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杜鵑蘭;藥用觀賞植物;繁育;園林應用;觀賞花卉
中圖分類號 S682.1;S68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16-0007-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16.002
AbstractCremastraapendiculata(D.Don)MakinosaperenalherbceousplantiteOrchdacaefamilyisneoftedicial plantsforthetraditioalCinsemedicine“Sancigu.Iasxtreelyighmedicialandoamentalvalus.Howeverfctossuchalg termexcavatioologaldage,iltyiolationdatiosinualepodutioeadeCmastrppdcuat(. Don)Makinondangerdseci,rebyitingisgaleaplicatioinlndsapg.Byalyinitsogicalabitsd logicalcharacteistisddingoeeereefommecialcdsirdaasroagatihuessfroasptsuch asdivisiopropgatiodpropgationdisueclureeivestgatedsehuesproideteteticalsupprtfodinga largenumberofsedlingsandpromotingthiplicatiosingdens.Lingforwardtotheprospetsof teapplicatioofCrmstappe diculata(D.Don)Makinoingdens,theimitopromoteitswidespreadutilizationandprovidereferencsfortraitesearchandgeetic breeding,therebyacievingthcordateddevelopmentofedicinalandgdenplicatiosofCremastraappendiclata(D.Don)aino, enrichingthevarietyof garden plants,improvingthequalityoflandscapes,andensuring thesupplyof medicinalresources.
KeywordsCremastraappendiculata(D.Don)Makino;Medicinalandoramentalplants;Breeding;Landscapeaplication;Oramentalflowers
蘭花作為世界重要的觀賞花卉及中國十大名花之一,因其獨特的花形、豐富的花色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是國內外花卉研究和市場的熱點品種,其中蘭屬、蝴蝶蘭屬、石斛蘭屬、兜蘭屬、卡特蘭屬、文心蘭屬和萬代蘭屬中的許多品種已發展成為世界知名的商品化蘭花[1]。消費者對蘭花新奇品種的需求持續變化,要求行業不斷提升培育和供應新品種蘭花的能力。目前,園藝學家雖培育出大量觀賞蘭科交配種與新品種,但多集中于常見蘭花屬,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觀賞蘭科植物遺傳多樣性不足[2]。野生蘭科植物蘊含著栽培種缺失的特異遺傳物質,是遺傳改良的基因寶庫[3]。任何物種均有其獨特基因庫與遺傳結構,同時個體之間存在豐富的遺傳變異[4]。隸屬于蘭科的杜鵑蘭目前多處于野生狀態,其形態性狀表現出多樣性,具有獨特的價值和開發潛力。此外,蘭科植物對環境要求嚴苛,對生態變化極為敏感[3]。這使得諸多高觀賞價值的蘭科植物難以應用于園林景觀。為解決該問題,豐富園林觀賞蘭科植物資源,急需開展野生蘭科植物引種馴化及應用研究。
杜鵑蘭[Cremastra appendiculata(D.Don) Makino]為蘭科(Orchidaceae)杜鵑蘭屬(CremastraLindl.)植物,極具藥用和觀賞價值,在市場上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從藥用價值來看,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記載,杜鵑蘭的干燥假鱗莖為“山慈菇”,有解毒、化痰、止咳等功效,常用于治療癰疽惡瘡、瘰疬結核、喉痹咽痛、蛇蟲咬傷等,應用廣泛[5]在觀賞價值方面,杜鵑蘭花形優美,具有獨特的觀賞特性,陳心啟等通過野外調查,對野生蘭花開展全面研究,編寫了《中國野生蘭科植物彩色圖鑒》一書,力求收錄有園藝價值的野生蘭花種類,杜鵑蘭位列其中。侯歡歡將杜鵑蘭列為貴州北盤江流域綜合觀賞價值最高的類群之一。研究表明,杜鵑蘭在園林應用方面具有廣泛的潛力,可應用于盆景制作,為其增添獨特的藝術韻味;也適合作為鮮切花,用于裝飾美化空間;還能在花壇、花境的布置中發揮作用,打造出色彩斑斕、層次豐富的景觀效果;甚至可作為地被植物,營造出自然和諧的地面景觀,展現出廣泛的園林應用前景。然而,杜鵑蘭面臨嚴峻的資源短缺問題:由于過度采挖、環境惡化等因素,野生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而自然條件下種子繁殖困難,假鱗莖作為唯一無性繁殖器官,繁殖系數極低[5]。目前杜鵑蘭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保護范圍[8]
在當今社會,隨著人們對園林景觀品質需求的提升以及對傳統中醫藥的日益重視,杜鵑蘭因其觀賞價值和藥用功效,在園林與中藥領域的市場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推動杜鵑蘭的園林應用至關重要,這不僅能豐富園林的植物種類和景觀層次,營造自然、雅致且富有特色的園林氛圍,還能保障杜鵑蘭藥品原料的供給,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共贏。為滿足這一日益增長的需求,快速繁育大量杜鵑蘭種苗成為當前的關鍵任務。
1杜鵑蘭屬植物的生態習性及形態特征
杜鵑蘭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在生態習性方面,其喜陰畏陽,偏好濕潤環境,不耐干燥。多分布于海拔 500~2900m 的林下濕地或溝邊濕地等區域。通常只有1枚葉,生于假鱗莖頂端,狹橢圓形、近橢圓形或倒披針狀狹橢圓形,具長柄。花葶從假鱗莖上部節上發出,近直立;總狀花序具多朵花;花苞片較小,宿存;花常偏花序一側,多少下垂,不完全開放,有香氣,狹鐘形,淡紫褐色;萼片與花瓣近相似;唇瓣3裂;蕊柱細長;蒴果近橢圓形,下垂,花期5—6月,果期9—12月[9]杜鵑蘭屬植物僅5種,即杜鵑蘭、貴州杜鵑蘭(CremastraguizhouensisQ.H.Chenamp;S.C.Chen)斑葉杜鵑蘭[Cremastraunguiculata(Finet)Finet]、無葉杜鵑蘭(CremastraaphyllaT.Yukawa)麻栗坡杜鵑蘭(Cremastra malipoensis G.W.Hu)[10]杜鵑蘭的分布范圍主要涵蓋中國長江流域及西南、東南地區,在四川、貴州、云南、廣西等地產出較多。此外,在東南亞部分國家以及日本亦有分布。
2 蘭花在園林中的應用
蘭花作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一,栽培歷史悠久,享有“王者之香”“百草之長\"的美譽,與梅、竹、菊并稱“四君子”。歷經數千年文化積淀與傳承,成為中華文化代表性符號,彰顯生態文明價值與精神追求。其花香清遠素潔,文化內涵豐富,可用“香、清、正、雅、靜、和”六字概括[12]。蘭花以其優美的形態、豐富的花色、多樣的花形、獨特的香氣以及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園林造景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是營造高雅、自然、富有文化韻味景觀的關鍵元素。
在園林領域,諸多蘭花屬的品種展現出了顯著的應用價值。蝴蝶蘭屬憑借其花形奇特、花色豐富、色澤艷麗且花型碩大的特點[13],常被用于大型花壇或重要景觀節點的裝飾,亦可作為高檔室內盆栽。石斛蘭屬花姿雍容華貴,經品種改良與雜交育種后花色豐富,適應性強[14],可在假山、石縫等特殊環境中自然生長,增添野趣。兜蘭屬因其奇特的唇瓣造型、豐富的花色及條紋、斑點,成為國際花卉市場上的明星花卉[15],可作為園林中的獨特景觀用于專類園展示或精致盆栽擺放。卡特蘭屬有“洋蘭之王”美譽,花朵大且形態優美、色澤艷麗、多具芳香氣味,花期長且能周年供花,通過雜交育種富于變化的形態及色彩適應不同需求人群,迷你型品種是案頭等的最佳擺設[1]。文心蘭別稱跳舞蘭,花形奇特、小巧玲瓏、顏色鮮艷奪目、花姿輕盈典雅,被譽為切花“五美人”之一,是上等切花材料[17],可盆栽觀賞或用于花境點綴以增添靈動之美。萬代蘭屬花形碩壯、花姿奔放、花色艷麗,花期長,具有很高的園藝觀賞價值,可作為切花、盆花或園林景觀栽培應用,為園林增添熱帶風情,是目前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熱帶蘭之-[18]
杜鵑蘭具備與蝴蝶蘭、石斛蘭等相似的觀賞特性:花形優美,花香清幽,通常僅有1~2片葉,還有無葉杜鵑蘭這一特殊品種,獨特的生長特性賦予其別樣的觀賞價值。可以借鑒已在園林中廣泛應用的蘭花屬品種的成功經驗,探索適合杜鵑蘭的園林應用模式。例如,參考蝴蝶蘭屬在景觀節點的裝飾和室內盆栽的應用,可考慮為杜鵑蘭尋找合適的展示位置;借鑒石斛蘭屬在特殊環境生長的特性,研究杜鵑蘭在類似環境中的適應性栽培;參照兜蘭屬的專類園展示,為杜鵑蘭設立特色展示區域;學習卡特蘭屬的多樣化形態適應不同需求人群的做法,對杜鵑蘭進行品種改良;借鑒文心蘭的切花和花境點綴應用,拓展杜鵑蘭的用途;參考萬代蘭屬增添熱帶風情的方式,挖掘杜鵑蘭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通過這些舉措,有望推動杜鵑蘭在園林領域的廣泛應用,豐富園林植物種類,提升園林景觀品質。然而,目前杜鵑蘭因繁殖困難,種苗供應不足,制約了其規模化應用。未來需優先突破繁殖難題,以釋放其園林與藥用潛力。
3杜鵑蘭的繁殖方法
3.1分株繁殖法分株法是蘭花傳統的繁殖方式,在種植量不大時應用廣泛。適合具有假鱗莖和叢生的蘭花。此法比較簡單、不損傷蘭苗且不影響開花,還能確保品種的固有特性。但1個假鱗莖1年僅產1~2個新芽,繁殖周期長,繁殖系數較低。盆栽2~3年以上的蘭花,盆內蘭苗過于密集[9],雖能形成假鱗莖串,但側芽會受到抑制而無法進行分枝生長,從而導致繁殖系數極低,這時可將1盆蘭苗分成2至數叢。呂享[20]研究表明,打頂可誘導側芽萌發,生長素間接負調控杜鵑蘭側芽的生長。
3.2種子無菌播種繁殖法杜鵑蘭為異花授粉植物,因其花朵下垂,需要輔助授粉才能結實,在自然條件下的結果率僅為 1.3%~2.0% 。人工授粉可以提高其結實率至 95% 以上。田海露[2通過控制人工授粉條件提高結實率和改善種子的質量,在杜鵑蘭盛開期進行疏花,至 10~15 朵/株,授粉效果較好,并且異株異花授粉種子飽滿、胚活力高。自然條件下,杜鵑蘭種子萌發率極低,且萌發周期較長。楊寧線等[5]總結種子萌發困難有胚結構不完整、缺乏營養物質、種皮限制及種子內部存在萌發抑制物等原因。在自然狀態下,杜鵑蘭種子唯有借助真菌的侵入獲取養分才能順利萌發[22]
3.2.1共生萌發。共生萌發是指將蘭科種子與萌發菌共同培養,借助真菌侵染實現種子萌發的方式。由于共生真菌具專一性,不同生長階段需不同類型的共生真菌,因此尋找萌發菌至關重要[22]。在相關研究中,Yagame等[23]成功從杜鵑蘭中分離得到2種共生菌(SI1-1和KI1-1),且這2種共生菌能夠對種子萌發起到促進作用。Gao等[24]分離鑒定出的白假鬼傘(C.disseminatusDJF-1O)可促進杜鵑蘭種子萌發;進一步研究發現,其能分泌相關木質纖維素酶降解種皮,打破種子萌發物理屏障[25]。王靜等[26]分離并鑒定出菌根真菌輻毛小鬼傘同樣能夠促進杜鵑蘭種子萌發。高燕燕[27]分離出7株杜鵑蘭根部內生真菌,其中1株真菌(編號DJF-10)使種子萌發率達 (71.61±0.92)% 。張娜2獲取4株杜鵑蘭萌發菌,3株屬鬼傘屬、1株屬小鬼傘屬,在溫度為20或 25°C 的黑暗或弱光環境下,用含有共生萌發菌的OMA培養基接種,可使杜鵑蘭共生萌發率達最高水平。張玉[28]研究發現,杜鵑蘭共生萌發適宜培養基配方為OMA培養基 +10g/L 纖維素 +8g/L 瓊脂,適宜的培養條件為 pH6.0 、培養室溫度20% 和暗培養,并以此來構建杜鵑蘭種子共生萌發的適宜培養體系。
3.2.2非共生萌發。非共生萌發是指蘭花種子在人工培養基上無需真菌侵染就能萌發。因其能在短時間培育大量幼株,成為當下經濟高效的快速繁殖途徑[29]。值得注意的是,蘭花蒴果內胚的成熟程度與非共生萌發的萌發率緊密相關[30]。彭思靜[31]研究發現,杜鵑蘭種子授粉約 120d 采收最佳。用 2.5% 的NaCIO溶液處理 10min ,在MS培養基中萌發率可達 53.25% 。張娜[2]得出杜鵑蘭種子非共生萌發最適條件為:種子低溫儲藏3個月,培養基為 1/2ms+2g/LC CH+ 0.1mg/L6-BA+1.0mg/L NAA,萌發率達 71.11% 。
共生萌發與蘭科植物種子自然萌發相似。在種子萌發和種苗培育方面,相比非共生萌發,共生萌發優勢明顯:種子萌發率更高,種苗成活率顯著提升,植株生長速度更快,對環境變化抵御能力更強,還能提高部分蘭科藥用植物體內有效成分含量。張娜[22研究表明,杜鵑蘭共生萌發時間明顯短于非共生萌發。
3.3組織培養法組織培養基于細胞全能性,通過無性繁殖快速培育新植株。在植物組織培養中,建立無菌苗是關鍵環節。但實際操作時,該環節常面臨挑戰,外植體污染與褐化問題突出,嚴重妨礙無菌苗培育。蘭花無菌苗體系構建受外植體種類、消毒方式、消毒劑類型及培養基選擇等多種因素影響[8]
3.3.1外植體的種類。毛堂芬等[32]利用杜鵑蘭假鱗莖為外植體進行組織培養,新植株成活率超95%。Mukhopadhyay等[33]將杜鵑蘭的完整假鱗莖與芽離體培養發現,芽增殖分化較快,完整假鱗莖雖能發育成新植株,但新假鱗莖形成難度大。廖婷婷[34]研究表明,構建杜鵑蘭快速繁殖體系,外植體的挑選是關鍵環節。適合選用直徑 3~15mm 的組織芽塊,其中黃褐色與黃綠色的組織芽塊表現最佳,是構建快速繁殖體系的優質選擇。
3.3.2培養基。不同培養階段適宜培養基不同[35]吳彥秋等[36]研究發現,杜鵑蘭原球莖增殖的適宜培養條件為 1/2MS+1.0mg/L6-BA+1.0mg/LIBA+0.5g/L 活性炭,溫度 15°C ,光照強度 2000lx 。但原球莖極易褐化,制約其增殖速度。葉睿華[37]針對褐化問題深入研究發現,谷胱甘肽(GSH)是較為理想的抗褐化劑。綜合分析褐化率和增殖率等多項指標,得出在杜鵑蘭原球莖增殖過程中更為優化的培養條件為 1/2MS+ 蔗糖 30g/L+TDZ 2.0mg/L+NAA 0.2mg/L+GSH25mg/L ,接種后原球莖置于( 15±2 ) C 和3000lx 條件下培養,誘導率可達 79.37% 。劉思佳[3研究得出杜鵑蘭叢生芽誘導適宜條件為 1/4MS+2.0mg/LTDZ+ 0.1mg/LIAA+2000mg/L PVP,誘導率達 81. 16% 。王躍華等[39]研究表明,杜鵑蘭無根苗不定根誘導的適宜培養基為 1/2MS+0.3mg/LIBA+0.5g/L 活性炭;草炭泥:蛭石(1:3) 基質用于杜鵑蘭組培苗馴化,成活率最高達 95.50% :而規模化組培苗馴化,可采用價廉易得的草炭泥:鋸末(1:3) 作為馴化基質。
3.3.3種子萌發與組培。張明生等[40]選用帶有頂芽或不定芽的杜鵑蘭假鱗莖作為外植體材料,經培養基誘導與增殖培養,成功分離并鑒定出 Chromosporium sp.和Cylindrocarpon sp.2種內生真菌,它們可使外植體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優質幼苗。朱國勝[41針對杜鵑蘭及獨蒜蘭的共生真菌展開深入研究,提出“三個營養庫”假說,并構建適用于組培苗移栽的菌根真菌應用模型,為蘭科植物組培苗栽培提供重要參考。張明生等[42]以幼嫩健壯的杜鵑蘭假鱗莖為外植體,成功誘導出擬原球莖,并將其作為人工種子繁殖體;通過優化人工胚乳組分,人工種子萌發率與成苗率均表現出較高水平。王汪中等[43則以人工授粉獲取的杜鵑蘭種子為研究對象,得出適合杜鵑蘭種子萌發的培養基配方為 KC+0.5mg/LKT+ 1.3mg/LIBA+1.0% 蔗糖 +7.5% 土豆泥 +0.5% 活性炭,萌發率可達 32.87% 。田莉等[44研究表明,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杜鵑蘭種胚的發育具有顯著促進作用。當在培養基中添加萘乙酸(NAA)6-芐基腺嘌呤(6-BA),且 NAA:6-BA=1:1 時胚發育速度快, 40d 種子萌發率高達 88.11% 。
4杜鵑蘭的園林應用前景
4.1杜鵑蘭在園林景觀綠化中的作用
4.1.1觀賞價值。杜鵑蘭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在觀花、觀葉、觀莖、觀姿態等方面均有出色表現
觀花方面,杜鵑蘭的花朵獨具魅力。其花色為復色,外面呈紫褐色,內面綠色并綴有紫褐色斑點,唇瓣純凈結白,形成鮮明而迷人的色彩對比。花序常偏向一側,多下垂,不完全開放的姿態羞澀含蓄,并伴有清幽的香氣,令人陶醉。此外,杜鵑蘭擁有諸多變種,如貴州杜鵑蘭呈現紫紅色;麻栗坡杜鵑蘭花白色,帶肉紅或淡紫色暈,唇瓣有紫紅色斑點。這些豐富的花色變化為園林景觀增添了多樣的色彩和獨特的魅力。
觀葉方面,部分杜鵑蘭變種如斑葉杜鵑蘭,葉片布滿黃色斑點,成為觀賞的亮點之一。無葉杜鵑蘭則以其花葉不同時出現的特性引人注目,開花時無葉的形態別具一格。
觀莖方面,杜鵑蘭的莖通常從假鱗莖上部節上發出,其形態和紋理也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觀姿態方面,杜鵑蘭整體的生長姿態優雅,或直立或下垂,與周圍環境相互映襯,營造出自然而美妙的景觀效果。
綜上所述,杜鵑蘭以其美麗奇特的花、葉、莖和獨特的姿態,在園林景觀中具有極高的應用潛力,能夠極大地豐富植物種類和景觀色彩層次。這也是侯歡歡7將杜鵑蘭和貴州杜鵑蘭的觀賞等級定為第一級,視為開發優先等級的主要原因。
4.1.2保健作用。杜鵑蘭具有顯著的保健價值。作為藥用植物,其在生長過程中會逐步釋放出具有一定醫藥效用的化學物質[45],這些物質能夠為人體帶來多種保健益處,是自然療法中的寶貴資源。
在嗅覺感知方面,杜鵑蘭散發的芳香氣味,為人們帶來了別具一格的嗅覺體驗。這種香氣對人體的生理與心理干預多呈現積極效應。在健康景觀中,能發揮緩解壓力、增強精神活動能力等作用,進而使人達到身心舒暢的狀態。與此同時,其還具備降低空氣中有毒有害氣體濃度、減少灰塵、降低噪聲以及調節溫濕度等功能,有助于營造清新宜人的環境[46] O
在內療功效方面,杜鵑蘭的干燥假鱗莖可作藥用,其味甘、微辛,性涼,有小毒,歸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等顯著功效,在醫學上常用于治療癰腫療毒、瘰病痰核、淋巴結結核以及蛇蟲咬傷等病癥。
杜鵑蘭還展現出多功能的保健特性。它不僅在嗅覺感受方面表現卓越,觀賞其紫色的花色也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疼痛,對精神紊亂癥狀起到治療作用,并且對眼睛、耳朵以及神經系統均有安撫功效[47]
綜上所述,鑒于杜鵑蘭在保健方面的卓越表現,它在康復醫療花園以及養生景觀的構建中具有極高的適用性,能夠為人們的健康生活與舒適體驗提供有力支持。4.1.3科普教育作用。觀賞藥用植物有獨特教育價值,可增進公眾對健康與植物知識的了解。通過設置說明牌介紹其藥用功效,能使民眾領略我國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這種方式不僅實現了科普宣傳的目的,還將知識傳播與休閑娛樂有機融合,讓公眾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傳統中醫藥知識。
4.2 杜鵑蘭的園林應用形式
4.2.1盆栽。在當前的園林配置實踐中,蘭花最常見的應用形式便是盆栽花藝[48]。杜鵑蘭植株形態較為低矮,采用盆栽方式能夠全方位地展現其植株風貌。盆栽花藝小巧且便于移動。基于不同的造景構思與實際需求,可隨時對其位置進行靈活調整。這不僅能夠充分體現景觀的季相變化,還賦予了景觀更高的靈活性,使其在不同季節與場景下都能呈現出獨特魅力。
4.2.2與其他園林要素搭配。假山是中國山水園林的關鍵組成部分,與杜鵑蘭搭配組合后,能為假山景觀增添深邃幽遠的意境。這種組合極易引發游人對“空谷幽蘭”這一意象的聯想,既滿足人們對山景的向往,也使園林景色更顯自然風趣。
喬木在植物景觀中猶如龍骨,不僅容易成為視覺關注的焦點,還具備良好的蔭蔽功能,能夠為杜鵑蘭創造適宜的生長空間。且許多喬木與蘭花根菌之間存在共生關系[49]因此,城市園林景觀綠化時,需精心營造杜鵑蘭的生長環境。
杜鵑蘭擁有豐富多樣的花色與花形,這一特性使其能夠與其他品種的蘭花共同構建花境,以滿足多樣化的景觀設計需求,為園林景觀增添獨特魅力。
4.2.3蘭花專園。在景觀營造過程中,修建蘭科植物專類園是一種獨具特色的展覽形式。通過對各類觀賞蘭科植物進行精心組合與搭配,生動展現出該科植物特有的生態環境特點。游客在觀賞的同時也能通過科普標簽了解植株相關知識,寓教于樂。
4.2.4保健型園林藥用植物園。作為藥用觀賞植物,杜鵑蘭在園林景觀綠化中應用功能獨特,價值顯著。目前,部分園林景觀中設置了專門的藥用植物園,這類植物園不僅觀賞性頗為突出,也具備較高的科普價值。依據園林設計規范與要求,在打造園林景觀化的藥用植物園時,選擇杜鵑蘭作為植物配置選項具備較高可行性;采用大規模或成片栽植的方式,可實現更為理想的保健功效。
5展望
現階段,杜鵑蘭研究已取得一定進展。然而,相較于蝴蝶蘭、石斛蘭、兜蘭等全球聞名且已高度商品化的觀賞蘭花品種,杜鵑蘭的研究仍存在諸多有待完善之處。未來研究可聚焦于杜鵑蘭的花色、花形、花香及株型等關鍵性狀,深入開展分子育種與花期調控方面的研究。通過嚴謹的科學篩選,培育具有優良性狀的品種,并推動其商業化規模生產,以滿足市場需求。
當前,生物多樣性的銳減及環境的不斷惡化,導致流行疾病發生概率呈上升態勢,傳統中醫藥的重要性愈發凸顯[50]。藥用觀賞植物在園林景觀營造中的規模化應用已成為趨勢且前景廣闊。運用藥用觀賞植物打造園林景觀,是我國園林藝術與傳統中醫藥深度融合的成果。這一實踐成果不僅有望成為我國園林藝術獨具特色的重要標識,更將對世界園林園藝的發展進程產生積極有力的推動作用。同時,這也為藥用觀賞植物的生物多樣性研究、資源開發與保護及科普教育等領域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未來,通過持續探索,杜鵑蘭等藥用觀賞植物有望在園林與健康領域發揮更大價值,助力人類美好生活建設。
參考文獻
[1]朱根發,楊鳳璽,呂復兵,等.蘭花育種及產業化技術研究進展[J].廣東農業科學,2020,47(11):218-225.
[2]邵青.淺談蘭花的文化傳承[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4(9):83-88.
[3]金效華,向小果,陳彬.怒江河谷低海拔地區殘存原生植被中蘭科植物多樣性[J].生物多樣性,2011,19(1):120-123.
[4]王曉英,王長憲,華芳霞.春蘭的遺傳多樣性研究進展[J].山東林業科技,2013,43(3) :96-99.
[5]楊寧線,彭思靜,劉思佳,等.珍稀藥用植物杜鵑蘭種子萌發的研究進展[J].北方園藝,2021(3):144-148.
[6]陳心啟,吉占和,羅毅波.中國野生蘭科植物彩色圖鑒[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94.
[7]侯歡歡.貴州北盤江流域觀賞蘭科植物及其環境適應特征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21:35,50-52.
[8]周銀,徐嘉敏,肖政,等.蘭花繁殖和育種研究進展[J].北方園藝,2013(13) :204-207.
[9]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18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165-166.
[10]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杜鵑蘭屬CremastraliPlant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DB/OL].[2023-06-28].https://www.iplant.cn/info/Cremastra.
[11]韋紅邊,呂享,高曉峰,等.蘭科藥用植物杜鵑蘭的研究進展[J].貴州農業科學,2017,45(7):88-92.
[12]朱根發,徐曄春,尹正保.國蘭與文化[J].中國花卉園藝,2020(13):18-21.
[13]陳和明,呂復兵,李佐,等.蝴蝶蘭屬間雜交育種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22,27(9):125-135.
[14]錦文.魅力洋蘭石斛蘭屬[J].園林,2006,23(5):41.
[15]張佳瑞,房林,曾晶,等.兜蘭屬植物種類及地理分布[J].熱帶作物學報,2024,45(8):1572-1584.
[16]張雪.卡特蘭屬及其雜交屬植物周年開花的栽培管理及盆花商業前景分析[J].北方園藝,2011(21):78-80.
[17]韓一航.扇形文心蘭(Erycinapusilla)離體快繁體系的建立[D].廣州:華南農業大學,2017:1.
[18]鄧杰玲,黃昌艷,崔學強,等.5種萬代蘭引種適應性研究[J].中國熱帶農業,2018(4):42-44.
[19]劉武,章玉平.蘭花繁殖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11):127-129.
[20] 呂享.杜鵑蘭假鱗莖串“分枝\"發育機制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18;34,50-51.
[21]田海露.杜鵑蘭授粉方法和胚胎學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19:38.
[22]張娜.杜鵑蘭種子共生與非共生萌發研究[D].漢中:陜西理工大學,2022:5,32,49-50.
[23] YAGAME T,FUNABIKI E,NAGASAWA E,et al.Identification and sym-biotic ability of Psathyrellaceae fungi isolated from a photosynthetic or-chid ,Cremastra appendiculata(Orchidaceae)[J].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2013,100(9) :1823-1830.
[24] GAO Y Y,JI J,ZHANG Y J,et al.Biochemical and transcriptomic analy-ses of the symbiotic interaction between Cremastra appendiculata and themycorrhizal fungus Coprinellus disseminatus[J].BMC plant biology,2022,22(1) :1-13.
[25]吉軍.白假鬼傘降解杜鵑蘭種皮木質纖維素的作用機理[D].貴陽:貴州大學,2023.
[26]王靜,潘長能,王淙薇,等.輻毛小鬼傘對杜鵑蘭種子萌發的促進作用[J].中藥材,2023,46(11) :2658-2662.
[27]高燕燕.杜鵑蘭種子及其促萌發真菌互作機制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22:44.
[28]張玉.杜鵑蘭種子共生萌發影響因子與試管苗馴化條件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23:54.
[29]朱泉,田甜,楊澍,等.蘭科植物種子的非共生萌發研究進展[J].江蘇農業科學,2009,37(4):205-208.
[30]張建霞,付志惠,李洪林,等.白芨胚發育與種子萌發的關系[J].亞熱帶植物科學,2005,34(4):32-35.
[31]彭思靜.杜鵑蘭種子萌發中細胞及其物質變化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21:22-23,53.
[32]毛堂芬,丁映.杜鵑蘭的組織培養與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學通訊,2004,40(6) :716.
[33]MUKHOPADHYAY M J,MUKHOPADHYAY S,SEN S.In vitro propaga-tionof Iphigenia indica,an alternative sourceof colchicine[J].Plantcell,tissue and organ culture,2002,69(1) :101-104.
[34]廖婷婷.山慈菇(杜鵑蘭)快速繁殖技術體系的建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2:15-17.
[35]彭斯文,朱校奇,黃艷寧,等.杜鵑蘭組培快繁基本條件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6,35(6):21-23,26.
[36]吳彥秋,呂享,李小蘭,等.杜鵑蘭原球莖增殖培養條件[J].北方園藝,2016(19) :124-128.
[37]葉睿華.杜鵑蘭組織培養中褐變成分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18:62.
[38]劉思佳.杜鵑蘭叢生芽的誘導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20:39.
[39]王躍華,陳芳,陳燕,等.杜鵑蘭無根苗生根與組培苗移栽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22):172-173,184.
[40]張明生,戚金亮,劉志,等.藥用蘭科植物杜鵑蘭的組織培養與快速繁殖[J].種子,2005,24(8):82.
[41]朱國勝.貴州特色藥用蘭科植物杜鵑蘭和獨蒜蘭共生真菌研究與應用[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9:139-141.
[42]張明生,彭斯文,楊小蕊,等.杜鵑蘭人工種子技術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9,34(15) :1894-1897.
[43]王汪中,張明生,呂享,等.杜鵑蘭種子萌發適宜培養基的篩選[J].北方園藝,2017(11):157-161.
[44]田莉,高燕燕,楊寧線,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杜鵑蘭種胚發育的影響[J].分子植物育種,2021,19(9):3090-3095.
[45]范繁榮,王邦富,李永武,等.藥用植物在園林景觀綠化中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3(9):211-212.
[46]馬婧,趙世霞.我國芳香植物種質資源及其應用研究進展[J].寒旱農業科學,2024,3(1) :16-21.
[47]袁麗麗,李楓.園藝療法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上海護理,2024,24(7):10-14.
[48]黃佩璐.六個建蘭品種的葉綠素熒光特性與園林應用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6:37.
[49]毛盾.中國蘭花庭院設計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3:20.
[50]任金旺,陳茂玉.植物在防治環境污染中的作用及主要抗污染植物[J].太原科技,2005(4):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