡,并將其與面包制作過程中的發酵原理進行類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透明玻璃容器中加入酵母和糖,模擬酵母菌分解糖類物質產生二氧化碳的過程,學生可以通過觀察發酵過程中氣泡的增多,進一步理解酵母菌的生理活動和發酵原理。這一過程展示了酵母菌如何作用于面團,使其膨脹,從而形成面包的松軟結構,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酵母菌的生物學特性。觀察體驗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感官認知,還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增強了課堂參與度,使生物學不再只是書本中的理論,而成為充滿趣味的科學探索過程。
三、結語
通過研究生活實例在初中生物課堂中的應用,合理運用生活實例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還能增強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興趣和理解。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選擇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動植物實例、健康現象等,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討論興趣。此外,借助實驗與觀察等實踐環節,能夠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未來的生物教學應繼續探索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將生活實例融入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在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同時,強化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朱紅.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實踐[J].教育,2024(18):117-119.
[2]梁艷.生活化理念下初中生物實驗教學實踐探究[J].學周刊,2024(21):49-51.
[3]賈小菊.生活情境在初中生物課程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學園,2024,17(15):75-77.
[4]張有軍.生活情境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措施[J].天津教育,2023(19):159-161.
[5]張忠銀.生活情境教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3(14):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