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9月3日北京舉行了盛大閱兵式。
十年前的9月3日,我國舉辦了首次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為主題的閱兵。
十年后,我們又以相同的方式來紀念這一偉大時刻。這樣的安排有何深意?今年的閱兵有哪些亮點?
今年九三閱兵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以盛大閱兵紀念抗戰偉大勝利,就是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隆重舉行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大閱兵——
·既是彰顯對歷史的尊重、對先烈的緬懷、對二戰記憶的莊重表達,昭示任何企圖篡改二戰歷史、沖擊二戰后的國際秩序的行為都不會得逞;
·也是國際社會共同紀念反法西斯事業的重要契機,警醒國際社會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深刻教訓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堅持弘揚正確二戰史觀,堅決維護戰后國際秩序,堅定捍衛國際公平正義,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為人類前途命運爭取更加光明的未來。
通過多種形式彰顯“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26位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紀念活動。他們是:
俄羅斯總統普京,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務委員長金正恩,柬埔寨國王西哈莫尼,越南國家主席梁強,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國家主席通倫,印度尼西亞總統普拉博沃,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蒙古國總統呼日勒蘇赫,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尼泊爾總理奧利,馬爾代夫總統穆伊茲,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烏茲別克斯坦總統米爾濟約耶夫,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吉爾吉斯斯坦總統扎帕羅夫,土庫曼斯坦總統謝爾達爾·別爾德穆哈梅多夫,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亞美尼亞總理帕什尼揚,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剛果(布)總統薩蘇,津巴布韋總統姆南加古瓦,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斯洛伐克總理菲佐,古巴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國家主席迪亞斯—卡內爾,緬甸代總統敏昂萊。
應中國政府邀請,一些國家議長、政府副總理、高級別代表、國際組織負責人、前政要出席紀念活動。此外,外國駐華使節、武官和國際組織駐華代表也應邀出席。來自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等14個國家的50位友人或其遺屬代表應邀出席。
參加紀念活動的外方嘉賓級別高,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眾多,體現出各國對中方舉辦此次紀念活動的高度重視和對中國的友好情誼。
代表性強,覆蓋世界五大洲,表明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歷史貢獻和世界意義的普遍認可。
參與面廣,有政府代表,也有民間人士,其中不少國際友人或其遺屬代表在中國家喻戶曉。
一、宣示軍隊聽黨指揮的堅定信念。
二、凸顯紀念抗戰勝利的鮮明主題。
三、展示軍兵種結構的嶄新布局。
四、體現能打勝仗的實力底氣。
閱兵活動按照閱兵式、分列式兩個步驟進行,時長約70分鐘。其中,閱兵式環節,受閱部隊在長安街列陣,光榮接受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檢閱。

分列式環節,按空中護旗梯隊、徒步方隊、戰旗方隊、裝備方隊、空中梯隊的順序,依次通過天安門廣場。
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入新征程的首次閱兵人民軍隊奮進建軍百年的嶄新亮相。
在黨旗、國旗、軍旗引領下,受閱方隊擎軍旗和武警部隊旗集中亮相是我軍力量結構新布局在閱兵中的首次集中展示。
參閱的武器裝備均從國產現役主戰裝備中遴選首次亮相的新型裝備占比很大。
部分陸海空基戰略重器、高超精打、無人和反無人裝備首次對外展示。
空中梯隊基本涵蓋我軍現役主戰機型很多是明星裝備,有的還是首次公開亮相。


參閱的裝備數量型號達上百種
所有受閱武器裝備都是國產現役主戰裝備
以新型四代裝備為主體,比如新型坦克、艦載機、殲擊機等
遴選陸上、海上、空中系列無人智能和反無人裝備,以及網電作戰等新型
力量受閱
集中亮相一批高超聲速、防空反導、戰略導彈等先進裝備
受閱的武器裝備信息化、智能化程度都比較高
不少是代表現代戰爭形態演變的最新裝備
還有一些是國之重器

整體設置14個排面,寓意14年抗戰
前排設置80名禮號手,寓意抗戰勝利80周年
全程站立演奏接受檢閱
檢驗演奏水準、戰斗作風
由聯合軍樂團和合唱團現場奏唱
《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衛黃河》
等抗戰經典曲目
一些體現時代特色和強軍風采的新創曲目
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奏響

英國廣播公司(BBC)稱,激光武器、核彈道導彈和巨型水下無人潛航器等是中國在閱兵式上展示的新裝備。
俄新社等多家俄媒提到,“東風-5C”液體洲際戰略核導彈亮相,打擊范圍覆蓋全球。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中國閱兵一大特點就是士兵整齊劃一地邁著正步,今天的盛大閱兵也不例外。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同樣感嘆,中國受閱官兵的每一步都走得很精確。


英國《衛報》表示,閱兵式上展出的軍事裝備數量之多令人驚嘆。坦克、無人機、遠程導彈、核導彈、隱身戰機等裝備悉數亮相,轟-6系列轟炸機、殲-16戰斗機和殲-20隱身戰斗機進行了飛行表演。
新加坡《聯合早報》、路透社、法新社等多家外媒觀察到,諸多外方嘉賓出席此次活動,反映出國際社會的態度:
其一,多國元首與政府首腦高規格密集出席,既體現對中方活動的高度重視,也蘊含對華深厚情誼;
其二,嘉賓涵蓋世界五大洲,廣泛的地域代表性,反映出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歷史貢獻與世界意義的普遍認同;
其三,參與者涵蓋政府代表與民間人士——不少國際友人或其遺屬代表在中國家喻戶曉,部分人士更是十年前就曾來華參加70周年紀念。新舊身影交織,讓歷史記憶在傳承中愈發鮮活。
法新社、美聯社等外媒提到,北京街頭巷尾洋溢著濃厚的紀念氛圍。從建國門延伸至復興門的長安街上,多組精心設計的立體花壇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前來打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