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S79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5)16-0054-05
DOI號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6.013
Abstract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sponses of plant leaf functional traits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climaticfactors (light,temperature,humidity),soilfactors,andtopographic factors(altitude,slopedirection,slope position,andslope)wasreviewed.In terms ofclimaticfactors,diferent lightconditionscan leadto significant diffrences inleaffunctional traitssuch asleaflifespan,specific leaf area,and leaf size among plants.Therelationship between leaf functional traitsand temperature varies among diferent forest stands.The water transport capacity and hydraulic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leaves affct the water use eficiency,growth,compet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lants.Factors suchasprecipitationand soilhumiditycontentcan lead todiverse diferences inleaffunctional traits such as leaf size,specific leaf areaandvein density among diffrent plants.In terms of soil factors,the responses of plantleaffunctionaltraits todiferentsoilfactorsarediffrent.Intermsoftopographicfactors,theresponsemechanism of leaf functional traits toaltitude isdiffrent in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of different plants.Theslopedirection forms alocal environmental gradient byregulating factors suchas lightand temperature,resulting indiferences inleaf functional traitssuchas leaf area andspecific leaf areaamong diferent plants.Theutilization strategiesof plant resources on different slopes are diffrent,and thereare differences in the performance trends of leaf functional traits such as leaf dry matter content and specific leaf area among different plants on different slopes.The functional traitsof plantleaves varywith different slopes.This article provides areferenceforclarifying the response mechanismof plant leaf functional traits to the environment.
Keywords leaf functional traits;environmental factors;climate;soil; terrain
植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能夠適應外界環境條件的形態結構與生理特性,即植物功能性狀,包含葉片、根系、種子等植物器官]。當前,植物功能性狀與外界環境及生態系統功能的關系一直是生態學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重點內容2-3]。作為接觸環境面積較大的器官,葉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影響著植物的光合、呼吸、蒸騰等生理過程,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植物的生長。此外,植物葉片對環境脅迫較為敏感,能夠反映不同環境下植物的適應策略[4。因此,分析植物葉功能性狀對不同環境因子作用的響應,在探究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
植物葉功能性狀主要包括葉片的形態、結構及生理等一系列可測量的指標。葉片形態性狀即葉片表型特征,如葉片大小、葉形及葉色等;葉片結構性狀指植物葉片的生物化學結構特性,包括葉脈、氣孔特征、比葉質量、葉干物質含量等;葉片生理性狀主要反映植物生長代謝情況,如葉片光合特性、含水量等[5。相關學者就葉片性狀與環境因子的關系進行深入研究,如孫梅等闡述了葉片功能性狀的類型及其功能意義,并進一步探討了葉片功能性狀對植物適應環境的意義;張陳飛等探討了環境因子(光照、水分、海拔)對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影響,為植物功能性狀網絡理論的建立提供新的角度。相關學者深入研究了外界環境對植物葉功能性狀的影響,但缺乏較為系統的歸納總結。本文綜述了植物葉功能性狀對氣候因子(光照、溫度、水分)土壤因子、地形因子(海拔、坡向、坡位、坡度)的響應研究進展,為闡明植物葉功能性狀對環境的響應機制提供參考。
1植物葉功能性狀對氣候因子的響應
光照、溫度、水分等氣候因子均可能引起植物性狀的改變,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植物的生長與分布。
1.1 光照
光照是植物生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資源,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植物的形態和生理功能8。通常耐陰植物的葉壽命、比葉面積較高,葉片數量少、葉片薄且呼吸速率較慢;隨著日照時數的增加,比葉面積與葉片大小逐漸縮小9-10]。西班牙南部的林下植物接收到的光照較少,但其比葉面積較大,葉片葉綠素與氮含量的比值較高[。尚旭嵐等2研究指出,全光照與中等光照下青錢柳(Cyclocaryapaliurus)幼苗葉片性狀存在差異;隨著光照強度的減弱,葉片面積增加,氣孔開度增加,但葉厚度、比葉質量與氣孔密度均減小。胡啟鵬等[13]研究發現,楓香(Liquidambarformosana)的比葉質量和葉片氮含量在不同光環境下差異較大。
1.2 溫度
萬鵬程[14研究表明,植物在不利環境條件下,會通過延長葉片壽命來維持光合作用,以彌補葉片建成及自身生存所需的能量消耗。王晶苑等[15]分析了吉林長白山溫帶針闊混交林等4種不同森林類型主要優勢植物葉功能性狀與溫度的關系,指出植物葉碳、磷含量均隨溫度升高呈增加的趨勢,葉氮含量隨溫度升高呈降低的趨勢。任書杰等[1研究表明,葉片的氮和磷含量與年均溫度間存在負相關關系,隨著年均溫度的降低,葉片的氮和磷含量逐漸增加。兩者研究結果存在差異,可能與研究尺度的選擇有關,前者植物中有部分人工林,而后者均為自然林。Sack等[17研究指出,植物葉脈密度隨年平均氣溫的升高而增加,體現了植物適應高溫環境的特點。
1.3 水分
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葉片的水分傳輸能力,而葉片的水力結構特征在植物的生長、競爭與分布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18]。Fonseca等[9研究指出,澳大利亞東南部多年生植物的葉片大小、比葉面積與降水量均呈正相關。Niinemets[20研究發現,年平均降水量的增加會使葉脈密度減小,其中常綠喬、灌木的葉脈密度與降水量呈負相關。除自然降水外,土壤含水量也會對植物生長產生影響。隨著土壤含水量的減少,甘肅張濕地旱柳(Salixmatsudana)葉片的葉脈密度、水分利用效率、凈光合速率、蒸騰速率、光合有效輻射逐漸增加,比葉面積、氣孔導度和胞間 CO2 濃度逐漸減小21]。與之不同的是,秦王川鹽沼濕地蘆葦(Phragmitesaustralis)的葉面積、凈光合速率與蒸騰速率隨著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逐漸增加,同時葉厚度逐漸減小,比葉面積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22]。此外,韓玲等[23]研究發現,隨著土壤含水量的變化,芨芨草(Neotriniasplendens)葉片的長、寬度變化趨勢存在差異。
綜上,氣候因子影響著植物的生理活動,與植物的生長、生存密切相關,并且其對葉功能性狀的影響可能會因研究尺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目前,關于氣候因子對植物葉功能性狀影響的研究已有較多成果,各種生活型植物均有涉及,但多集中在個體或區域尺度。
2植物葉功能性狀對土壤因子的響應
作為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之一,土壤影響著植物的生存和分布,對植物功能性狀的塑造起著重要作用[24]。郭美玲等[25研究發現,在不同土壤氮素條件下,高寒草甸草本植物的葉片碳含量、比葉面積在科、種水平上呈現出明顯差異;而在不同王壤磷素條件下,其比葉面積的差異明顯。影響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葉功能性狀的主要土壤因子是 10~20cm 土層間的碳、氮含量,不同林齡刺槐的葉面積、葉片含水量、比葉面積以及氣孔長度均受土壤全氮含量的影響,而氣孔寬度、氣孔密度、葉組織密度、葉厚度以及葉全磷和全氮含量主要受土壤有機碳含量的影響[26-27]??梢?,植物葉功能性狀對不同土壤因子的響應有所差異。此外,土壤因子在不同生活型植物中的響應作用也不一致,如黃小等[28]研究了湖北星斗山不同生活型植物的葉形狀,發現土壤養分對木質藤本的解釋度最大,灌木次之,喬木最低,且木質藤本和喬木主要受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影響,而灌木主要受土壤速效鉀含量的影響。
綜上,各類土壤因子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各有側重,而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對養分的需求亦存在明顯差異。這種差異恰恰體現了植物對環境資源的高效利用特點,從而保障了相同生境中多種植物的共生共存。
3葉功能性狀對地形因子的響應
海拔、坡位等地形因子的改變通常會引起光照、溫度和水分等因素的變化,從而間接影響植物的生長分布[29]
3.1 海拔
作為大尺度的環境因子,海拔對植物生存環境的影響較大,一定程度上能夠解釋氣候變化帶來的環境差異對植物產生的影響[30。海拔的升高引起平均氣溫、大氣壓變低,降水量減少,植物生長期變短,太陽輻射增強,這一系列的變化均會引起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改變[31]。賈賢德等[32研究表明,山楂(Crataegussongarica)的葉面積、比葉面積、葉綠素含量會隨海拔的升高呈降低趨勢。劉玉平等[33研究認為,隨著海拔的升高,植物葉干物質含量呈上升趨勢。宋玲玲34研究發現,隨著海拔的升高,摩天嶺北坡東南緣木本植物葉干物質含量呈先減小后增大的趨勢。可見,植物在不同海拔環境中采取的生存策略有所不同。此外,不同植物在不同發育階段的葉功能性狀對海拔的響應機制有所差異,如蒙古櫟(Quercusmongolica)幼苗期在不同海拔的比葉面積表現為中海拔gt;高海拔 gt; 低海拔,成年期表現為中海拔 gt; 低海拔 gt; 高海拔;五角槭(Acerpictumsubsp.mono)幼苗期的比葉面積在中海拔地區較大,高海拔地區較小,成年五角楓在中海拔地區比葉面積較大,低海拔地區較小[35]。Read等[36]研究發現,比葉質量與單位面積葉氮含量、單位重量葉氮含量在高海拔地區表現出較強的相關性。海拔同樣會對植物葉片的解剖性狀產生影響。陳艷艷等[37研究表明,冷杉(Abiesfabri)葉片的柵欄組織及海綿組織厚度隨著海拔的升高逐漸增加;Liu等38研究證實了黃樂(Phellodendronamurense)能通過增加葉片柵欄組織、海綿組織及主脈等的厚度,適應高海拔環境的變化。由此可見,植物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采取的適應策略存在差異。
3.2 坡向
作為影響植物功能性狀的重要地形因子,坡向通過控制光照、溫度、水分、風和養分等因子的再分配,營造局部小氣候,進而形成環境梯度[39]。徐婷等40]研究發現,隨著坡向自北坡向東、南、西坡轉變,蘭州北山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的葉面積、比葉面積和葉片偏心率呈先減小后增大趨勢;而隨坡向自北坡向東、西、南坡轉變,刺槐小枝上的葉面積、葉干重逐漸減小,出葉強度逐漸增大。李鈺等[41研究指出,狼毒大戟(Euphorbiafischeriana)葉面積、葉數量、比葉質量在各坡向之間存在差異。董水麗等42探究了黃土丘陵區陽坡和陰坡優勢木本植物的葉功能性狀,發現優勢種間葉性狀差異表現為陽坡lt;陰坡,且陽坡植物葉性狀趨同性明顯。盤遠方等研究揭示了不同坡向的桂林巖溶石山灌叢植物的比葉面積表現為陰坡 gt; 陽坡,葉干物質含量、葉片厚度均表現為陽坡gt;陰坡。
3.3 坡位
不同坡位的光照、溫度、水分以及土壤養分等存在差異,這使得植物對資源的利用策略各不相同[43]。李穎等35研究發現,東靈山蒙古櫟和五角槭兩種植物的葉干物質含量和比葉面積在不同坡位上差異明顯,其中葉干物質含量表現為上坡位 gt; 下坡位,比葉面積表現為上坡位 ?lt; 下坡位。劉玉平等33研究表明,大青溝自然保護區所有優勢種和不同生長型植物比葉面積與坡位均呈正相關,植物葉干物質含量與坡位呈負相關。
3.4坡度
坡度綜合控制著光照、水分等環境因子以及群落生長環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植物生長[44]。狼毒大戟葉面積與單個枝條葉數量均隨著坡度增加而逐漸減小,且在任意坡度梯度內葉數量與枝條長度均呈正相關[44]。黨晶晶等[45研究表明,隨著坡度的增加,甘肅臭草(Melicaprzewalskyi)的葉面積、葉片干重呈逐漸減小趨勢,葉片數量呈逐漸增加趨勢;在莖干質量投入相同的情況下,生長于較大坡度環境中的甘肅臭草,趨向于采取減小葉面積、增加葉片數量的生長模式。
綜上,地形差異會導致植物葉片性狀的表達呈現出不同特征,但總體來看,其是通過調控局部微環境作用于植物生長過程。
4結論與展望
總體而言,環境因子對植物葉功能性狀的影響較大。近年來,相關學者從氣候、土壤、地形等環境因子的角度出發,在植物葉功能性狀與環境因子之間的關系研究方面做了較多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機制,但在以下方面的研究仍需進一步深入。
(1)對環境的指示。植物與環境的關系是相互的,植物功能性狀是在多種環境因子共同作用下形成有利于自身生長發育的功能性狀組合[46。植物性狀的改變也可反映環境的特點,如Wang等47對北京和南京植物園的92種木本植物葉功能性狀展開研究,發現干冷生境中植物的葉干物質含量、比葉面積及葉片氮、磷含量均明顯低于濕溫生境。這一結果表明,植物在干旱且低溫的環境中,需要更大的葉面積和更多的養分來維持自身的生長發育。目前,有關植物葉片與環境之間關系的研究多是分析葉功能性狀對單一環境因素變化的響應,今后研究可綜合分析多個環境因子對植物的影響,并通過改變植物葉功能性狀來揭示環境整體特征,指示環境變化。
(2)特殊干擾因素。植物性狀與環境之間的聯系是氣候、干擾和生物條件篩選效應的結果。目前,關于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氣候、地形以及土壤因子上,少有涉及火災等干擾因素。因此,深人研究火災等干擾因素對葉功能性狀的影響,有助于更好地解釋植物在遭受破壞之后恢復過程中的生存策略及對環境的響應機制。
(3)濱海區域研究。相關學者已對內陸地區植物的葉功能性狀展開了諸多探索,而海島作為一類特殊的生態系統,其環境條件與內陸地區存在明顯差異[48,海島植物葉功能性狀及其與環境因子之間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盤遠方,陳興彬,姜勇,等.桂林巖溶石山灌叢植物葉功能性狀和土壤因子對坡向的響應[J].生態學報,2018,38(5):1581-1589.
[2] MENG T T,NI J,HARRISON SP.Plant morphometrictraitsand climate gradients in northern China:a meta-analysis using quadrat and flora data[J]. Annals of botany,2009,104(6):1217-1229.
[3]HARRISON S P,PRENTICE I C,BARBONI D,et al.Ecophysiological and bioclimatic foundations for a globalplant functional clasification[J]. Journal of vegetationscience,2010,21(2):300-317.
[4]石義強,熱孜也木·阿布力孜,玉米提·哈力克,等.胡楊葉功能性狀差異及其與樹形因子的關系[J].森林與環境學報,2023,43(1):1-7.
[5]靳莎,閆淑君,黃柳菁,等.植物葉功能性狀間的權衡研究進展[J].四川林業科技,2019,40(5):96-103.
[6]孫梅,田昆,張贊,等.植物葉片功能性狀及其環境適應研究[J].植物科學學報,2017,35(6):940-949.
[7]張陳飛,許文燕,李睿,等.植物葉片功能性狀與功能性狀網絡的研究進展[J].農業與技術,2024,44(15):1-6.
[8]蔡志全,齊欣,曹坤芳.七種熱帶雨林樹苗葉片氣孔特征及其可塑性對不同光照強度的響應[J].應用生態學報,2004,15(2):201-204.
[9] WALTERSMB,REICHPB.Low-light carbon balanceand shade tolerance in the seedlings of woody plants : dowinter deciduous and broad-leaved evergreen speciesdiffer?[J].New phytologist,1999,143(1) :143-154.
[10]ACKERLY D,KNIGHT C,WEISS S,et al.Leaf size,specific leaf area and microhabitat distribution ofchaparral woody plants: contrasting patterns in specieslevel and community level analyses[J]. Oecologia,2002,130(3) :449-457.
[11] SACK L,GRUBB P J,MARANON T. The functionalmorphology of juvenile plants tolerant of strong summerdrought in shaded forest understories in southern Spain[J].Plant ecology,2003,168(1):139-163.
[12]尚旭嵐,李瓊瓊,鄧波,等.光照和施肥對青錢柳幼苗葉片性狀與解剖結構的影響[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2014,34(6):9-15.
[13]胡啟鵬,郭志華,李春燕,等.不同光環境下亞熱帶常綠闊葉樹種和落葉闊葉樹種幼苗的葉形態和光合生理特征[J].生態學報,2008,28(7):3262-3270.
[14]萬鵬程.秦巴山區與黃土高原優勢灌木的功能性狀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4.
[15]王晶苑,王紹強,李紉蘭,等.中國四種森林類型主要優勢植物的 C:N:P 化學計量學特征[J].植物生態學報,2011,35(6):587-595.
[16]任書杰,于貴瑞,陶波,等.中國東部南北樣帶654種植物葉片氮和磷的化學計量學特征研究[J].環境科學,2007,28(12):2665-2673.
[17]SACK L,SCOFFONI C. Leaf venation:structure,function. develonment. evolution . erolnov andapplications in the past,present and future[J].Newphytologist,2013,198(4) :983-1000.
[18]HAOGY,HOFFMANNWA,SCHOLZFG,etal.Stemand leaf hydraulics of congeneric tree species fromadjacent tropical savanna and forest ecosystems[J].Oecologia,2008,155(3):405-415.
[19]FONSECA C R,OVERTON J M,COLLINS B,et al.Shiftsintrait-combinationsalongrainfallandphosphorus gradients[J]. Journal of ecology,2000,88(6) :964-977.
[20] NIINEMETS U. Global-scale climatic controls of leafdry mass per area,density,and thickness in trees andshrubs[J]. Ecology,2001,82(2) :453-469.
[21]徐婷,趙成章,韓玲,等.張掖濕地旱柳葉脈密度與水分利用效率的關系[J].植物生態學報,2017,41(7):761-769.
[22]李群,趙成章,趙連春,等.秦王川鹽沼濕地蘆葦比葉面積與葉片熱耗散的關聯性分析[J].植物生態學報,2017,41(9) :985-994.
[23]韓玲,趙成章,馮威,等.張掖濕地芨芨草葉脈密度和葉脈直徑的權衡關系對3種生境的響應[J].植物生態學報,2017,41(8):872-881.
[24]柴永福.黃土高原森林次生演替過程中的群落構建[D].西安:西北大學,2016.
[25]郭美玲,姚步青,石國璽,等.高寒草甸植物葉片碳含量及其可塑性與系統發育的關系[J].生態學雜志,2018,37(6) :1841-1848.
[26]王紅霞.黃土高原刺槐植物功能性狀變化與環境適應的生態學意義[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
[27]段媛媛,宋麗娟,牛素旗,等.不同林齡刺槐葉功能性狀差異及其與土壤養分的關系[J].應用生態學報,2017,28(1) :28-36.
[28]黃小,姚蘭,王進,等.土壤養分對不同生活型植物葉功能性狀的影響[J].西北植物學報,2018,38(12):2293-2302.
[29] TAKAHASHI H,LI B,SASAKI T,et al. Catalyticactivity in organic solvents and stability of immobilizedenzymesdepend on thepore size and surfacecharacteristics of mesoporous silica[J]. Chemistry ofmaterials,2000,12(11) :3301-3305.
[30]史作民,程瑞梅,劉世榮.高山植物葉片 F13C 的海拔響應及其機理[J].生態學報,2004,24(12):2901-2906.
[31]黃偉佳,劉春,劉岳,等.南嶺山地不同海拔土壤生態化學計量特征及影響因素[J].生態環境學報,2023,32(1):80-89.
[32]賈賢德,呂海英,巫利梅,等.天山野果林準噶爾山楂葉片功能性狀及解剖結構對海拔的響應[J].植物科學興古自然保護區不同森林群落葉性狀的影響[J].林業科學,2017,53(3):154-162.
[34]宋玲玲.摩天嶺北坡東南緣不同海拔梯度木本植物葉功能性狀間關聯及響應[D].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17.
[35]李穎,姚婧,楊松,等.東靈山主要樹種在不同環境梯度下的葉功能性狀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4,36(1):72-77.
[36] READ Q D,MOORHEAD L C,SWENSON N G,et al.Convergent effects of elevation on functional leaf traitswithin and among species[J]. Functional ecology,2014,28(1):37-45.
[37]陳艷艷,黃軒,黃曉霞,等.貢嘎山不同海拔峨眉冷杉葉片生態解剖結構特性研究[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20,40(6):160-165.
[38] LIU W S,ZHENG L,QI D H. Variation in leaf traits atdiffrent altitudes reflects theadaptive strategy of plantsto environmental changes[J]. Ecology and evolution,2020,10(15):8166-8175.
[39]CANTONY,DEL BARRIO G,SOLE-BENET A,et al.Topographic control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ofground cover in the Tabernas badlands of SE Spain[J].Catena,2004,55(3):341-365.
[40]徐婷,趙成章,段貝貝,等.蘭州北山刺槐不同等級葉脈密度與葉大小關系的坡向差異性[J].生態學雜志,2016,35(1) :41-47.
[41]李鈺,趙成章,董小剛,等.高寒草地狼毒枝-葉性狀對坡向的響應[J].生態學雜志,2013,32(12):3145-3151.
[42]董水麗,劉恩斌.黃土丘陵區陰坡和陽坡優勢木本植物葉功能性狀比較[J].水土保持研究,2015,22(4):326-331.
[43]祁建,馬克明,張育新.北京東靈山不同坡位遼東櫟(Quercus liaotungensis)葉屬性的比較[J].生態學報,2008,28(1):122-128.
[44]李鈺,趙成章,董小剛,等.高寒草地狼毒枝-葉性狀的坡度差異性[J].植物生態學報,2013,37(8):709-717.
[45]黨晶晶,趙成章,李鈺,等.高寒草地甘肅臭草莖-葉性狀的坡度差異性[J].植物生態學報,2014,38(12):1307-1314.
[46]劉曉娟,馬克平.植物功能性狀研究進展[J].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15,45(4):325-339.
[47] WANGGH,LIU JL,MENG TT.Leaf trait variationcaptures climate differences but differs with speciesirrespective of functional group[J]. Journal of plantecology,2015,8(1) :61-69.
[48]陳思思,黃秀清.中國東部海島植物功能性狀及其影響因子[I].生態學報.2018.38(21)·7699-7707.
(責任編輯:吳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