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為全球AI教育貢獻著“中國方案”,也為培養下一代AI領軍人才書寫著新的篇章。
8月4日清晨,晨曦穿透云層,灑在北京市十一學校遠翥樓前的廣場上。不到8點,這里已人頭攢動、青春涌動——來自61個國家和地區的300余名AI少年拖著行李箱陸續抵達,不同膚色的面龐上洋溢著期待,相機快門聲此起彼伏,閃光燈定格下一張張與新結識伙伴的合影。
作為國際科學奧林匹克家族最年輕成員,第二屆國際人工智能奧林匹克學術活動(IOAI)在此正式拉開帷幕,這也是這項全球首個聚焦中學生AI應用與創新的高水平學術活動首次落地中國,落地海淀。
一場跨越山海的科技之約:
IOAI為何選擇海淀?
IOAI的誕生,源于全球頂尖高校與科研機構對AI人才培養的共同期許。由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哥本哈根大學、阿聯酋人工智能大學等聯合發起的它,自2024年8月在保加利亞舉辦首屆活動起,便以嚴謹的學術機制和高度的國際公信力,成為全球青少年AI領域的“巔峰舞臺”。而當第二屆IOAI的主辦權最終落定海淀,背后是國際社會對這片土地AI教育與創新實力的深度認可。
“我們選擇海淀,看中的是這里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的獨特模式。”IOAI國際組委會主席Elena Marinova在開幕式前的專訪中坦言。翻開海淀的“AI答卷”:作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這里聚集了全國頂尖的AI企業集群,企業數量、算力供給均居全國前列;高校資源密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頂尖學府為AI領域持續輸送科研力量;更重要的是,海淀早已將AI教育融入基礎教育全鏈條,構建起從普及到拔尖的“成長鏈條”——人工智能教育聯盟聯合高校、企業打造資源共享平臺,“海π智能體”覆蓋100余所學校,就連學生日常體育鍛煉都引入AI圖像識別技術,實現“運動+營養”智能協同。
北京市十一學校作為本屆IOAI的主辦單位,更是海淀“開放、包容、創新”理念的生動注腳。2024年首屆IOAI閉幕式上,該校數學與人工智能教師鄭子杰作為時任中國隊領隊接過會旗,將第二屆賽事的主辦權帶回北京。國際組委會在授權信中曾寫道:“你們的參與,必將提升本屆賽事的影響力,并為全球范圍內的AI教育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如今,這份信任轉化為校園里隨處可見的籌備細節:從印有“歡迎”的道旗,到提前調試好的校園網絡,再到志愿者手中醒目的隊伍名牌,每一處都透著東道主的用心。
開幕式里的“科技與文化交響”:
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8月4日上午9時,隨著十一學校民族管弦樂團的樂手們指尖輕揚,《花好月圓》的旋律如清泉般流淌而出。琵琶的清脆與二胡的悠揚交織,時而婉轉柔和,時而明快激昂,仿佛在訴說東方古國對科技與文化的雙重禮贊。傳統民樂開場表演,瞬間讓現場跨越了地域與文化的界限,也為開幕式奠定了“科技與人文共生”的基調。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于英杰致辭并宣布活動開幕。北京正努力建設全球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產業及人才高地,在企業數量、算力借給等方面居全國前列。他提到,北京正構建覆蓋全學段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而IOAI的到來,不僅是一場賽事,更是全球AI教育理念交流的契機,“彰顯了國際社會對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與創新實力的高度認可”。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游森則將目光投向“全球合作”。他指出,今年中國發布的《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和《中國智慧教育白皮書》,為全球AI教育提供了“中國方案”,而IOAI搭建的平臺,能“激發創新活力,促進理解互信,助力構建人工智能時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海淀區政府常務副區長岳立的歡迎辭,更貼近海淀的實踐。“海淀擁有領先的AI產業生態與系統化人才培養體系,開放包容的環境讓這里成為全球留學生青睞的目的地。”他特別提到,海淀正通過“中學+企業+高校”協同機制打通人才培養體系——十一學校在深勢科技玻爾科研工作站發布AI課程,清華附中聯合中國科學院開展“計算機視覺與文物修復”課題,這些探索正是為了讓青少年“不僅學會用AI,更能學會用AI解決真實問題”。
開幕式最令人振奮的環節,當屬各代表隊巡旗入場。激昂的進行曲響起,發起國保加利亞代表團率先登場,隊員們手持國旗,步伐堅定;隨后,6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依中文名稱首字筆畫由少至多依次亮相——波蘭隊的“老將”們帶著去年金牌的榮光,新加坡隊的成員們臉上滿是自信,秘魯隊的少年們不時向觀眾揮手致意。當下屆主辦國阿聯酋代表團壓軸出場時,現場響起陣陣掌聲;而當東道主中國代表團最后入場,全場掌聲與歡呼聲達到頂峰,隊員們高舉國旗,眼中閃爍著自豪的光芒。這不僅是一場儀式,更是一次跨越山海的文化交融,是世界青年攜手共創未來的有力宣言。
吉祥物“智龍”亮相:
海淀學子的創意與熱情
“快看!是智龍!”開幕式接近尾聲時,現場突然響起一陣歡呼。大屏幕上,一只融合中國龍元素與未來科技感的數字生物緩緩出現——它的鱗甲隨著音樂節奏跳動,宛如一串串流動的代碼,時而盤旋飛舞,時而擺出“比心”的姿勢,這便是本屆IOAI的吉祥物“智龍(Z-Loong)”。
更令人驚喜的是,隨著數字“智龍”的舞蹈,一個活潑靈動的“智龍”人偶突然躍上舞臺,它揮舞著爪子向觀眾致意,還走到各國代表團區域與選手們擊掌互動,引發陣陣歡笑。很少有人知道,這只“圈粉”全球的吉祥物,從創意到落地都離不開海淀學子的參與——數字形象由十一學校學生宋依洋基于生成式AI工具創作,專屬背景音樂《Hello,Z-Loong!》則出自該校學生何聚桓之手。
“我想把中國傳統文化與AI科技結合起來。”宋依洋在接受采訪時說,為了設計“智龍”,她借鑒了蘋果最近發布的“流體玻璃”材質,“希望它能成為中國文化與全球AI少年溝通的橋梁”。而何聚桓創作的音樂,以輕快的節奏搭配電子音效,既展現了青少年的活力,又呼應了AI的科技感,“寫這首曲子時,我想象著各國少年一起探索AI的場景,希望能傳遞出友好與合作的感覺”。
“智龍”的亮相,不僅是開幕式的“點睛之筆”,更成為海淀AI人才培養的生動注腳。正如北京大學助理教授、銀河通用創始人兼CTO、十一學校校友王鶴所說:“看到學弟學妹們對AI的熱情,就像看到當年的自己,不同的是,他們現在的起點要高得多——能直接接觸最前沿的AI應用,還能在國際舞臺上展示創意,這是海淀給他們的寶貴機會。”
背后的“海淀力量”:
產學研協同撐起全球賽事
當全球AI少年在舞臺前歡呼時,舞臺背后,一股“海淀力量”正默默支撐著這場盛會的運轉。在十一學校的實驗室里,深勢科技和火山引擎的工程師正在調試算力設備,銀河通用的工作人員與學校老師一起檢查“未來工廠”場景的機器人,為團隊挑戰做最后的準備;網易有道的翻譯團隊隨時待命,保障跨語言溝通無障礙——這些來自海淀的企業,從算力、技術到翻譯,全方位為賽事提供支持。
“我們不是在搭建競賽平臺,而是在構建培育未來科學家的原生環境。”深勢科技工程師的這句話,道出了海淀企業參與賽事的初衷。作為唯一機器人平臺方,銀河通用深度參與了團隊挑戰賽的設計,將今年鏈博會最吸睛的銀河通用機器人引入賽事,讓團隊挑戰前十名的隊伍能將優化代碼部署到真實機器人上,在“未來工廠”模擬實景中完成操作。“讓中學生接觸到產業界最前沿的設備,能幫他們更早理解AI落地的真實場景。”王鶴說。
除了企業支持,海淀的高校與科研機構也為賽事注入學術力量。中關村學院、北京科學智能研究院擔任學術指導,參與挑戰題目的評審與打磨;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受邀擔任評委,確保賽事的專業性與權威性。這種“政、校、企、家、社”齊發力的模式,正是海淀AI教育的特色所在。
海淀區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IOAI不僅是一場賽事,更被嵌入了海淀創新產業育人的全鏈條。“300多名中學生的創新成果,有望依托海淀豐富的科創資源照進現實。”他舉例說,海淀已建成本市首個萬P級公共智算集群,聯動京津冀蒙建成超8萬P綠色算力網絡,還有200億元規模的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基金,“只要學生有好的想法,就能在這里找到算力、資金、技術支持,把創意變成現實”。
啟航:一場思維與技術的巔峰對決
隨著“智龍”人偶在舞臺上完成最后一個動作,第二屆IOAI正式啟航。未來數日,全球AI少年將在海淀展開思維的碰撞與技術的交鋒——在團隊挑戰中,他們將圍繞“未來工廠”主題,首次嘗試中學生AI實機部署,用代碼優化機器人的操作流程;在個人挑戰中,他們需在兩天內完成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與計算機視覺等領域的6道專業題目,還能調用組委會配置的大語言模型輔助解題。
“最讓我期待的是實機驗證環節。”來自匈牙利的選手Eszter眼神里滿是期待,“在仿真環境中運行完美的代碼,放到真實機器人上可能會出現各種意外,這就像給AI做體檢,要找出理論與現實的差距。”而中國香港選手冼展樂、吳汶桸雖然是首次參加國際賽事,卻也充滿信心:“希望在實戰中調整心態,增強應對問題的能力。”
站在十一學校的校園里,看著各國少年討論技術的身影,IOAI國際科學委員會代表鄭子杰感慨萬千:“去年在保加利亞,我們見證了AI少年用代碼改變世界的可能;今年在海淀,我相信會看到更廣闊的創新圖景。”
這場全球AI少年的巔峰對決,已在海淀拉開序幕。這里不僅是技術比拼的賽場,更是文化交流的平臺,是未來科學家成長的搖籃。而海淀,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為全球AI教育貢獻著“中國方案”,也為培養下一代AI領軍人才書寫著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