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16-022-3-SZG
隨著全球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體育賽事活動數量急劇增長,隨之而來的,體育賽事管理方對體育賽事管理成效也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要求。近些年,隨著協同治理理論和項目管理理論應用到體育賽事管理中,體育賽事的管理有了更好地支撐。比如杭州亞運會“賽事在線”實現了賽事資源的動態調度,表明對于多部門的協同治理,借助數字化智能化與體育賽事管理相融合具備可操作性。面對VUCA時代,體育賽事管理面臨的挑戰更多,明確敏捷性和韌性的需求尤為重要。敏捷性可以讓體育賽事組織機構在出現突發問題后進行快速的應變、工作與資源的重新配置調整;韌性可以幫助體育賽事組織機構具備更多抵御風險的能力,使體育賽事保持穩定有序運作等等。然而,現有的研究大都只側重于從單一的理論和方法論層面展開討論,導致多點研究與系統整合的欠缺。因此,本文以大型體育賽事為研究對象,結合協同治理理論、項目管理理論、敏捷型組織模式理論和韌性管理理論,針對信息共享不足等問題,提出構建敏捷型的組織模式、優化全過程的資源調度配置、打造智慧的預警系統等優化思路。這樣能以典型引導推進大型賽事活動組織協調規范化、標準化,賦能大型賽事活動在復雜、不確定、急速、海量的VUCA時代積極有效應對、健康發展。
1、理論基礎
在大型體育賽事管理領域,協同治理、項目管理、敏捷組織模式及韌性管理理論發揮著關鍵作用,為賽事高效運行提供堅實支撐。
1.1、項目管理理論
項目管理理論由美國項目管理協會提出,將管理流程劃分為啟動、規劃、執行、監控及收尾五大階段,倡導通過甘特圖、關鍵路徑法等工具實現精細化的進度管理。2000年悉尼奧運會率先將項目管理理念引入賽事管理,提出“場館運行”概念,通過項目管理方法與全程監控機制統籌場館內各類活動,確保競賽組織者聚焦賽事核心,以標準化流程滿足多元客戶需求。2008年北京奧運會首次將“場館運行”作為系統的、獨立的管理機制全面應用,并為后續奧運會提供標準范式。2013年第十二屆全運會引入“場館運行”管理機制,以場館為基礎、競賽為中心、屬地為保障,構建時空協作體系。近年來,“場館運行”模式廣泛應用于各類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我國學者在理論研究上更加細化。徐剛和田麥久(2009)提出“宏觀—微觀”雙層級結構提高組織靈活程度。顧春雨(2025)在“宏觀一微觀”雙層級結構基礎上,指出基于賽事總體目標,自上而下由宏觀目標逐級分解并實現目標的細化,與此同時,部分目標給予決策權進行自主確定,降低了管理結構帶來的壓力,確保運動員權益和競技比賽的順利開展,為下一步的競賽規則及場地器材準備等事宜奠定基礎。
1.2、協同治理理論
協同理論認為應當在制定、監督和執行政策的多元主體之間建立一種制度化的合作機制,以便達成公共部門或領域的目標。它要打破單一治理的思維框架,形成“主辦城市—市場一社會”的動態平衡模式。它主要通過組織跨部門的網絡將資源、人力和物品整合為資源體系,譬如,國際奧委會通過與利益相關者開展協同合作,推動組織的自治和善治。國際奧委會在“場館運行”管理機制基礎上,提出了“客戶登記程序(青奧會)/預注冊會議(奧運會)”和“物理一事理一人理”風險矩陣評估工具。整合了主辦城市的不同資源,呈現出“樞紐一輻條”式的分層級的協同模式(以賽事組委會作為樞紐節點,整合競賽、醫療急救、交通等不同分支系統),使參與部門能時刻進行協調運作,加強協同治理的動態適應性。
1.3、敏捷組織模式理論
2001年2月,17位軟件開發者提出以靈活性、協作性為核心的敏捷價值觀,并聯合發布《敏捷宣言》。通過《敏捷宣言》的價值觀與原則,推動項目管理從“計劃驅動”轉向“價值驅動”。敏捷項目管理是一種以迭代開發和持續交付為核心的項目管理方法,強調快速響應需求變化、跨職能團隊協作,以及客戶(或用戶)的深度參與。敏捷項目在賽事籌備中常面臨突發變化(如疫情政策調整、極端天氣等),傳統“瀑布式”計劃易失效。目前文獻并未查詢到敏捷項目管理理論在體育賽事中的應用。但敏捷的Scrum框架從理論上為大型體育賽事應對突發情況提供了快速響應的框架,如體育賽事延期導致場館檔期調整、場館使用協議的重新談判、贊助商權益的協調等。
1.4、韌性管理理論
韌性管理學認為,系統在面對各種內外部風險與挑戰時,通過重構、調整機制、彌補缺陷、提升能力等方式保持穩定性和增長性。這些實踐在大型體育賽事中包括構建大型體育賽事組織的彈性機制,以實現大型體育賽事決策機制的靈活性和資源分配機制的有效性,及時進行快速反應。同時建立大型體育賽事的風險預警機制,對大型體育賽事中存在的風險及時進行了解和預判,并提前應對。構建大型體育賽事資源的冗余配置機制,以應對大型體育賽事的不確定性情況造成的更多資源需求。構建大型體育賽事多元主體協作關系,實現多方齊力應對風險挑戰,形成大型體育賽事多元主體合力共治的系統。
2、現狀與問題
2.1、信息共享與寫作效率不足
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活動組織中各個賽事組織部門涉及競賽組織、場館管理、醫療服務、交通組織、志愿者服務等,這些部門及大量的利益相關方將參與賽事組織管理。由于事件參與主體多、工作界面復雜、各參賽主體之間溝通不暢、部門間協調難,特別是協調時的決策信息、進展信息等不能第一時間傳達到相關方面,責任不清和推諉扯皮情況時有發生。這種溝通不足,使賽事期間遇到的突發事件無法第一時間得到有效解決,嚴重影響賽事活動的實施推進工作。此外,決策路徑長和跨部門的協同延遲,使得合作協同效率受到明顯影響。針對突然出現的情況,如會場設施出現問題,由基層發現到最終決策形成結果可能需要經過很多次的審批,極大影響了決策效率,無法發揮決策優勢。各相關任務目標與協同重點任務不一致,在共同的活動目標下缺乏有效溝通協作機制,使得成員不能及時根據形勢變化實現各自優勢資源的有效利用,協同應對變化。
2.2、應急資源與風險預警缺失
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安全事故等都可能在賽事舉辦期間發生。針對這方面的應急資源是賽事正常舉辦及安全保障的最終保證。風險預警對于未來潛在風險缺少預見性和鑒別評估能力;對于潛在風險信號捕捉滯緩,相關部門間的信息共享時間滯后。賽事進行過程中部門之間溝通不及時。管理部門會因先前未及時獲得正確的信息而導致應對措施的制定及執行存在時間差,使得賽事實施處于風險中。2021年甘肅白銀山地馬拉松寒潮事故的原因,一是敏捷性維度,主辦方接收到氣象預警后,沒有及時采取相應應對措施,反應滯后,沒有及時宣布中斷賽事,未能有效把握處置時機。二是韌性維度,風險預警能力及應急資源儲備不到位,未及時識別風險信號,應急資源配置余量不足,在最難點、最危段、最難段高海拔賽段沒有足夠的醫療救援點、補給點,配備的應急救援人員缺乏專業訓練、配置不足,在選手遭遇惡劣天氣或發生失溫等危急狀況下無法有效快速地開展救援,最終造成了慘痛的教訓和沉痛的代價,也給賽事組織工作敲響了警鐘。
3、優化路徑
3.1、敏捷組織:動態權責 + Sprints迭代
為進一步提高大型綜合性體育盛會的組織調度和應變能力,借鑒國際奧委會的“樞紐一輻條”模式,建立賽事組委會的“大部制”協同體系。該模式整合綜合賽事中的競賽組織、場館管理、醫療急救、交通、志愿者服務等多個部門。細化各部門的工作任務,并界定工作任務分工,明確部門職責范圍,細分部門協作流程,為各部門建立動態的權責范圍,使各部門工作職責范圍明晰,減少或消弭部門職責范圍的模糊地帶,消除部門工作任務范圍的盲點和交叉重疊,以及相互推諉現象。在此基礎上,設立部門協同機制,由賽事組織設置綜合協調部門。如杭州亞運會的場館運行工作專班,賽前集中協調跨部門協作工作,賽時轉化為專項協調機制,按照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辦法,分級開展應急處置決策。這樣大大規避了單一性部門和獨立工作任務范圍職責模糊的問題。最終工作主體會更主動地應對和處理工作任務,且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事件籌備和組織過程中,建立“敏捷沖刺(Sprints)”工作方法。組織設計人員將賽事籌備的工作劃分為相互獨立的、短周期的“迭代”任務,每個沖刺階段完成工作或任務后進行工作展示和問題反饋。根據反饋結果,及時調整下一輪待辦事項,以及工作中的一些變化,快速修正問題,調整任務完成點和資源配置,提高工作的靈活度和工作效率,確保賽事的成功。
3.2、韌性管理:余設計 +Al 預警
為了切實有效地加強大型活動組織期間的風險應對,確保大型活動的順利進行,在進行風險管理工作過程中,可建立“韌性矩陣”并建立智能預警機制。“韌性矩陣”的構建一方面要涉及自然、公共衛生等風險場景。另一方面要對存在的不同風險進行分級量化評估資源冗余度,例如針對醫療資源方面,要從舉辦地區域出現極端氣候活動概率的角度,以及賽事舉辦規模、參與人數等方面出發,綜合考量賽事規模和參與人數因素,同時對室內室外場館及場館所在地出現極端氣候活動頻次進行分析。比如在較高的風險情況下,提前調配醫療急救人員數量,依托專業化的風險評估技術模型算法,確定最合理的調配量,也就是對于不同規模的風險等級,要對相應的資源配置做出詳細安排。再者,在建立智能預警系統時,也要依托天氣、醫療救護、交通運輸等領域大量異構數據的多數據融合,應用人工智能的算法進行海量數據的實時監測與評估,自動發現潛在的風險,在風險情況出現之時,系統自行觸發預警機制預案,并且及時把預警信息傳遞到相應的賽事組織者、部門、個人手中。AI預警可以做到超前預知風險,為賽事主辦方留出充足的處置時間,提升賽事體系的安全防護能力,整體性地保障賽事安全有序運轉。
3.3、數智化融合:數字孿生 + 聯邦學習
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的組織工作極其復雜。因此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和數字孿生體技術,全方位地對大型體育賽事進行有效的組織管理尤為必要。利用數字孿生模型技術對體育賽事進行三維化立體建模,實時展現賽事的進度、賽事使用的資源、賽事應急的情況。在三維建模的技術下實時了解到場館內部的比賽進度、場館外交通、醫療急救等部門的調配情況,進行全面監管。對于潛在可能發生的突發事故,通過數字孿生模擬技術,提前展現賽事中發生各種事故,如遇山體滑坡、突發傳染病等情況時的人員疏散演練,同時提前模擬極端天氣,如遇到暴雨、大風等天氣的事件發展情形和相應的資源調度情況,提前調度在場館內各個部位的人力資源和安全救護等部門。利用聯邦學習技術,聯合體育賽事指揮平臺中多個部門或者區域使用的數據,在所有數據在一個平臺上匯總分析的基礎上,實現多地區、多部門的實時協同。體育賽事相關部門和人員眾多,各部門和人員的數據中,對于一些敏感的信息,沒有限制就直接共享是不現實的。聯邦學習就是利用各個參與方在各自設備上訓練模型,僅分享模型參數而不會暴露原始數據本身,實現了有效數據分享。通過該算法進行應急資源調度路徑,通過即時交通路況、應急資源位置等計算出行駛應急資源的最佳路徑,降低救援響應耗時、提高不同部門的協同水平。通過一體化融合,“賽事在線”指揮系統將為賽事組織調度提供技術支撐,加快賽事管理的智慧化和專業化進程。
4、結語
大型體育賽事因其規模與復雜程度而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協同治理、項目管理與數字化智能化賦能是重要的理論和方法支持,協同治理通過打破信息壁壘、建立動態平衡來克服傳統管理弊端,項目管理方法提供全流程精細化的組織協調手段,敏捷組織與韌性管理理論為上述方法提供更多手段,敏捷組織方法注重快速反應與敏捷迭代,韌性管理注重組織體系的抗風險能力。本文從協同治理、項目管理與數字化智能化賦能三方面,提出了構建動態權責網絡、不斷提升賽事組織協調能力的建議。在敏捷、韌性管理、數智化融合的視角下探討有利于滿足VUCA時代對大型體育賽事組織協調的剛性需求。未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及人們管理思維的進步,必將為促進體育產業持續健康科學發展提供更加高效、更加智能、更加協同、更具兼容性和柔韌性的管理途徑。
參考文獻:
[1]王道杰,劉力豪.國際奧委會改革理念的創新及其對北京冬奧會的啟示——基于《奧林匹克2020議程》的詞頻統計]中國體育科技,2021,57(3).
[2]郁昌店,易劍東.奧運會“NewNorm”解析與北京冬奧會籌辦策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9,43(1).
[3]劉海燕.第12屆全運會競賽管理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3(5).
[4]徐剛,田麥久.全運會競賽管理模式與特征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9(10).
[5]顧春雨,于作軍,閆偉華.北京冬奧會場館運行的關鍵技術與過程管理研究[I].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5,48(1).
[6]張璞,趙越,王成盼,等.數字經濟賦能智慧化體育場館運營的實踐與創新[J].商展經濟,20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