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薇薇安·戈爾尼克五十出頭時出版了《你為什么不離開我的生活》,真誠勇敢地書寫母女關系。這本書讓她收獲了好名聲。她坦承:“我跟母親的關系并不好,年歲越長,往往像是越糟糕。我們一起困在狹小的熟人圈子里,焦灼而緊密。” 焦灼,緊密,單是這兩個詞就道出了母女關系不可言說的隱秘。做母親的也不含蓄,人前人后說女兒恨她。這樣一對母女,卻總是湊到一起在紐約街頭散步。
6歲至21歲期間,薇薇安一直和家人住在紐約布朗克斯區的猶太社區,13歲遭遇喪父之痛。她家的大樓里除了一戶愛爾蘭人、一戶俄羅斯人以及一位波蘭管理員,住的都是猶太人。所以當內蒂,一個嫁給猶太人的紅發烏克蘭佳人入住這棟大樓,薇薇安內心的沖撞可想而知,她甚至為了內蒂的召喚而“背叛”過自己的母親。在一次超越底線的爭吵后,母親與內蒂多年互不搭理,但內蒂死后,母親卻哭著打電話給女兒。
婚姻結束后,薇薇安住在一個一居室的公寓里,情感總是無疾而終,一生沒有孩子,靠寫作謀生,從一篇《紐約客》的訪談得知她還養了貓。這樣的生活方式放到現在稀松平常,可在她那個時代可謂格格不入。這么一位與時代格格不入的獨立女性,自然與母親的觀念也不甚相合。母親一生都擺脫不了追思父親的愛情的執念,可薇薇安最終發現只有坐在書桌前才能得到救贖。母親在她8歲時出去工作過八個月,但由于她丈夫的反對不得不回歸家庭。母親80歲那年,薇薇安問出“如果換到現在,爸爸說他不希望你工作,你會怎么做”的問題,母親回答:“我會跟他說,去你的吧。”那一刻,母女連心。
母女二人在曼哈頓下城的公寓相隔不遠,走走路就能去探望彼此。她們出雙入對徜徉街頭,“我們并不相親相愛,常常沖對方發火,但我們還是會一起散步”。城市漫步時,她們共享記憶,一起分享往日今夕,童年記憶和母女對話互相穿插,節奏感耐人尋味,非虛構的文字寫得比小說還要好看。
母親教導女兒,愛是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但當女兒真要結婚了,她卻怒火中燒。但在見證另一位男士的非行之后,母親沒有忘記提醒女兒“不要結婚”。她們生活理念不同,經常爭吵,一秒就能令對方陷于崩潰。母親會剪壞女兒的裙子,在女兒年過四十后還會對她如何煮咖啡指手畫腳,令人窒息;女兒看不慣母親陷入沙發哀嚎痛失一生所愛(父親),但最終發現自己也是那個會躺在沙發上發呆的人。她們亦步亦趨卻精神隔絕,他們相互依存又各自為政。與很多母女關系一樣,她們的關系中藏著諸多秘而不宣的痛苦和歡樂。很多人對此欲語還休,薇薇安選擇將這種無法言明的復雜關系公之于眾。
此書是一本鮮活生動的人物作品集,是有年代特征的世象“萬花筒”。作者孫洪康是一位資深記者,書里收錄了作者四十多年來在新聞一線采寫的五十多篇人物作品,大多記述的是改革開放后活躍在上海大都市的各色人物。其中有著名科學家的感人故事,有勞模標兵的真情講述,有大飛機研制團隊的曲折歷程,有航天專家的成長密碼;有打工仔變身董事長的拼搏,有從田頭走來的國家級教學名師的求索,有鐵血軍人的非凡人生,有尋常百姓的閃光時刻。書中有喜有悲,有趣有味,人性鮮活,可讀可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