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都江堰茶;全產業鏈;茶旅融合;新質生產;中圖分類號S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16-0257-04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16.054
AbstractToexploretheigqualitydevelopentpathoftheteadustryinDujangyanasstematcanalysisasconducedotuent statusandfuturetredsoftegqualtdevelopmentofthentieeaidustryhainiDujangan.Itwasfoundtatheteaprouctione gioninDujiagyanboastssupeioaturalnviroent,abundantteageplasmsoucs,aighintegationoftpriarycodary, andtertiaryidusdtesdestoftdsliItlscspaciallgsdid ketcompetitohsicethoicalioatioabilit,qettfoerandg,ddo improveecoordinatioofteidustrialchnBasedonis,igqualitydevelopentdirectionforthetieteaindustryinujanan wasproposed:expandingtheconsumerbasethroughenhancedbrandbuildingandmarketexpansion,depeningtheintegrationof teand tourismtocreateevelontodeliinegidustrllasaenddigoloicalioatiodid ding to expedite the emergenc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the tea industry.
Key wordsDujiangyan tea; Whole industry chain;Integration of tea and tourism;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北部,以其獨特的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地一—青城山·都江堰而聞名,是茶葉種植生產的最適宜區域之一[1-2]。都江堰市擁有悠久的植茶、產茶歷史[3],如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中記述:“蜀州青城縣生丈人山,青城縣有散茶、末茶”[4];五代時毛文錫《茶譜》記載:“青城,其橫源、雀舌、鳥嘴、麥顆,蓋取其嫩芽所造”[5];北宋范鎮著《東齋記事》將蜀州味江茶與雅州蒙頂茶并列[6,這些都為都江堰茶產業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近年來,都江堰市大力發展茶產業,依托其得天獨厚的優質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7],已逐步形成集茶樹種植、茶葉加工、銷售、研發、茶文化及茶旅游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8]。該研究在全面分析都江堰茶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現狀、優勢及面臨挑戰的基礎上,明確了未來都江堰茶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方向:加強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以進一步擴大消費群體,深化茶旅融合發展以形成新業態下的新發展模式,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以加速形成茶業新質生產力[9]
1都江堰茶全產業鏈發展現狀
1.1茶樹種植規模與基地建設 都江堰市植茶、產茶歷史悠久,現有茶園約 1 333.3hm2 ,為四川省12個邊茶基地縣之_[10]。依托青城山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都江堰市建立了“萬畝\"青城道茶生態有機茶園等標準化茶樹種植基地。采用綠色、有機的高標準茶園種植方式,確保了都江堰茶葉香高、味鮮的品質特征。都江堰市還運用4 1+5′ 即企業 .+ (園區 + 科研院所 + 合作社 + 家庭農場 + 農戶)的發展模式,成功打造了集種植采摘、營銷創新、青少年社會實踐、科普教育、農旅融合、鄉村振興和文旅產業發展于一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青城道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近年來,都江堰市還通過引進川沐217、青城白毫(131)、崇枇71等優良品種,引進茶園更新改造與提質增效、茶園精準施肥等關鍵技術,不斷提升都江堰茶葉的產量和品質。
1.2科技支撐與技術創新都江堰市高度重視科技支撐與技術創新,與、四川農業大學等多家科研院所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協同開展茶樹新品種選育、青城道茶加工工藝優化、都江堰茶葉系列新產品研發等方面的研究。在標準化茶園建設、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茶園精準施肥、都江堰茶提質增效等多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這些關鍵技術和核心科研成果的示范應用不僅提高了都江堰茶葉的產量和品質,還實現了都江堰茶葉生產的標準化、綠色化和生態化,為都江堰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與技術保障。
1.3加工與銷售體系都江堰市現已建成3個年生產能力500t 的自動化清潔化茶葉加工廠,實現了從鮮葉采摘到成品茶落地的全程自動化和清潔化。加工過程嚴格遵循國家相關標準和規范,確保了茶葉的安全衛生和品質穩定。同時,積極拓展銷售渠道,通過實體門店、終端商超、農貿市場等線下市場,淘寶、天貓、抖音、微商等線上平臺,多渠道結合實現了產品的全年上市銷售[11]?!岸冀卟枞~”系列產品已進入紅旗連鎖3000余家門店、德惠超市20余家門店,以及大潤發、家樂福、王府井等知名實體銷售平臺,并建立了青城茶葉等旗艦電商平臺。
1.4品牌建設與市場拓展通過“都江堰茶葉\"團體標準和“青城道茶”精制川茶品牌的打造,都江堰茶葉的品牌價值得到提升。通過組織參加國內外茶博會等系列茶事活動,加強都江堰茶的品牌宣傳和推廣力度,提高了都江堰茶葉系列產品的知名度[12]。目前,都江堰茶葉系列產品已獲得四川省級以上金獎、銀獎等各類榮譽獎項120多項。企業采用“農商互聯、農超對接”等模式,實現了都江堰茶葉系列產品的全年上市銷售。茶葉經銷商始終秉承“山養人、道養心、茶養生”的理念,深挖青城山道文化、茶文化底蘊和“青城道茶”品牌價值,“都江堰茶葉”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得到質的飛躍。
1.5茶旅融合發展充分利用都江堰茶葉香高、味鮮的獨特品質和青城山·都江堰豐富優質的旅游資源優勢[13],大力推動茶行業和旅游業深度融合發展[14]。依托青城山“山顯水藏、茶茂景孤、文涵神隱”的自然風光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家思想底蘊,結合青城道茶“芽莖相連、青秀如劍、根根挺拔”的特色優勢,精心打造了一系列茶文化旅游線路[15],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欣賞青城山、都江堰自然風光,體驗融“山、水、道、茶\"于一體的青城茶文化[16],讓游客在親身體驗中感受青城茶文化的魅力。四川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園區[7]、青城道茶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消費新場景、青城道茶觀光園等項目的落成,也為游客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旅游體驗。
2都江堰茶葉全產業鏈發展優勢
2.1自然環境優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盆地邊緣,山清水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18],是茶葉種植、生長的理想地。境內地勢從高山、中山到低山再到平原逐級降低,轄區土壤主要為冷黃沙泥,土層較厚[19], pH4.4~6.5 ,符合茶樹喜陰好濕的微酸性土壤環境[20],且礦物質豐富。都江堰市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具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溫和氣候[21],素有“青風、雅雨、灌不晴”之說[22]。境內云霧多,茶葉長期享受漫射光的照射,溫差大,晝暖夜涼[21],這些優渥的自然條件為“都江堰茶”產品品質提高創造了有利條件。
2.2茶樹種質資源豐富都江堰市植茶歷史悠久[23],根據項目組前期摸底調查結果,境內100年以上古樹茶群落分布面積 350.1hm2 ,另零星散落灌木型茶樹3000樅以上,小喬木型古茶樹 214株,可開發或恢復的野放茶面積 603.9hm2 。人工種植茶園面積約 1 333.3hm2 ,且品種繁多,包括青城雪芽、青城道茶、中茶108號、川茶9號、川本217等。豐富的茶樹種質資源為茶葉創業者提供了廣闊的創業空間,也為茶葉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2.3產業融合度高都江堰市將茶產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出了一個集茶葉種植、加工、多渠道銷售、科技研發、茶研學、茶文化以及茶旅游體驗于一體24的全方位、多層次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不僅能提高都江堰茶葉產業的綜合競爭力,也為都江堰市的經濟發展注人了新的活力,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的局面。
2.4市場需求持續增長隨著茶文化的普及和人們對健康飲茶的重視以及高端茶葉市場需求的持續增長[25]。都江堰茶葉通過多年的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已形成了較高的品牌知名度[26]。都江堰茶葉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深受消費者喜愛,具有很高的市場競爭力[27]。此外,國內外消費者對高品質茶葉的需求不斷增加,為都江堰茶葉的出口貿易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28]
2.5產業鏈延伸與多元化發展都江堰茶產業已構建了一條含茶樹育種、栽培、茶葉加工、銷售、茶研學與茶旅融合等各環節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29],每個環節均配備了較為成熟的技術體系和標準化流程。這一產業鏈結構在降低了創業風險的同時,也為茶產業的穩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保持茶產業傳統優勢的同時,都江堰茶產業還通過拓展國際市場、合理利用電商平臺、開發健康養生系列茶產品等方式積極探索產業鏈的深度,拓展茶產業多元化發展路徑[30]這些新興發展路徑不僅顯著提升了茶產業的附加值和競爭力,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的選擇,同時也促進了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產業鏈的深度拓展與多元化發展,都江堰茶產業正逐步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31]
2.6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通過持續塑造品牌知名度和夯實產品內核,青城道茶以其“芽莖相連、青秀如劍、根根挺拔”的外形,“清香高長”的香氣和“鮮爽清甜含香”的滋味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悉,已成為川茶知名高端品牌之一[4],具備較高的市場認可度和社會美譽度。除青城道茶外,青城雪芽、李冰綠茶、青城飄雪等一眾品牌也在青城道茶的引領下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品牌影響力和社會認可度均得到顯著提升[32]。隨著川茶種植技術、加工工藝及品牌建設的不斷發展,新質生產力如智能化管理、生態種植技術及高效物流體系等的引入,都江堰茶葉在國內外茶葉市場中將占據更加有利的地位[33],從而進一步拓展都江堰茶葉乃至川茶在國際茶葉市場的份額。
2.7政策支持與統籌規劃茶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其健康、有序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統籌規劃和協調推動[34]。都江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的發展與創新,出臺了諸多政策,從全方位、多角度支持都江堰茶產業發展。通過一系列資金補貼、稅收優惠等激勵措施,鼓勵發展茶產業。此外,都江堰市委市政府還高度重視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制定科學的產業規劃、加強市場監管等措施,保障了茶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這些政策的實施,不僅為茶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持續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還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優質、安全的茶葉產品,提升了茶產業的整體競爭力,推動了茶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3都江堰茶葉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
3.1市場競爭加劇隨著茶葉市場的快速發展,福建、云南等國內主要茶區憑借其豐富的茶葉資源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蘊,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優勢[35]。這些茶區不僅擁有優質的茶樹品種、獨特的茶葉品質,還具備完善的產業鏈、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相對固定的消費群體[36],這些優勢對都江堰茶產業發展構成了嚴峻的挑戰。同時,國際茶葉市場和其他同類型飲品市場的競爭也日益激烈[37],特別是印度、肯尼亞等國的優質茶葉產品[38],以及巴西、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優質咖啡等產品,在全球范圍內享有較高的知名度[39],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競爭。都江堰茶產業發展面臨著來自國內外茶葉市場和同類型飲料市場的雙重競爭壓力,急需在產品品質、品牌影響力及市場競爭力等多個維度上實現創新與提升。
3.2技術創新能力有待提升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是助力都江堰茶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盡管近年來相關部門和茶企加大了對科技研發與創新方面的投入,但在茶樹新品種選育、茶葉種植、新產品研發等方面,科技創新水平仍有待提升。例如,由于缺乏先進的種植技術和栽培、采摘等機械設備,都江堰茶葉優質高產難以實現較大的跨越;由于智能化、自動化加工設備的缺乏,都江堰茶葉產品品質穩定性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強政產學研用協作。
3.3茶旅融合發展仍需深化都江堰市茶旅融合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完善發展模式。一方面,都江堰擁有豐富的茶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40],但茶旅融合的產品和服務仍略顯單一,缺乏高吸引力的茶旅融合創新性項目;另一方面,相較于福建武夷山、云南普洱村等已在茶旅融合方面展現出顯著優勢的地區[41],都江堰市在茶旅融合領域的社會化推廣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未來仍需要在基礎設施建設、茶旅融合品牌建設和產品打造等方面花費更大力氣,從而提升都江堰市茶旅融合的綜合效益。
3.4品牌建設仍需加強品牌建設是推動都江堰茶葉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然而,當前都江堰茶葉品牌建設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缺乏具有高知名度和強影響力的頭部品牌如竹葉青、八馬等[42-43],導致消費者難以形成品牌忠誠度;另一方面,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力度不足,難以吸引更多消費者和擴大市場份額。因此,如何加強品牌建設,提升品牌知名度,是推動都江堰茶葉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又一挑戰。
3.5產業鏈協同性仍需提升產業鏈協同性是推動都江堰茶葉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當前,都江堰茶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缺乏緊密的協同和合作,導致資源浪費、發展效率低下。例如,茶葉種植戶和加工企業間缺乏直接有效的交流合作,茶企加工用鮮葉除企業自有茶園供應外,大部分通過“鮮葉販子”收購,不僅增加了鮮葉流通時間,造成鮮葉損耗,影響茶葉品質,還直接增加了茶鮮葉的收購成本,進而影響了茶葉產品供給的穩定性和可追溯性。因此,提升產業鏈協同性,加強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協同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是推動都江堰茶葉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4都江堰茶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建議
4.1加強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以進一步擴大消費群體持續加強“青城道茶”品牌建設、宣傳和市場推廣工作。通過建立茶葉博物館、茶文化主題公園、舉辦各類茶事活動、參加國內外展會等方式,向游客展示并介紹都江堰茶文化的悠久歷史和深厚底蘊,提升“青城道茶”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以“青城道茶”為媒,帶動更多都江堰茶葉品牌的發展。通過挖掘和傳播都江堰水文化、都江堰茶文化、青城山道教文化等賦予都江堰茶更大的品牌價值,提升品牌的文化內涵和產品附加值。同時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特別是高端市場、新茶飲市場等,以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
4.2深化茶旅融合發展以形成新業態下的新發展模式以都江堰水文化、青城山道文化和四川茶文化為核心,推動都江堰茶旅融合發展[44],探索“茶 + 旅游 + 文化 + 其他”的綜合發展模式,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強茶園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積極推行綠色種植和清潔化生產模式,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維護茶園生態平衡,打造綠色旅游目的地[45];打造特色茶旅小鎮,將茶文化、旅游、休閑、度假、研學等元素融為一體,提供多元化的旅游體驗[46];舉辦茶文化節、茶文化博覽會、茶藝表演、采茶制茶體驗等活動[47],吸引游客積極參與,提升茶旅融合的互動性和體驗性[48]。加強茶產業鏈各環節間的協同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以形成新業態下的新發展模式。
4.3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以加速形成茶業新質生產力
聚焦種業創新、機械化、標準化、智能化生產和加工技術的革新,通過茶樹育種技術的創新,突破分子育種技術瓶頸,提升育種效率[49];同時,積極推動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等前沿技術[50在茶樹育種中的深度應用;引進和推廣先進的茶園栽培管理機械及茶葉采摘設備,提升茶園作業效率[51];研發推廣智能茶園監測系統、智能采茶機等設備與系統,提升茶園智能化管理效能;在加工技術層面,引進和研發先進的茶葉加工設備與技術,提高茶葉加工效率與產品品質,通過推廣茶葉精深加工技術,研發具有高附加值的茶周邊產品[52]。
產學研用合作機制的完善是加速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關鍵[53]。應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企業深化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的合作交流,共同開展茶樹新品種選育、新工藝創制、新產品研發等,形成“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政策扶持體系構建同樣至關重要。政府應出臺系列扶持政策,為茶業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提供堅實的政策保障與資金支持,引導社會資本向茶業科技創新領域傾斜[54],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
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是提升茶業競爭力的核心。應引入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管理模式,推動茶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培育和發展茶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如茶旅融合、茶文化體驗、茶研學等,以提升茶葉產品附加值及市場競爭力。
市場需求始終是引導茶業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向。應通過系統的市場調研與數據分析,深入了解國內外茶葉市場需求與消費者偏好,為茶業科技創新提供精準的方向,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的有效轉化與應用。
參考文獻
[1]俞兆倫,何英,焦世林.論都江堰水利工程對當今修建水利工程的啟示[J].中國水運,2024,24(22):82-84.
[2]豐自金.都江堰民俗體育與旅游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4.
[3]沈童菲.四川省茶葉生產布局變遷及影響因素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21.
[4]覃欣然.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青城山文創產品開發設計及推廣[D].蕪湖:安徽工程大學,2023.
[5]王超.宋代茶葉產區、產量及品名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20.
[6]王克明.茶文化發祥地——都江堰市[J].地方文化研究輯刊,2017(1):87-90.
[7]羅雯.都江堰市政府推動灌縣古城文旅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D].成都:四川大學,2023.
[8]譚秋.鄉村振興戰略下恩施州茶產業融合發展研究[D].恩施:湖北民族大學,2023.
[9]姜仁華,陳富橋,潘昌健,等.關于發展茶業新質生產力的思考[J].中國茶葉,2024,46(11) :1-6.
[10]張鵬程.消費語境下茶馬古道(雅安段)沿線聚落的文化景觀生產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23.
[11]陳秋心.茶葉經營主體電子商務采納行為及其收人效應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24.
[12]張利萍,肖羅丹,李順宇,等.宜賓市茶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茶葉,2024,50(2) :120-123.
[13]汪梅.四川省竹葉青茶產業發展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21.
[14]張碩.農文旅產業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研究[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37(4) :70-74.
[15]鄒正.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巴蜀茶文化旅游發展路徑研究[J].旅游縱覽,2024(18) :82-84.
[16]唐少俐.道教文化在茶道中的隱性呈現與交融[J].福建茶葉,2024,46(11) :178-180.
[17]樊杰,銀翠琴.創新生態文明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四川天府新區華陽實驗小學生態文明教育紀實[J].環境教育,2022(8):96.
[18]譚青青.文化地理學視域下的湖北非遺傳承研究[D].武漢:湖北大學,2022.
[19]烏英嘎,蒲萬平,董霽紅.成都平原土地利用重心變化與碳核算情景模擬[J].水土保持通報,2024,44(5):392-408.
[20]幾種經濟植物適宜的土壤條件[J].農業科技通訊,1993(2):29.
[21]李夢瑩.組態視角下中醫藥康養旅游地發展路徑與對策研究:以四川省為例[D].南寧:廣西大學,2024.
[22]李建中.了解四川,知各地風土民情:四川風土諺語研究[J].文史雜志,2023(6) :17-21.
[23]梁瀚文.四川省荼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學,2023.
[24]羅紅.游客研學旅行體驗對其親環境行為的影響研究:以都江堰茶溪谷為例[D].都江堰:四川農業大學,2023.
[25]羅闖.中國茶文化跨地域傳播的探索[J].福建茶葉,2024,46(4):7-9.
[26]孫楚喬.成都市茶館區域分布及影響經營因素的研究[D].成都:四川農業大學,2023.
[27]周軒陽.數字賦能鄉村旅游經營者管理效果的評價研究:以四川大邑、興文縣為例[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4.
[28]曾建明,馬立鋒,邊磊,等.優質高效出口茶基地建設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應用[J].中國茶葉,2024,46(12):1-6.
[29]唐麗艷.茶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研究:基于云貴川三省的實證[D].昆明:云南大學,2022.
[30]許佳彬,李翠霞.以特色康養文旅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邏輯建構、機遇挑戰與路徑探索[J].世界農業,2024(12):51-62.
[31]何雄浪.鄉村振興背景下四川鄉村休閑農業發展思考[J].四川省情,2020(6) :59-60.
[32]都江堰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四川都江堰:文旅消費新意多、人氣旺、活力足[N].中國旅游報,2024-10-21(004).
[33]牛阿芳.中國茶葉出口歐盟潛力和提升策略[D].貴陽:貴州財經大學,2023.
[34]黃娟.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考[J].企業經濟,2024,43(12) :5-13.
[35]劉豐穎安化黑茶地理標志品牌競爭力提升策略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24.
[36]池云鳳.關于梧州六堡茶品牌的市場調查與策略分析[J].中國茶葉,2025,47(1) :43-49.
[37]宋子藝.儀式觀視角下國內新式茶飲品牌傳播研究:以“蜜雪冰城”為例[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4.
[38]劉馨蔚.“中國茶\"登\"世界舞臺\"\"代表作\"廣受歡迎[J].中國對外貿易,2024(6) :80-81.
[39]張慧堅,胡盛紅,黃海文,等.基于全球價值鏈的海南咖啡產業價值鏈賦能增值路徑[J].中國熱帶農業,2024(4):5-14.
[40]張桃.非遺文化在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中的運用:以都江堰非遺文化為例[J].文教資料,2022(23):101-105.
[41]彭偉偉,饒雪玲,鄭妙好,等.海南茶旅融合發展的動因及路徑研究[J].中國茶葉,2024,46(10):16-24.
[42]林偉平.茶葉品牌戰略研究:以寧海望海榮品牌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0.
[43]謝向英.茶業品牌經營問題及對策研究[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3(1):48-52.
[44]邵宏熙.國際中文教育川茶文化教材開發研究[D].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23.
[45]江游倉,應佳淇,安會敏,等.物聯網在茶葉種植與加工中的應用進展[J].食品科學,2025,46(9):401-410.
[46]胡凱敏,斯震.茶旅融合背景下非遺茶村活態保護:以麗水市松陽縣下街村“兩個半菜園茶”為例[J].福建茶葉,2024,46(12):193-196.
[47]李金.茶藝表演在茶文化旅游景區中的應用[J].福建茶葉,2024,46(12) :181-184.
[48]齊飛,徐金海.推進我國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4(10):168-173,227.
[49]李志威,王建,廖遠東,等.新質生產力賦能梅州茶產業高質量發展[J].廣東茶業,2024(6):38-41.
[50]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CAAS.農業大數據研究進展(2024)[J].農業大數據學報,2024,6(4):433-471.
[51]蔣清海,李向前,周冉,等.優質高效出口茶基地全程機械化生產管理技術[J].中國茶葉,2024,46(12):23-28.
[52]劉俊.浮梁縣鄉村旅游與茶產業融合發展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24.
[53]張澤兵.以新質生產力為支撐的農村食品產業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研究[J].食品界,2024(12):77-79.
[54]陳曉宇,王正位,陳娟.制造業轉型升級與新質生產力發展:來自企業“管理層分析與討論\"文本的證據[J].產業經濟評論,2025(1):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