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巴黎東京宮展廳的一隅,一枚鏤空機芯腕表與一件前衛裝置藝術相鄰并置,這并非偶然照應,而是頂尖腕表品牌一場有形而無聲的藝術聲明。RICHARD MILLE(理查米爾)再次清楚地傳達:腕表不僅是計時工具,更可以是三維動態的雕塑,并成為機械與藝術交融的畫布。
自2001年品牌誕生以來,RICHARD MILLE就以高調的創新和極致的工藝著稱。品牌通過一系列跨界合作,將制表工坊推向世界級藝術殿堂——不僅限于巴黎東京宮的展廳,還包括了MoMA、瑞士貝耶勒基金會的園林畫廊,乃至大阪中之島美術館的極簡空間。每一次跨領域的藝術介入,都仿佛是制表與藝術共舞的跨領域藝術革命。
2019年起,巴黎東京宮與RICHARD MILLE確立合作。后者作為歐洲最大當代藝術中心,以2.2萬平方米的廣闊空間成為前衛藝術的試驗場,其“顛覆與創作相輔相成”的理念與RICHARD MILLE打破制表成規的基因不謀而合。其所支持的創作,并非傳統架上繪畫,而是如Theaster Gates、Franck Scurti、Julien Creuzet等先鋒藝術家和新生代藝術家的跨界作 品。
這些合作只是品牌藝術版圖的起點。隨后五年間,RICHARD MILLE以驚人的速度覆蓋全球核心文化坐標。2021年,RICHARD MILLE與阿布扎比盧浮宮(Louvre Abu Dhabi)建立長期合作,贊助并設立當代藝術獎;2022年與大阪Nakanoshima Museum of Art展開對話;2023年進駐瑞士貝耶勒基金會;2024年在MoMA支持Christian Marclay的作品《時鐘》回歸。這一串文化地標,映射出品牌的全球藝術野心。
當MoMA的《時鐘》通過電影蒙太奇質詢人類時間感知的本質時,RM 63-01以物理手段解構時間線性,讓人短暫“游離于時間之外”。藝術與制表在此共構出關于時間的多維對話,這種共振塑造出品牌獨特的哲學深度。
正如RICHARD MILLE的全球品牌與合作總監Amanda Mille所言,這種“藝術、技術與設計的交融之美”正是RICHARD MILLE的核心所在。
RICHARD MILLE的制表師,更像是雕塑家,他們選取藍寶石水晶、金石英纖維、五級鈦合金等材料,作為實現視覺與觸覺藝術性表達的媒介。例如RM 63-01,就從詩歌《光陰》汲取靈感,按下表冠按鈕,表盤開始逆時針旋轉,與順時針走動的時針形成錯位舞蹈,讓“每一分鐘以不同面目呈現”。
RM 75-01藍寶石浮動陀飛輪則采用哥特式肋拱結構,微縮成表圈構架,在經過超過350小時拋光后,水晶表殼可以折射出海洋幻境般的光影。這種“空靈雕塑”式的視覺效果,正是材料科學突破與藝術表達結合的呈現。
幾何美學也是品牌的重要表現方向。RM 16 -02長方形腕表,靈感源自粗野主義建筑。表殼鈦合金微噴砂處理呈現原始質感,Terracotta Quartz TPT?表圈與乳白中層撞色;鏤空機芯結構宛如齒輪迷宮,PVD涂層橋板引導觀者目光穿行其間,仿佛在微觀建筑內部漫步。
RICHARD MILLE的演進哲思在全新推出的RM 33-03自動上鏈腕表中得以延續。它是一款外形圓潤,卻依舊秉承品牌一貫嚴苛技術與美學標準的全新自動上鏈腕表。作為RM 33-02的升級之作,RM 33-03在保留經典人體工學造型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復雜的結構與細節。圓形輪廓中可見酒桶型表殼的動感線條,二者有交融的平衡美 感。
RICHARD MILLE的跨界合作不僅局限于視覺藝術,還深入舞蹈與音樂等領域。這些元素都被注入進了制表基因,讓作品更擁有情感性和創造力。

RM 72-01的設計團隊就包括編舞家Benjamin Millepied與作曲家Thomas Roussel,讓三個計時盤(3、8、11點位)如樂章中的三拍小節般律動。而三色指針——藍色秒針、橘色分針、綠色時針依導柱輪協調起舞,仿佛“時間的芭蕾”。音樂人Pharrell Williams的太空幻想催生了RM 52-05。這枚限量腕表的機芯為陀飛輪,表盤上雕刻宇航員立于砂金石玻璃模擬的星空之中,琺瑯彩繪再現了火星峽谷巖壁的質感,讓宇宙史詩濃縮于腕間藝術時計。
這些跨界作品打破了計時工具的冷峻界限,為其注入靈感、感性與故事——佩戴者所領取的不僅是精準計時,而是“可佩戴藝術裝置”,是流動的情感與敘事。藝術與制表之間,是一個雙向賦能的共生系統。RICHARD MILLE的藝術戰略遠非簡單的品牌贊助,而是一場雙向的價值創造。
當東京宮館長Jean De Loisy宣稱“顛覆與創作相輔相成”時,他或許未曾料到,這一理念會在精密制表領域得到如此極致的詮釋。
RICHARD MILLE成功地將精密機械與當代藝術提煉出同源表達:一是對形式的極致追求,二是對時間本質的哲學探究。從巴黎東京宮的試驗場,到MoMA的時間哲學,從RM 75-01的藍寶石穹頂,到RM 72-01的三色芭蕾,從視覺的光影折射到聲音與節奏的時間律動,RICHARD MILLE證明:腕表不再是被禁錮的工具,而是一門關于如何表達時間與永恒的藝術。
在這條藝術制表之路上,時間成為雕塑,機械成為藝術。而觀者,在佩戴的一瞬間,也成了時間藝術的見證者—如此,制表與藝術的共舞,凝結在表盤上,在時間中擁有了永恒性,并且永不落幕。
《第一財經》出于傳遞商業資訊的目的刊登此文,不代表本刊觀點。本欄目由本刊市場部企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