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美國白蛾;發生規律;防治技術中圖分類號S763.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16-0137-04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16.031
AbstractAccording tothemonitoringfrom2O19to2O24,HyphantriacuneahastreegeneratonsayarinShanghai.Thepeakpriodofo verwinteringadultsisfromlateApriltoarlyMay,epeakperiodoftheirstgenrationisfrolateJnetoarlyJulyndtepakprid of tesecndgeneratioisfoarlyugustolateugustAcoingtoenceegularityoftpest,tecotroltrateof“fist generationofhavprevetiocondgeneatiofsupemtaryprevetioandidgnerationofivestigationdprevetio”sadopt ed,and the control was carried out in the early stage of larval development and before the 3rd instar net breaking.
Keywords Hyphantria cunea;Occurrence regularity;Control technique
美國白蛾(Hyphantriacunea)屬鱗翅目(Lepidoptera)燈蛾科(Arctidae)[1],自1979年傳入我國遼寧丹東地區后,地理分布不斷擴大,沿黃河、淮河及長江流域呈現由北向南不斷擴散的趨勢,截至2024年,美國白蛾已經分布于全國13個省607個縣區[2]。隨著疫情入侵新發生地區,寄主植物范圍及適生環境也在不斷變化,2016年美國白蛾傳入上海后,林地內以喜食落羽杉、池杉、水杉等杉科植物為主,短短3年時間經歷了傳人、定殖、潛伏和擴散后暴發4個階段,尤其是2019年在上海市呈現暴發態勢,對城市森林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影響。
為此,2019—2024年,筆者在上海地區對美國白蛾進行了定點監測,基本摸清了該蟲在上海地區的生物學特性。2023年針對上海地區美國白蛾防治中的難點,開展了打孔注藥防治試驗,旨在為上海地區美國白蛾監測、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生物學特性觀察
1.1.1調查區域。調查范圍:新造林地、新建(改造)道路、景觀、小區綠化、農田林網、主要交通干道、河道、美麗鄉村建設的村級道路、村級綠化等;2016年以來監測到美國白蛾成蟲、幼蟲的區域。
調查寄主:水杉、落羽杉、池杉、懸鈴木、楊樹、泡桐、櫻花、紅葉李、桑、榆、楓楊、白蠟、紫荊、臭椿等美國白蛾喜食植物。普查其他喜食樹種。
1.1.2成蟲監測。每年3月下旬至10月下旬,以林地小班為監測樣地,監測誘捕器懸掛于林間空氣較為流通處,相鄰2個誘捕器相距 100~150m ;越冬代成蟲誘捕器掛設高度以樹冠離地 2.0~2.5m 為宜;第1、2代成蟲,以樹冠離地 5~6m 處為宜。
1.1.3人工調查。調查美國白蛾的卵、幼蟲及越冬蛹。卵調查時間為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幼蟲調查時間為每年5月上旬至6月下旬、7月上旬至8月下旬、8月上旬至9月下旬,即每代監測發現美國白蛾后15d左右開始;越冬蛹調查時間為每年11月至翌年3月。
1.2 防治試驗
1.2.1 供試藥劑。 5% 阿維菌素微乳劑(山東東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2阿維菌素對美國白蛾3齡幼蟲的毒力測定。采取飼料混毒法確定 5% 阿維菌素微乳劑的致死中濃度。使用去離子水將 5% 阿維菌素微乳劑稀釋成 5.000 0.2.500 0.1.250 0. 0.6250 和 0.3125mg/L 。每個濃度為1個處理,稀釋好的藥劑滴加至人工飼料中,每處理組15頭3齡幼蟲,重復3組,以滴加去離子水處理為對照。在飼喂前和飼喂 72h 后統計飼料重,計算取食量。統計 72h 后各個處理組3幼蟲的死亡數量,確定致死中濃度。根據毒力回歸分析方法計算 5% 阿維菌素對美國白蛾3齡幼蟲 72h 的毒力回歸方程、相關系數(r) 致死中濃度( LC50 )及 95% 置信區間。
校正死亡率 σ=σ (處理死亡率-對照死亡率)/(1-對照組死亡率) ×100%
1.2.3阿維菌素對美國白蛾的林間防治效果。選取生長狀況、立地條件相似的落羽杉林,在樹干基部距離地面 50cm 處斜向下 45° 角錯位打孔,采用吊袋輸液的方式將稀釋20、40、80、160、320倍 5% 阿維菌素微乳劑分別注入樹體,用清水作對照;每一濃度5組重復。注干 30d 后采集林冠下層葉片帶回室內,將重復組葉片均勻混合,單頭飼喂美國白蛾3齡、4齡和5齡幼蟲,以未注干的葉片為對照。統計 72h 后各個處理組的死亡數量。
1.2.4樹體內阿維菌素含量測定。樹干注藥30、40、50和65d后分別摘取落羽杉下層樹冠和中層樹冠葉片,以未注藥落羽杉葉片為對照。將葉片液氮研磨后準確稱取 10.0g 放入離心管中,加入 20mL 四氫呋喃/石油醚混合液( V:V=2 :3)浸提,再用HPLC檢測落羽杉葉片中的農藥含量,在以甲醇:乙腈:水(含 0.1% 三乙胺) :=50:40:10 為流動相的條件下,阿維菌素的出峰時間為 6.2min 左右,然后分別以1、5、15、25、50和 100mg/L 通入液相色譜并繪制標準曲線,
1.3數據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20.O 和MicrosoftExcel軟件對所獲得的數據進行處理。以阿維菌素的質量濃度為橫坐標,高效液相色譜測定響應峰面積為縱坐標建立阿維菌素標準曲線,計算線性決定系數 (R2) 。利用GraphPadPrism9.0 繪制圖表。計算公式:
阿維菌素殘留量(
(樣品測定峰面積 × 標準液濃度測定值 × 定容體積)/(標樣測定峰面積 .× 阿維菌素的質量)
2 結果與分析
2.1越冬蛹調查結果2019—2024年,對美國白蛾發生區域開展越冬蛹調查,結果顯示,美國白蛾老熟幼蟲化蛹率為93.93% ,自然寄生率為 6.07% ,蛹的羽化率為 92.5% ;雌蛹的體長和體寬都略高于雄蟲。雌蛹體長在 10.5~15.25mm ,雄蛹體長在 10.0~13.0mm 。
在開展美國白蛾越冬蛹調查時發現,美國白蛾越冬蛹多選擇較為干燥的場所化蛹,如杉木支撐樁(竹制)孔隙、秸稈、枯死樹樹皮裂縫、樹洞、屋檐縫隙中、樹冠下的石頭、瓦塊下、地表枯枝落葉或林地周邊菜地秸稈內等,2020年在閔行馬橋發現有少數老熟幼蟲在杉樹的網幕內化蛹(圖1)。

2.2越冬代成蟲監測結果全市美國白蛾誘捕器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4月15日,在松江區泖港鎮胡光村監測到越冬代成蟲,比上海地區歷年的最早監測到成蟲的時間(2018年4月20日)提早了5d,共計監測到越冬代成蟲4870頭。2021年4月7日、8日,在松江區新浜鎮、閔行區馬橋鎮分別監測到越冬代雄成蟲,較歷年提早13d,共計監測到越冬代成蟲10801頭。2022年4月15日,在松江區泖港鎮胡光村監測到越冬代成蟲,比歷年提早了5d,共計監測到越冬代成蟲4870頭。2023年4月6日,在嘉定區華亭鎮監測到越冬代成蟲,比歷年提早了4d,共計監測到越冬代成蟲148頭,越冬代成蟲高峰期為5月7日,羽化期歷時 72dc 2024年4月25日,在浦東新區康橋鎮監測到越冬代成蟲,較歷年推遲了5d,共計監測到越冬代成蟲83頭。由圖2可知,上海地區越冬代成蟲發生期為4月中旬至5月中旬,為害盛期為4月下旬至5月中旬;第1代成蟲期6月下旬至8月上旬,為害盛期7月上旬至7月中旬;第2代成蟲期7月下旬至9月上旬,為害盛期8月中旬至8月下旬。

調查還發現,3月總降雨量與大于 12°C 的溫度,綜合影響美國白蛾越冬代始見期,可能與美國白蛾生長發育所需的有效積溫有關,越冬期大于 12°C 的溫度總和減少,可能導致蛹期增長,羽化始見期推遲;上海地區美國白蛾越冬代羽化始見期為4月中上旬,若當年3月總降雨量增多,可能導致化蛹場所水分含量過多,影響美國白蛾成蟲羽化,從而導致始見期延后。極端且持續的高溫導致第2代及第3代美國白蛾有滯育及死亡的可能,2022年6—10月上海市平均氣溫26.0°C ,且7月平均氣溫 30.8qC,8 月全市平均氣溫 30.84C ,全年極端最高氣溫為 40.94C ,日最高氣溫
的高溫天數達 50d ,日最高氣溫 ?40C 的極端酷熱天數共7d,當年第2代美國白蛾發生面積大幅度下降,僅誘捕到少量第2代成蟲,僅在個別林地監測到第3代死亡卵塊。
2.3美國白蛾生物學特性2019—2023年觀察美國白蛾生物學特性,結果顯示,美國白蛾雌成蟲羽化高峰期多集中在16:00—22:00,其中,18:00—20:00,雌蟲羽化占比可達 50% 以上。而雄蟲在04:00—06:00存在一個小的高峰期,約占種群總數的 15% 。隨后,羽化的個體數量逐漸降低。傍晚時(16:00),雄蟲又開始陸續羽化,于18:00—20:00達到羽化高峰,在此期間,羽化個體占種群總數的 50% ,之后羽化的雄蟲數量開始下降。對成蟲交配行為的觀察發現,成蟲交配高峰期在日出時分(4:00—6:00),18:00—20:00結束交配。卵塊通常產在落羽杉葉片的正反面,且背面居多,個別產在嫩枝上,第1代卵塊多數著生在樹冠下層,第2代卵在樹冠中層較多,第3代卵主要著生在樹冠中上層。調查發現,第一代幼蟲網幕多集中在樹冠中下部外緣,第2、3代幼蟲網幕多集中在樹冠中上部外緣;2020年調查發現,美國白蛾在上海市的主要為害樹種為落羽杉、水杉等杉類植物,與傳統闊葉樹相比,杉類植物葉片小型化的典型特征,導致美國白蛾幼蟲的網幕行為發生適應性改變,在野外監測到2齡幼蟲出現破網現象(圖3)。
圖3美國白蛾蟲態 Fig.3StagesofH.cunea

2.4室內藥劑防治試驗結果 5% 阿維菌素微乳劑對美國白蛾3齡幼蟲有良好的毒殺作用,毒力回歸方程為 Y= 2.154 2x+3.957 0 ,相關系數 (R2) 為 0.978 5,95% 置信區間為2.469 9~3.764 1mg/L,LC50 為 3.0493mg/L。
由圖4可知,注干施藥阿維菌素對美國白蛾3、4和5齡的防治效果顯著。稀釋40倍液注干,美國白蛾3齡幼蟲120h 的死亡率達 80% 以上,4齡幼蟲死亡率在 50% 以上,5齡幼蟲 168h 后死亡率達 65.56% 。
圖4阿維菌素林間防治美國白蛾不同齡期死亡率

2.5樹體內阿維菌素含量通過液相色譜測定阿維菌素在落羽杉樹冠層的含量,結果見表1。在注藥濃度稀釋20、40和160倍液的阿維菌素 30d 后,落羽杉林冠下層葉片中的阿維菌素含量呈現明顯差異,分別為 3.017 1.1.854 1 和5.317 2mg/L ;在打孔注藥65d后,稀釋160倍液的阿維菌素在林冠下層的殘留量和稀釋20倍液在林冠上層的殘留量均高于 LC50(3.0493mg/L) 。表明打孔注藥65d后葉片內阿維菌素的殘留量仍對美國白蛾幼蟲有毒殺作用。
3結論與討論
(1)目前,美國白蛾在我國的發生區北至吉林省長春市,南至湖北省黃岡市,東至吉林省通化市,西至陜西省西安市,一年發生2~4代;2021年10月26日至11月7日在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泰州市興化市、鎮江市潤州區和揚中市分別發現第四代低齡幼蟲網幕[3]。根據5年監測數據顯示,美國白蛾在上海地區一年發生3代,越冬代成蟲發生高峰期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1代發生高峰期為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代高峰期為8月上旬至下旬;在實驗室人工飼養觀察發現第3代成蟲和第4代幼蟲,但未形成完整世代;2021年10一11月野外調查時也發現,仍有美國白蛾成蟲和低齡幼蟲活動[4]。這表明美國白蛾越過長江后,隨著有效積溫的提高,年世代數增加的可能性較大[5-8],在上海及周邊省市一年發生3代半或者4代的趨勢明顯;美國白蛾一旦一年發生4代,隨著其種群數量的幾何級增加,造成的生態災害損失將更大。
表1阿維菌素在落羽杉葉片中的殘留動態
Table1 The dynamicsand final residues of avermectin in T.distichum leaves

(2)美國白蛾作為世界檢疫性有害生物,因適生性強,一旦條件適宜,種群極易暴發性增長,特別是近年來,異常氣候多發,導致其發育不整齊、世代重疊現象明顯,地理分布區不斷擴大,寄主種類不斷增多,為美國白蛾防控帶來嚴峻挑戰。美國白蛾防控策略應采取“重防第1代,補防第2代,查防第3代”“預防與除治相結合”防治對策,根據每年蟲情動態、發生情況,選擇最佳適期、適合的方法進行迅速除治。對于樹高達 30m 以上的廊道、片林、林帶等林地,可采用無人機噴施農藥,防治前做好飛防區域內養蜂、養蠶和水產養殖場所的安全告知和遷移防護工作;對于高大的孤立木,魚(蝦、蟹)塘、菜地、居住地等敏感區、避讓區周邊林木,可在每代幼蟲孵化前 15~20d 開展打孔注藥防治,注射阿維菌素等藥劑。
(3)近幾年監測越冬代成蟲情況顯示,越冬代成蟲羽化時間歷時
以上,第1代幼蟲防治是全年防治作業的關鍵期,每年6月初,在卵、初孵幼蟲重疊期,選用甲維·除蟲脲等具有殺卵作用的復配農藥,在高齡幼蟲期,選用具有觸殺性的農藥,且增加防治次數。上海地區通常在幼蟲發育初期、3齡破網前進行防治,即5月上中旬開展2次防治作業,重防第1代;7月中旬開展1次防治作業,補防第2代;9月上旬開展1次防治作業,查防第3代。
(4)根據研究分析預測,美國白蛾在我國的可能生存區在 26°~50°N[9] ,潛在適生區大致在 21.20°~ 46.33°N, (20497.80°~132.11°E 和 36.81°~41.85°N?76.00°~94.66°E (新疆的部分地區)[10],隨著疫情不斷南擴,寄主植物出現的變化,對于美國白蛾防控工作,應注重精準監測,掌握疫情發生動態,科學研判發生趨勢;針對不同為害區域,分類分區施策,采取綜合措施,開展防治工作;對于委托第三方開展防治工作,要強化防效評估,提高防治精細化水平。
參考文獻
[1]宋玉雙.美國白蛾的綜合管理[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15.
[2]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告(2024年第6號)(2024年美國白蛾疫區)[EB/OL].[2024-02-27][2024-06-27].https://www.forestry.g0v.cn/lyj/1/gsgg/20240227/547471.html.
[3]盧修亮,謝天,程相稱,等.美國白蛾在我國發生的世代變化分析[J].生物安全學報,2023,32(1):1-7.
[4]黃廣育.上海金山區美國白蛾發生規律初探[J].中國森林病蟲,2022,41(2) :27-31.
[5]HIDAKA T.Adaptation and speciation in the fall webworm[M].Tokyo :Kodansha,1977.
[6]楊明琪.不同氣候情景下美國白蛾在我國的適生區預測[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3.
[7]閔水發,曾文豪,陳益嫻,等.美國白蛾在湖北孝感市的生物學特性與防治措施[J].湖北林業科技,2018,47(5):30-33.
[8]蔡東章.信陽市美國白蛾防控對策研究[J].河南林業科技,2018,38(2):36-37,41.
[9]金瑞華,魏淑秋,梁憶冰.黑頭型美國白蛾在我國適生地初探[J].植物檢疫,1991,5(4):241-246.
[10]李淑賢,高寶嘉,張東風,等.美國白蛾危險性評估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10):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