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治未病”的巨大需求,賽納生物正探索將基因檢測從“治病”向“預防”“健康管理”甚至“營養學”不斷延伸。
從首個人類基因組耗資30億美元,到百元級的健康消費新選項,基因測序正經歷一場靜默變革。每個人的基因都是獨一無二的,這種差異不僅影響疾病風險,還決定了對藥物、營養和運動的反應。瞄準“治未病”的巨大需求,賽納生物正探索將基因檢測從“治病”向“預防”“健康管理”甚至“營養學”不斷延伸。
以減肥需求為例,如脂肪量和肥胖相關基因(α-酮戊二酸依賴的雙加氧酶基因(FTO))與肥胖風險、載脂蛋白AⅡ基因(APOA2)與飽和脂肪敏感性,定制飲食方案;結合運動基因(如α-肌動蛋白-3基因(ACTN3)與爆發力)優化訓練計劃,根據基因檢測結果選擇適合的運動方式,能提高運動效果,減少運動損傷的風險。
“隨著價格降低以及公眾對基因測序技術認知的提升,很多人會愿意去選擇基因檢測,從遺傳學的角度看,基因檢測和血型檢測一樣,檢測一次可以終身受益”,賽納生物聯合創始人、CEO陳子天博士表示。
傳統健康管理往往在疾病癥狀出現后才介入,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這一局限將被打破,從遺傳角度實現“未病先防”。未來公眾對健康管理需求不斷前移,結合不同生命階段和不同生命基因的表型數據(如體檢指標、生活方式等),構建全生命周期的基因健康檔案,實現風險的動態追蹤和管理的持續優化。以腦卒中急救為例,急救黃金時間內,若患者有基因健康檔案,醫生可依據患者對特定藥物代謝反應和藥物有效性等區別,制定臨床用藥方案。
全生命周期的基因健康檔案的意義在于識別和記錄與疾病相關的基因突變和用藥指導。以心血管疾病為例,載脂蛋白B基因(ApoB)基因檢測可評估動脈粥樣硬化患病風險。通過分析個體基因組中的藥物代謝酶、轉運蛋白、作用靶點等關鍵基因的遺傳特點,可評估藥物的不良反應風險和有效性,如對用于心腦血栓治療的降血脂類他汀藥物基因溶質載體有機陰離子轉運家族成員1B1基因(SLCO1B1)以及載脂蛋白E基因(ApoE)上的4個多態性位點進行檢測,為臨床提供參考性建議。
同時,基因在機體衰老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DNA參與調控細胞的代謝、應激反應、DNA修復等過程,對維持細胞的正常功能和延緩衰老具有重要作用。“器官衰老程度如何”“膝蓋未來會不會出問題”“胃的消化能力怎樣”。基因作為生命最底層的“因”,能最早揭示個體健康特質與風險,“這種在未病或亞健康狀態下的檢測,意義更大”,陳子天分析。
陳子天強調,技術已非瓶頸,關鍵在于政策法規、醫保支付與全民認知的突破。若能有效打通這些環節,建立自己的基因健康檔案,就可實現從“被動治療”到“主動干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為叩開消費市場大門,國內基因測序正以“原研硬科技”降低成本。1985年,世界上首個人類基因組計劃提出,完成耗時13年(1990—2003年),總成本約30億美元。通過不斷的技術革新和規模化生產,如今基因檢測價格正在大幅度下降,價格從30億美元降至百元,實現了普惠大眾。陳子天直言,這種以“原研硬科技”為核心競爭力的策略,不僅推動了基因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為打開消費市場的大門奠定了堅實基礎,一個千億級的健康消費新市場正在加速重構。
·聲音·
賽納生物聯合創始人、CEO陳子天:消費場景正從疾病診斷向健康管理擴展
當前,基因測序正經歷著一場巨大變革。隨著基因檢測已步入大眾消費領域,消費場景正從疾病診斷逐步向健康管理擴展,如建立“基因健康檔案”,以低成本獲取高價值健康信息,實現個人健康數據的主動管理;又比如在急救時,將基因檢測信息作為治療方案的重要參考,提高用藥有效性并避免不良反應……那么,基因檢測進入大眾消費后還有哪些新場景?其對普通人健康生活最具變革性的貢獻又是什么?對于基因測序的當下與未來,賽納生物聯合創始人、CEO陳子天有著自己的看法。
消費場景amp;貢獻
目前,賽納生物依托原創熒光發生測序化學與ECC糾錯編碼技術,已經實現了測序儀、試劑、芯片全領域知識產權覆蓋,并能夠立足國內,同步推進國際市場。
陳子天表示,未來,賽納生物將持續深化臨床與科研合作,針對不同應用場景,為醫療機構、科研院所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推動基因檢測技術在精準醫療、健康管理、公共衛生風險防控、公安司法、尖端科學研究、農林牧漁等領域的廣泛應用,為生命科學提供更精準的研究工具,為醫療健康提供更完善的檢測平臺。
對于基因檢測進入大眾消費領域后的新場景,陳子天則認為,當前基因檢測消費場景正從疾病診斷向健康管理擴展。以個體為例,如果每個人都能夠通過基因測序建立自己的“基因健康檔案”,像是確定自己的血型一樣,便能以最小成本獲取高價值健康信息,實現主動管理個人健康數據,最大化獲得長期健康效益。因為DNA決定了對藥物、營養和運動的反應,通過基因檢測信息能在急救時作為治療方案的重要參考,依據藥物代謝反應和作用靶點不同,提高用藥的有效性和避免藥物的不良反應。
而關于基因測序技術對普通人健康生活的貢獻,陳子天認為,基因測序技術對普通人健康管理的意義在于實現個性化的健康管理。“借助高精度、低成本的測序技術,可以深入解析相關基因的作用,從而精準評估遺傳疾病風險、藥物代謝能力等,”陳子天表示,基于這些數據,可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預防方案、飲食建議及運動計劃,讓健康管理從“大眾化”邁向“個性化”,助力每個人更好地掌握自身健康,享受高質量生活。
技術研發amp;核心目標
對于賽納生物近年來在研發投入、人才梯隊建設等方面的舉措,陳子天介紹,賽納生物每年都會持續研發投入底層技術,重點突破測序化學、光學系統等核心技術;組建跨學科團隊,涵蓋了生物信息學、化學、微流控、機械等領域專家,碩博占比超50%;構建產學研合作,與北京大學等科研院所進行技術創新,加速技術轉化,目前已經實現了設備、試劑、芯片、算法專利全覆蓋,形成技術“護城河”。
關于技術研發的宗旨,陳子天表示,“準、快、省”是其團隊技術研發的核心目標,即“讀”得準、“讀”得快、“省”成本,并且目前已在多維度實現突破。
“‘讀得準’方面,我們已經能夠通過ECC糾錯編碼技術,將測序錯誤率降低至0.01%以下,熒光發生測序技術避免了傳統方法的‘分子疤痕’,讓堿基合成更接近天然狀態,進一步提升準確性;‘讀得快’方面,依托模糊測序技術(BitSeq)創新,S200基因測序儀的BitSeq模式下具備4小時超快測序速度,滿足快速檢測需求。‘成本低’的突破來自原研技術替代,得益于實現了從試劑到軟硬件技術的全方位原研技術替代,不僅達成了對原研技術與知識產權的全面覆蓋,更構建起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為成本優化筑牢了堅實根基。”
障礙amp;挑戰
對于基因檢測在普及過程中遇到的障礙,陳子天坦言,核心是成本和認知體系。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持續創新,測序成本將持續下降,加之公眾認知的提升,未來對于基因檢測的消費意愿和接受能力肯定會增強。
而對于當前的基因測序行業所面臨的挑戰,陳子天表示,其中之一便是技術迭代與市場認知的不匹配。“快速的技術迭代與市場認知的不匹配,是目前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一方面,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周期縮短,技術的轉化速度加快;另一方面,公眾對基因測序新技術的認知和接受能力仍需一個過程。”陳子天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企業與政府、媒體等多方攜手,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眾普及基因測序知識、開展公益講座等活動,提升公眾認知度。
市場策略amp;商業化提速
對于賽納生物目前在市場拓展上的策略,陳子天表示,賽納生物始終堅持技術原研和創新,依托國際首創的熒光測序化學與糾錯編碼技術,打造高精度、低成本測序儀,推動在臨床、科研及公共衛生場景應用,整合海外渠道與本地化服務,加速國際準入;同時以差異化產品適配國內市場需求。
談及未來3—5年基因測序領域最值得關注的應用方向與技術突破,陳子天表示,技術突破層面,降低測序成本與提高測序質量是核心要點,如此才能獲取更為豐富的信息,為后續研究提供更多可能。
而在應用方向上,陳子天認為,多組學、單細胞等是重點領域。“多組學整合多種生物數據,揭示生物體復雜性,通過對比關聯不同數據集,發現潛在生物學規律,提高疾病預測準確性,識別關鍵生物標志物,助力精準醫學發展,為疾病診斷、藥物研發等提供新思路;單細胞技術可剖析細胞個體差異,能揭示細胞發育分化機制、解析疾病異質性,助力精準診斷與個性化治療,還可發現新藥靶點、評估藥效安全性,為生命科學研究和臨床醫學發展提供關鍵支撐。”
陳子天相信,該領域還可進一步向生物樣本庫建設和人群隊列研究拓展。“生物樣本庫能積累大量珍貴樣本,人群隊列研究則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發生發展規律。這些方向相互關聯、協同發展,有望推動基因測序領域邁向新高度。”
對于AI會如何改變基因行業,陳子天表示:“通過用AI做圖像超分辨,提升數據處理速度和精度,以及用AI來計算堿基質量值,提升高質量數據的比例,都將推動基因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創新,也將進一步提升商業化轉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