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北京,科技創新的熱浪來襲,一場場全球科技創新的盛宴正在上演。第二屆國際人工智能奧林匹克學術活動、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與中關村論壇系列活動交相輝映,共同勾勒出一幅科技、政策、文化深度融合的壯麗畫卷。這棵根植于首都沃土的“科創之樹”,正以多元枝干交織出創新生態的繁茂圖景。
國際人工智能奧林匹克學術活動賽場上,來自61個國家和地區的77支少年戰隊,跨越山海、會師海淀,在科技與人文的耦合中共赴“未來之約”。他們以“代碼”會友,在科技創新與文化交流中,展開一場“巔峰對決”。本屆活動吉祥物“智龍(Z-Loong)”融合了AI元素與中華文化符號,由北京市十一學校學生宋依洋設計;獎牌則以神經網絡結構結合長城圖案,傳遞“中國主辦、全球共享”理念。當哈薩克斯坦選手在非官方獎牌榜位列前茅,當Astana Hub創新集群的扶持故事被國際媒體報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一帶一路”倡議下人才培育的跨境聯動。
世界機器人大會已成功舉辦10屆,已經成為全球機器人領域的創新引領盛會、產業推動盛會、國際合作盛會,也是我國機器人產業實現“從小到大”“從大到強”歷史性跨越的推動者、參與者和見證者。本次大會的展廳里,200余家企業帶來的1500件展品,正在演繹從實驗室到產業線的進化史詩。同期舉辦的機器人大賽,吸引了全球近20個國家6000余支參賽隊的10000余名精英賽手同臺競技。北京市高度重視機器人產業,在政策澆灌下的機器人企業正茁壯成長。自2019年起,連續出臺兩輪“三年行動計劃”。目前已培養機器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7家,獲批手術機器人注冊證33個,集聚人形機器人整機單位30家,均居全國首位。
“冰絲帶”場館內,人形機器人以33.71秒完成百米障礙賽的矯健身姿,正在改寫體育競技的定義。這場匯聚全球頂尖科技力量的盛會,經過三天的激烈角逐,來自五大洲的16個國家280支隊伍在競技賽、表演賽、場景賽、外圍賽共26個賽項中展開了487場精彩絕倫的比拼,產生了26枚金牌,為全球觀眾呈現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科技與體育融合的視覺盛宴。這場全球首創的機器人運動會,不僅是機器人感知賽道的試驗場,更是政策與市場共舞的舞臺。當北京成為全國領先的機器人技術創新和產業聚集地,當投資人通過賽事尋找下一個獨角獸,我們清晰地觸摸到創新生態的三個維度:技術突破的“硬核”、政策設計的“土壤”與資本流動的“活水”。
作為中國的科技中心,北京在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擁有90多所高校、1000多家科研院所,涵蓋了眾多學科領域,形成了完整且豐富的科研教育體系。從基礎科學研究到應用技術研發,從前沿理論探索到產業技術創新,全方位的學科布局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知識儲備和理論支撐。這棵立根北京的科創之樹,正在以技術為干、政策為壤、文化為魂,生長出一個根深葉茂的創新生態系統。
在2025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上,北京憑借47家世界500強總部數量的成績,連續第13年穩居全球城市榜首,上榜企業數量超越東京與紐約的總和,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500強之都”。
在47家北京上榜的企業中,41家國企以雄厚的實力構成了榜單的中流砥柱。這些企業憑借龐大的規模和廣泛的業務布局,多年來穩居世界500強前列,業務觸及全球各個角落和多個關鍵領域。
民營企業展現出了中國民營經濟的強大生命力,從互聯網到制造業,民營企業正在多個領域引領發展。政策的支持、資本的聚集、人才的匯聚,為在北京落戶的國內民營企業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也是上榜民營企業最多的城市,共有6家。其中,京東集團排在第44位,比去年上升3位,是排位最高的中國大陸民營公司;小米集團連續7年上榜,排在第297位,較上年提高100位,創下2019年上榜以來的最大增幅;美團的排名上升57名,位居第327位。
當國際青少年在傳統文化體驗中理解中國,當全球企業在真實場景中驗證技術,當資本與人才在賽事平臺上碰撞火花,北京正用實踐證明:真正的創新生態,從不是單一維度的生長,而是多枝共生的交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