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的日月,輝映錘子子飽蘸風雪的銳利,雕琢著流年的風云。青銅時代的星海,掀起鍥而不舍的波瀾,推動鐵器時代循序演進。石火光陰跨越秦漢,辰宿列張走向唐宋,陰陽相薄邁入元明清。
一幅線條粗獷、內涵豐盈、橫貫東西的畫卷,在陰山的腹部徐徐展開。匈奴、敕勒、突厥、黨項、蒙古族一個個游牧民族的生活圖景和崢嶸歲月,從遠古的密碼中逐一走來。
神態悠閑的牛羊,咀嚼著遼闊與蔥蘢;一列出征的駝隊,載 著戎裝裹身的將士昂首前行;矯健的戰馬馱著勇敢與剽悍,用利 劍射出狩獵雄風……
翻動陰山的畫頁,一只只羊、狼、鹿、狗、兔、鷹、牛、鴕鳥等動物栩栩如生,有的成群結隊,有的踽踽獨行。它們形象鮮活,律動著勃勃生命。神像、精靈、半人半獸之神,奉為眾生朝拜的圖騰。聞名遐邇的五只斑斕大虎,神態自若,匍匐于巖石深處,用迷離的眼神注視著雕琢歷史的能工巧匠和草原的遼闊無垠。
陰山巖畫,一面飄在懸崖的旗幟,一張貼在峭壁的宣紙;一部裝幀精美的典籍,一冊我們祖先居住的地圖。
雞鹿塞:駝鈴搖漢月
走向你,走向坍毀千年的城堡,便是走進漢代朔方郡設置的軍事要塞。
凝視你,凝視漠風剝蝕犬牙交錯的容顏,就是品讀一部民族和睦友好的教科書。
我注視你的每寸空間,用心與紛繁的歷史對話,思想的觸角因你而張開飛翔的羽翼。
我聽見一陣駝鈴從古都長安城門響起,一代佳人王昭君,身著紅色曲裾、白色毛邊斗篷,嬌美的身子嵌如高聳的駝峰,在駝鈴的搖曳聲中,跋山涉水走向草原深處。一首琵琶曲,在萋萋芳草間飄逸,讓飛翔的大雁聞聲墜落。為維護邊疆穩定,漢家女兒義無反顧地踏上親仁善鄰的迢迢征途,在雞鹿塞寓居數日,留下昭君出塞的千古絕唱。
青磚垛疊的城墻,已不見當年的高峻威嚴和金戈鐵馬;持戟守望的將士和獵獵旌旗,早已淹沒在歲月的塵埃中。唯有那輪千古明月,悄悄劃過浩瀚星空,默默見證“不教胡馬度陰山”戍邊衛國的凜然風采,輕輕謳歌“昭君自有千秋在”的懿行美德。
站在廢墟上,肅穆蒼涼的罡風,撞擊我的心靈;互相軒邈的萬千峰巒,收斂我游目騁懷的思緒。
保護好這片吉光片羽,就是在澆灌著這棵民族交融之樹,讓其根深葉茂,世代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