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天之所以話冬筍,完全是我的短視頻所致。視頻中我敘述了那年的9月中旬去浙江海鹽觀潮,行李袋里是沉沉的冬筍。評論區里一片嘩然。說是時交中秋,哪里來的“冬筍”,顯然作者失記了。
其實還真不是“失記”。人們只憑自己的菜場購物經驗而錯怪了我。事實上,在我們的皖南深山和江西、浙江的深山,冬筍并非只產在冬天,許多地區(比如皖南與湖南)入秋就有了,所以我們回滬探親前能買到它,事實上筍是一年四季都有的,春筍自不必說,夏有“鞭筍”,秋天的,不妨名之為“秋筍”,只是冬天產的最好且大量上市,大家就叫了冬筍。修辭學上,姑且稱為假借,秋筍勢弱,便都歸了“冬”,被通吃了。
類似現象很是多見。比如哈密瓜,原產鄯善,離哈密還遠著吶,故叫鄯善瓜,但因為是哈密王將來進貢朝廷,康熙帝嘗了高興,順口一叫“哈密瓜”,就一直叫到了今天,怎么也改不過來。再如杭州的著名景點“曲院風荷”,南宋以來一直叫“麯院荷風”,到了清朝某皇一個錯題——“曲院風荷”,誰敢當場糾正呢?就一直這么叫了過來。叫久了,大家還覺得比原來的“麯院荷風”更為中聽,也更有詩意,便“借”了不還,誰還會提出修改它呢。
生活中類似的“張冠李戴”或以訛傳訛究竟還有多少。
2003年我奉命去調查某些商販制作金華火腿用了“敵敵畏”的問題,至少被我厘清了兩個疑問。一、火腿表面的確涂抹了敵敵畏,完全是當地人急功近利所致。傳統的火腿制作都是冬天下單,就是要避開蒼蠅下蛆,如此則產量受限,要打破產量瓶頸只有春夏秋都下單,然而自春到秋,腌制工場蒼蠅不斷,而要杜絕蒼蠅,只能涂抹敵敵畏。二、金華火腿的傳統制作地并不在金華市,而是其下屬的浦江、義烏、蘭溪、東陽諸縣,然而當初這些小小縣城并沒有力量將自己的產品遠銷各地,只好統統集中到地區的首邑金華,由金華的大營銷商組織力量外銷,各地的進貨商因為都在金華市進的貨,就自然而然地叫出了“金華火腿”。
生活中類似的“張冠李戴”或以訛傳訛究竟還有多少,恐怕是多得數不勝數的,近有考證說世界上第一臺蒸汽機并非是瓦特發明的,又說牛頓的萬有引力之發明也根本和蘋果是否掉下無關,更為眾所周知的是,阿拉伯數碼實際是印度人發明的,卻被歸功于阿拉伯人……
細想一下,生活中類似的事是不是太多了?為什么呢?
故而盡信書不如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