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初中教育教學中的一門重點學科,其工具性與人文性特征決定了它不僅關乎學生的升學,而且影響著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教學難點。為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需認真分析當前課堂現狀,并采取積極措施加以應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思辨性閱讀教學,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還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因此,加強對初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思辨性閱讀概述
思辨性閱讀是指學生帶著反思的意識進行閱讀,通過對文本語言、情感等方面的分析,高效獲取知識并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般而言,思辨性閱讀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堅持“以生為本”:在閱讀教學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學生結合自身閱讀感受提出觀點。第二,注重批判思維發展:引導學生從理性角度分析事物,不盲目接受書本上的言論。第三,關注閱讀體驗:促使學生在閱讀中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第四,強調實踐性:學生需將自己的閱讀感悟以口頭或書面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
二、初中語文開展思辨性閱讀教學的意義
在全新的教學背景下,在語文閱讀課堂中組織思辨性閱讀教學具有深遠意義,具體表現如下:
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高階思維是一種高認知的心理活動,包括對事物的分析力、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批判能力和創造力。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中開展思辨性閱讀教學,能夠促使學生以建構者的身份探尋知識,主動分析文本并形成自己的理解,有助于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
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成效:組織思辨性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思考問題,可以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讓學生了解文章的情感態度和語言表達方式,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思辨閱讀是一項復雜的學習活動。為提升思辨閱讀的教學價值,教師應不斷豐富自身知識,提升教學能力,并在融合學情和語文內容的基礎上優化思辨性閱讀的教學方法。這一過程推動了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有助于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
三、初中語文開展思辨性閱讀教學的策略
以往的語文閱讀教學往往重知識傳授而輕思維培養,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往往停留在表層,難以深入文本內核。思辨性閱讀則是對淺層閱讀弊端的有力突破,它強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理性分析文本內容,通過多角度辨析形成批判性思維。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探索思辨性閱讀課堂,但至今尚未形成完善、有效的體系。為推動思辨性閱讀在語文課堂中的有效落實,下文提出了一套可行的教學策略。
(一)制造矛盾,驅動學生主動思辨
在以往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往往全程遵循教師指導,閱讀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思辨性閱讀的開展,鼓勵學生勇敢質疑文本,把握并放大文本內的沖突,從而驅
動學生主動思辨。因此,沖突是引發學生思辨的切入點。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認真分析教材文本,抓住文章的矛盾點,以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1.抓住文章合理之處,制造矛盾
在以往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常從自身認知出發提問,如\"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作者想要借助這篇文章表達怎樣的感情?\"等,這類提問往往讓學生從文本視角思考,難以代入自身情感。而思辨閱讀要求學生從自身角度出發進行分析與思考。因此,教師應緊抓文本的合理之處制造矛盾。
例如,在閱讀《秋天的懷念》一文時,文中寫道:“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腳踩扁一個…她忽然不說了。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她比我還敏感。\"此處描繪出母親的小心謹慎與細心。但若僅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心理描寫,學生難以真切體會母親的心境。因此,教師可抓住“她忽然不說了,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她比我還敏感\"這一內容,結合學生自身生活經驗,引導他們思考:“當你考試成績不理想,或做一件事情總是不成功時,你的媽媽有何表現?\"要求學生站在自身視角,回憶生活點滴,再對比文本中母親的行為,從而真切體會母親的心境,并提升對比、分析能力,有助于思辨力的提升。
2.基于文本沖突之處,制造矛盾
實際上,作者在創作文本時也會有意制造矛盾,這些矛盾常以隱喻方式表達,學生只有開展思辨才能把握其內涵。為此,教師應抓住文本的沖突,引導學生進行思辨。
例如,在《植樹的牧羊人》一課中,植樹的男人原本是一位普通的牧羊人,從生存職責來看,他應經營好農場。但隨著妻子和孩子的去世,他選擇了牧羊生活方式,不久后又改為養蜂。從現實背景來看,人首先要生存,但他卻幾次改變生存方式,這本身就充滿矛盾與沖突。教師可抓住這一矛盾點,引導學生閱讀文章、探尋深層次原因。在學生分析過程中,結合書本內容與寫作背景,逐步分析,最終得出結論:“這些被動和主動的身份缺失,是他對植樹的堅持,是這個人自我身份的認同和升華。這樣的植樹更有生命力。\"如此,學生能深刻把握文本,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二)優化教學方法,為學生思辨搭建橋梁
思辨性語文閱讀教學應注重學生推理、論證等高階思維的發展。具體而言,教師可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質疑法
學生閱讀的過程也是他們提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其中提出問題是關鍵。受以往教學方法和學生自身經歷與認知的影響,他們很少主動提出問題。面對這一情況,教師應抓住文章的矛盾處,鼓勵學生提問。
例如,在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作者寫道:“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其中,“似乎\"表示也許,“確鑿\"表示確定,這兩個詞語本就矛盾。在閱讀中,教師引導學生著重閱讀文本細節,學生會發現這一矛盾并提出問題:“‘似乎'與‘確鑿'是矛盾的,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表達?\"對于學生的問題,教師可鼓勵學生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如文本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生平)進行推斷。學生融合所學知識與自身想象,可能會說:“作者離開這里已經很久了,但兒時玩耍的場景依然印刻在心中。\"如此,學生的疑問被解開,理性思維也得到提升。
2.比較法
新時期的語文教學強調融合,即課內外融合、學科間融合等。融合的目的在于引發學生的自覺辨析,構建自身認知。其中,比較是一種有效的融合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思辨閱讀教學時,立足教材文本,探尋其與其他文本的關系。
例如,《背影》一文通過描寫父親的動作、語言等,展現了父親的辛勞、樸實與關懷。但現代初中生與作者所處時代相差甚遠,難以通過閱讀文本理解作者構建的父親形象。語文教材內以“父親”為主題的篇章眾多,如《臺階》《揮手》等,雖然不同文章下的父親形象各異,但都呈現出了“父親\"的共同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閱讀《背影》《臺階》《揮手》等文章,讓學生比較文中父親的不同形象與共同特點,最終實現與作者的情感共鳴。通過閱讀比較,豐富學生的思辨經驗,為他們日后探尋文章的更深層次奠定基礎。
3.討論法
合作是新課標倡導的教學方式。通過合作,學生可發揮自身能動性,主動與他人交流,在互相幫助下建立起一定的認知。在討論文本的過程中,學生會抓住文章細節進行思考、表達觀點,并在小組內激蕩出思維火花,對文章形成深刻認知,從而促進理性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應巧用討論法。
例如,在閱讀《皇帝的新裝》時,教師可抓住文本主題設置討論任務:“你是如何評價皇帝、大臣和百姓的?后來一個小孩子說出了真話,說明了什么?\"學生開始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和認知,在小組內表達觀點,同時認真思考他人觀點。在大家的思維碰撞中,學生逐步梳理出本篇文章的主題。最后,教師加以點撥,實現學生認知的升華。
(三)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促進學生深度閱讀的發生
“學貴有疑。\"思考是思辨性閱讀的起點,是學生閱讀走向更深層次的重要途徑。教師不僅是閱讀課堂的組織者,更是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的引導者。在思辨性閱讀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作用,采取合理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因勢利導,引發學生思考
初中生由于生活經驗不足、身心尚處于發展階段,思考問題的方式相對簡單。但他們思維活躍,在閱讀中容易產生一些新奇的想法,有時可能會偏離教學重點。然而,這些新奇的想法正是教師引導學生深人思考的切入點。因此,在思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正確看待學生提出的非常規問題,抓住關鍵點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層次。
例如,在閱讀《紀念白求恩》這篇文章時,有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出了這樣的疑問:“白求恩的事跡很感人,文章不應該僅用一句話來概括。\"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首先給予肯定,然后向學生發問:“本篇文章的題目是什么?\"學生回答道:“紀念白求恩。\"教師繼續引導:“從題目我們可以看出,本篇文章意在悼念白求恩、贊揚他,而非詳細敘述他的事跡。如果將白求恩的事跡詳細介紹出來,文章的寫作目的就發生了變化。\"學生若有所思,接著提問:“既然不用詳寫,那么文章開頭的‘五十多歲、不遠萬里'也應該去掉,對嗎?\"教師順著學生的思路,繼續引導:“突出他的年齡、行程更能表現白求恩精神的可貴。\"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抓住學生思維的發展點,逐步引導學生,不僅讓學生感悟到了作者的寫作目的,還促
進了學生深度閱讀的發生。
2.捕捉學生智慧,引導學生展開思考
在教師組織的思辨性閱讀課堂中,學生會充分發揮自身能力,展現自身智慧。學生表現出的智慧正是教師引導學生的依據。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細細品味文字,最終建立起自己的深刻認知。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教師要認真觀察學生,抓住學生在閱讀課堂上的表現,以此為基礎開展引導,最終引發學生深度閱讀。
在《月夜憶舍弟》這首古詩的閱讀中,詩句的最后一聯“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很多人認為親人流散各地,日常的書信尚不能送達,更何況在這戰亂紛飛的時代,這表現的是作者的一種自我寬慰。但這一聯還有更深刻的含義,大部分學生不能真切體會。因此,在大家表述完自己的看法后,教師用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杜甫僅僅是寬慰自己嗎?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由此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展開分析。有學生說道:“這本身就是令人牽腸掛肚的事情,更何況遇到戰火,透露著一種無可奈何。\"如此,學生不斷分析、思考,真正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在無形中提升了思辨力。
四、結語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思辨閱讀,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還能讓學生掌握相應的閱讀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開展中,教師要加強探究,通過優化教學方法,提升思辨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日后更好的發展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唐婷婷.初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課程設計與實施[J].作文,2023(16):19-20.
[2]陳家堯,蔡其勇.初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課程設計與實施[J].中國教育學刊,2022(12):77-80.
[3]陳劍鋒.初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讀寫結合的教學探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06):50-51+190.
[4]劉霞飛.初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探討[J].新課程,2021(33):195.
[5]劉宇盟.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教學策略[J].漢字文化,2025(02):123-125.
[6]曾建波.談學生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培養[J].中學語文,2022(35):16-17.
[7]陳家堯,蔡其勇.初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課程設計與實施[J].中國教育學刊,2022(12):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