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亞軍。著有長篇小說《西風烈》等七部,出版小說集《馱水的日子》等三十多部。曾獲魯迅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柳青文學獎。部分作品被翻譯成英、日、俄、法等文。
泰安山水
1
在泰安繞不過去的,必定是聞名天下的東岳泰山。十多年前,我曾憑著年輕氣盛徒步攀登過泰山,如今只能乘坐纜車上去。夜宿玉皇頂,次日凌晨有幸看到了美麗的日出,那種與日光平行的觀瞻角度,確實不同于尋常。只是描寫泰山的美文佳句實在太多,我就不湊這份熱鬧了。
在泰山西麓的岱岳區道朗鎮,有個九女峰,雖名不見經傳,但一月之內,我竟然來了兩次。第一次是立冬后不久,因九女峰成為鄉村振興的樣板,我慕名而來,誰知天氣特別應景,夜里降下一場大雪,將剛進入初冬的山村裝扮得仿佛一幅潔白的畫卷,給人以清冷卻祥和的寧靜之美。
“暄時此亦靜,寒月更須閑。野客雪中去,村僮城里還。新書借未讀,舊句定猶刪。聊復倚藤杖,門前看暮山。”清代的李憲噩將冬日的村景寫得太有畫面感了,喧囂散去,此時分外寂靜,寒冷的天氣里,人們也都得了閑。山村之人在雪中來來去去,村僮從城里返回鄉里。冬天做些什么好呢?新借的書,還沒有讀完,寫好的詩句,有的需要刪除,卻還沒有動手。雪厚怕滑倒,又拄上拐杖,在門前觀望著暮色里的山嶺,一天又快過去了啊,時間過得可真快,得珍惜時光,那就去讀書吧。
進入九女峰,向山頂望去,一座通體白色、圓潤壯實的建筑物挺立山巔,俯瞰著村落,與四周的群山、澗水相映成趣,像極了一朵懸停于山間的浮云,這就是“故鄉的云”一九女峰書屋。墻體采用通透的玻璃,透過去能看見四周的山體、樹木,當然還有茫茫雪野。這朵特殊的云浮于山水之間,吸引村民和游人前去閑坐,捧一杯清茶,握一本書卷,靜靜坐在里面,享受著人與自然的和諧靜美,度過半天時光,是何等的舒適愜意。
柿葉經霜,更加紅艷,溪頭菊花仍在開放。
最應景的是村頭的那輛拙樸的“二路汽車”,沐在白雪中停靠在“八樓車站”,刀郎滄桑的音質從村頭的大喇叭里傳出——“2002年的第一場雪,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晚一些”一激越處如萬馬奔騰,坦蕩處若清風明月,飄逸處如泉水流瀉,沉靜處若秋水長天。聽著經典歌曲,踩踏著2023年的第一場雪—一只是比往年來得更早一些,心里顫顫的,很快沉入懷舊的時光里,被刀郎歌聲迅速感動。
當然,更為九女峰設計師的別出心裁而折服。
九女峰在過去,是十足的小山村,距離城區遠,交通不便利,加上土地貧瘠,種植基礎非常差。山里幾乎沒有平整的土地,僅有的梯田只能種些玉米、高粱之類的雜糧,還得看老天的臉色才有些收成。農民是解決了溫飽問題,卻找不到掙錢的門路,為了過上好日子,青壯年只能外出打工,每個家庭的幸福生活全憑候鳥似的男人到城里去討。九女峰的十九個行政村一度成為典型的空心村、老齡村和貧困村。前幾年,岱岳區將九女峰作為鄉村振興先行試點,與山東文旅集團結對子,協同發展推動鄉村振興。他們從國內外尋找頂級設計師,經過細致的勘查、研究,首先在東西門村開辟高端野奢度假民宿,現在已經擁有十三套家庭式院落,山腳下還建了現代感十足的大型酒店,使曾經破舊的村落一個個活了起來,鮮亮起來。環境好了,村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隨后,配套設施也急速跟進,充分開發旅游資源,借助山勢建造了“水上明月”“心心相印”等景區。項目全部建成后,預計每年接待游客量達到百萬人次,可實現營業性收入三億多元,最明顯的效果是,一千多人實現在家就業,吸引那些外出打工的青壯年回村自主創業
鄉村,往往是最有煙火氣息和人情味的地方,越是寒冷的嚴冬,越能讓人感受到溫暖和真情的包圍,也更生感恩之心。“村巷冬年見俗情,鄰翁講禮拜柴荊。長衫布縷如霜雪,云是家機自織成。”這首宋代范成大《冬日田園雜興其十二》所寫的情景,在九女峰得以充分體現。如今的九女峰,早已不見貧瘠的山溝、低矮的村屋,到處是果木竹林、溪水湖泊、亭臺樓閣,無論你站在何處,都能看得到美景。
鄉村的冬天仿佛一幅寧靜優美的水墨畫。即使山里的風有些冷,大雪覆蓋了田園、山頭,村民們陪著前來感受山野雪景的游客,走過一山又一川,溫暖蔓延成詩情畫意,也讓寒冷僅僅成為一種背景,這個山野鄉村的冬天便有了儀式感。
村巷、鄰里,和睦的景象很平常,平鋪直敘,看似平淡的日子,不經意間,星輝一片,光芒一片。在九女峰嚴寒的冬天里,這個時候你感受到的是春天般的溫暖。
2
寧靜的光陰,在一段喧囂過后的黃昏,呈現出更加迷人的風采。
蘆葦在寒風中搖擺,微波蕩漾的汶水河,此地不像在歷史上經歷過動蕩不安的國界之爭、出現過叱咤風云的人物。歲月就是面前的這條河流,一直緩慢地流淌,似乎沒有驚濤駭浪,只有平淡和安穩。即將謝幕的一輪紅日,要訴說一段過往似的,把寬闊的汶河水面照耀得金光燦燦,透射出歷史一般深沉的光圈。
大汶口鎮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是汶河上游幾個支流的最終交匯點,也是水運通途的重要聚集點。河流的右側即有名的繁華之地 一山西街村,至今還保留著山西商賈的居住場所戲臺、關帝廟,盡顯當年的奢侈之風。
汶河是中國少見的由東向西而去的河流,它的干流起源于萊蕪市的臺子村,過泰安市,流經肥城市和寧陽縣交界,在東平縣注入東平湖,最后加入黃河的大流之中,匯入汪洋大海。
《詩經》之《齊風·載驅》中云:“汶水湯湯,行人彭彭”,又有“汶水滔滔,行人鑣”。這十六個字看似是一派平和的氛圍,在汶水河畔,滔滔流水聲透著靜謐安詳,然而,大汶口鎮的這個河畔,曾發生過春秋時期齊魯兩國之間的國界爭斗。
最初周王分封時,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到了魯桓公時期,也就是公元前709年的秋天,集美貌與聰慧于一身的齊國公主文姜嫁給了魯桓公,這看似姻親邦交的美事,卻注定了一場慘劇的開啟。大家只知道文姜是齊襄公的妹妹,殊不知他們兄妹二人自少年時起便情投意合,愛得死去活來。
這段隱秘的情感糾葛,竟在后來引發齊魯兩國的外交之爭,在《史記》與《春秋》中都有記載,但齊襄公借飲宴之機殺魯桓公的動機究竟是什么已很難說清。
后來,隨著魯桓公的死去,為了保護文姜的安全,齊國把國界線往南強行推進了幾十公里,至汶水河上的明石橋,大大地擴展了齊國的疆域,這算不算文姜的“功勞”呢?
一笑而已。
汶河上的“一眼看七橋”,這座明石橋最值得觀瞻,它不是常見筆直或者拱起的那種石橋,而是蜿蜒曲折,與河岸幾乎平行,材質全是石條,平鋪而成,并且依托河中央的巨石,向兩岸延伸,直至兩邊的河堤。在明石橋的中段,就是類似于橋墩的巨石上,有一條斧劈似的裂縫,長度橫跨整個橋面,寬度只能容下一只拳頭,這條裂縫成為后來齊魯兩國的天然分界線。
汶水河從泰山東南繞過,一路西行,后來就成了齊國與魯國的界河,河水以北為齊,河水以南為魯。
如今的“雙腳踏兩國”,就是由此石縫而來。
熱帶物種
在海南,最值得關注的應該是熱帶植物。椰子、棕櫚、木棉、蘇鐵…當然還有三角梅,這些獨具海島風情的樹木隨處可見,呈現出亞熱帶植物的豐富性。我這樣的北方人,在五指山熱帶雨林,猶如進入巨大的植物迷宮,高大神奇的樹木、別具一格的綠植,讓我眼花繚亂。據說五指山有六千多種植物,漫山遍野的奇花異木,使人根本無暇顧及歌曲《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里唱的那些美景,心思全被新鮮、獨特的植被吸引住了。比如說,在北方見慣了的灌木酸棗刺,在熱帶雨林就化身為又高又壯的大樹,而且樹身上沒有一根刺;再比如無花果,樹身高大雄偉,樹冠如巨傘,樹葉寬闊厚實,看上去與北方的無花果樹是完全不搭界的兩類樹種,卻結出同樣的果實,味道還極其相似,神奇得讓人難以置信。想不到這些樹木在南北方差異竟然這么大,可事實就在眼前,置身于完全陌生的林木之中,除了感嘆熱帶物種的博大精深,更想了解那些珍稀的樹木。
海南黃花梨久負盛名。我對黃花梨傾慕已久,十多年前收藏界突然爆發海南黃花梨熱,絕對不是偶然,實質上海南黃花梨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它的材質細膩、紋理美觀,優于其他熱帶地區的同科植物,所以它的價值已遠遠超越了黃金。在省林業局的院子里,我觀賞到一棵百年的黃花梨,當然,它被高高的鐵網圈住,像博物館保護罩里的文物一般,只能遠觀不能近距離接觸,由此亦可見它的珍貴稀有。這次,我才知道海南黃花梨,真正的名稱是“海南黃檀木”,主要生長于吊羅山尖峰嶺的平原、丘陵。那里陽光、水分極其充沛,以普通樹木的要求,這該是恣意生長的條件,可是,黃花梨無視這般優渥的成長環境,生長非常緩慢,其木質瓷實如鐵,品質一直位列我國五大名木之首。海南黃花梨優于其他同類的特點是紋路細密不亂,如行云流水,灑脫雋美,經過加工成為家具,仍可以看清任何一條細密的生長紋理,便是結節處的紋絡也是清晰、緊致的,沒有交叉的混亂狀,這是其他木材都不具備的特征,所以它獨一無二。真正的黃花梨木材只取精華部分一—木心,為紅褐色或紫紅褐色,堅硬緊實的材質經過打磨后,表面毛孔基本沒有了,還增加了反光感,不用給它上漆,就能透出熒光來,打蠟后又有了半透明的琥珀感,溫潤如玉,有種返璞歸真的自然本真,且有淡淡的香味,久則變為暗紅色,有深褐色條紋,光澤越發鋰亮。
許多人對家具材質的看法就是物盡其用。因黃花梨具有寧靜沉重的特點,優美、沉穩、雅致的色澤,故而適合用于禮儀性的陳設,用于鑲嵌。比如仿明清家具中圈椅的扶手這樣與皮膚直接接觸的部分,用海南黃花梨,能讓人體驗到嬰幾皮膚般細膩光滑、柔軟舒適的獨特感受。黃花梨能長久地散發出清幽的木香之氣,所以它還叫“降香黃檀”,傳說焚燒此香可使神仙感應,降臨人間,故名降香。降香是味傳統中藥,能活血化、鎮痛,多用于冠心病或是跌打損傷后起到鎮痛作用。降香黃檀的香味是種自然香,淡薄卻能讓人聞后久久回味。當然,也有干年難遇的老樹材質做的器具,珍貴至極。目前,海南野生黃花梨基本已經枯竭,為保住這個珍稀物種,林業部門正在組織力量加大種植力度。在鸚哥嶺的原始熱帶雨林邊上,我有幸見到人工種植的大片黃花梨樹,風雨中的樹苗只有拇指粗,卻綠樹成蔭,長勢喜人。
霸王嶺林區空氣里充盈著濕潤的樹脂香氣,林間彌漫著薄薄的霧嵐,輕輕地飄蕩在山谷和樹木之間,猶如仙境一般。霸王嶺森林公園有兩棵樹,吸引不少游客前來觀瞻。它們就是護林人員給封的“樹神”與“樹王”,皆是陸均松樹類,樹齡全在一千六百年以上,樹身高達三十余米,樹冠直徑也有十六米,是目前原始熱帶雨林中發現的最大樹種。
海南這個蘊藏著無數百年不朽良木的綠色寶庫,珍稀樹種太多了,如子京樹、檀香樹、沉香木等,有二十七種之多。最典型的當數坡壘樹,又名海梅樹,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還有油丹,樹身高達二十五米以上,葉子基本上聚集于枝頂,為長橢圓形,保護等級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是珍稀瀕危物種。再就是秘稷,它屬于蕨類植物,被稱為“樹蕨”,與恐龍時代同時存在,目前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對于樹木,我有種天然的興趣,但這種興趣,可能也僅限于日常中對它們的形態抑或色彩的關注而已,來到熱帶雨林之后,我才意識到自己對自然的認識是多么狹隘。
在三亞,還有一個物種顛覆了我的認知,那就是珊瑚蟲。
珊瑚蟲是海里生長的無脊椎動物,它們的美麗外表與生俱來,可以說,沒有哪個海洋生物能與它相媲美。查閱相關資料后發現,珊瑚蟲是“腔腸類動物,它們繁殖能力極強,群居的珊瑚蟲主要生活在淺海水域,常附著在海底或者巖石的表面上,其管狀體外壁會分泌出石灰質,用來形成包圍軟體的外骨骼,而它們的骨架連在一起,腸腔通過小腸系統連成一體。從表面上看,它們有許多嘴,其實它們只有一個胃,用來消化各個嘴吮吸進來的食物。時間久了,這些骨骼能像樹一樣不斷長出分枝,從而長成大片的珊瑚叢”。珊瑚礁有“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的美稱,是熱帶海洋里重要的生物資源之一。我所接觸到的珊瑚蟲知識,很大程度來自數次在海洋博物館里的展覽,它們色澤艷美,姿態搖電,與海邊購買的珊瑚石動靜有別,一樣賞心悅目。可令我實在沒想到的是,珊瑚蟲能造礁石,也就是說,久而久之,珊瑚蟲能造出島礁。珊瑚礁分布在熱帶海洋的海岸、島嶼周圍,以珊瑚蟲外骨骼與石質藻類、貝殼等為基礎,長期堆積而形成了礁石。
達爾文曾把珊瑚礁分為岸礁、堡礁和環礁三種,并且論證岸礁到堡礁、堡礁到環礁是連續發生的,他認為“當火山巖地層這個島嶼的基地,在每隔一段時間逐漸下沉的時候,造礁珊瑚蟲繼續向上建筑珊瑚島”。就是說,人類必須把一個珊瑚礁,看作是一座被億萬個小建筑師托舉升起來的礁點,它表明在某個地方有一塊以前的陸地躺在海水下面,被埋藏在大洋的深處。
珊瑚礁是海洋世界物種最多的生態系統,也是重要的漁業資源。人類意識到珊瑚的重要性,林業生態部門已制定了有關保護方案,而且早就進入實施階段。在三亞的西島上建立了珊瑚活體監測、研究中心,以及水下保護、搶救補種基地。西島東西側、南側海岸的珊瑚最多,有扇子、鹿角、葵花、紅珊瑚等諸多種類。珊瑚蟲造礁時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進而減緩了大氣層的“溫室效應”。如今,三亞的空氣清新宜人,是不是與珊瑚礁有關?不得而知。珊瑚礁還可以守衛陸地不受海水的侵蝕,起到保衛陸地、造福沿海居民的作用。
珊瑚蟲,是神奇物種的存在。
責任編輯: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