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F32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5)16-0142-03
DOI號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6.032
AbstractThe current status and innovative practices of forestry development were outlined in Liuzhai Village, Jieshou.The forestry industry inthe study area faces isses such assuboptimal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underdeveloped understory economy,insuficient market-oriented industrial chais,andalackof technologicalsupport. Inresponse,four targeted strategic models have beendeveloped:large-scale cultivationof Catalpa bungei and Blue Ice Cypress through“village-enterprise”cooperation to improve operational eficiency;diversifiedunderstory economy through composite modelssuchasforest-sheep,forest-poultry,andforest-cicada systems,alongsidethecultivationof Arundo donax and Artemisia argyi; value-added processing and brand packaging of Ziziphus jujuba Yulingdang to enhance market competitiveness;andcollaboration with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applysoil improvement and mycorrhizal fertilizertechnologies to strengthenscientific demonstrationand extension.The studyarea hasestablisheda development model centered on large-scale operation,characterized bya compositeunderstory economy,supported by technology-driven forestry,and driven bybrandbuilding.This studyprovides insights foroptimizing forestryresource allocation and improving rural forestry industrial chains.
Keywordsforestry industry; rural revitalization;understory economy; composite management
現代林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實施鄉村全面振興戰略、促進林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1]。作為生態保護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紐帶,林業產業在鄉村全面振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通過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不僅能為鄉村經濟繁榮提供堅實支撐,更能為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顧純僖等3在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對策研究中指出,建立健全林業產業體系,能提升其經濟效益,推動其轉型升級,并有效促進鄉村經濟全面發展。饒景椿2研究表明,通過創新科學技術、加強林業相關技能的培訓、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及創造就業機會等措施,可提高林業產業的多重效益,充分發揮林業產業的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張慶研究提出,打造林下經濟產品品牌、培育涉林新型經營主體、強化示范基地建設、構建新型營銷流通體系等措施,以林業產業發展助推鄉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推動鄉村經濟向多元化、高質量方向發展。韋代陽5研究提出,優化調整林業產業結構,建立完善的林業產業服務體系,可提升林業經濟效益,實現鄉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共同發展。
安徽界首戴橋鎮劉寨村位于兩灣國家濕地的核心區域,森林和濕地資源豐富。本文分析了該地區林業發展的現狀及其創新實踐,為優化林業資源配置、完善鄉村林業產業鏈提供參考。
1林業發展現狀
當前研究區林業發展暫存在一些有待提升的環節。一是經營管理方面。林業生產規模及經營管理水平有待提升,部分良種及新品種育苗比例偏低,且缺乏科學的栽培管理技術。二是林下經濟方面。部分林下植物生長緩慢,以常規模式為主,缺乏示范引領項目。三是產業鏈條方面。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產業結構亟待優化升級,部分林產品包裝銷售體系不完善,品牌缺失,市場競爭力不足。四是科技合作方面。林業產業需與科研院所加深聯系,以實現創新發展。
2林業產業助力鄉村發展的對策模式
研究區林業產業在經營管理水平、林下經濟、產業鏈條和科技合作4個方面需重點關注。基于此,研究區積極開展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經營,申報林下經濟項目提高收益,改進林產品包裝銷售提高市場競爭力,與科研院校合作提高示范經營管理水平等。通過多種創新經營發展模式,促進林企和群眾增收。
2.1提升經營水平
為解決林業生產規模小、經營管理水平較低及良種技術有待加強等問題。研究區在實施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期間,借助兩灣國家濕地公園建設的契機,通過引進社會企業,大力推進森林增長工程建設,不斷優化林業結構,創新營林機制,使得當地林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通過將原先分散的農戶小規模苗木種植模式轉變為村集體引進企業規模化經營管理模式,實現了產業升級。村集體通過企業規模化經營管理,由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50hm2 ,規模化種植楸樹、藍冰柏、白蠟、國槐、楓楊等樹種。合作經營以來,積極引進優質種苗、實施科學撫育間伐、規范成熟林采伐等措施,提高了經營管理水平。該模式不僅使農民收益有所提高,還通過苗木生產和養護管理為當地農民創造就業機會,實現了森林資源增長與經濟效益提升,有效促進了鄉村經濟發展。
2.2 發展林下經濟
針對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單一、缺乏示范引領項目等情況。季健煒研究表明,林業生態建設與生態環境、資源發展密切相關,推動林下經濟從傳統單一的發展模式向多元化產業轉型,研究區立足本地苗木基地資源,因地制宜發展了林羊、林禽、林蟬、林藥等復合經營模式,并開展蘆竹、艾草等特色作物的種植技術試驗、示范、推廣活動。具體實踐中,通過林地租賃發展林下山羊養殖,可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爭取到獎補資金;利用楸樹林開展蛋雞、肉雞和大鵝的生態養殖,形成了林禽共生的良性循環;通過標準化生產流程發展林下金蟬養殖,通過投放卵枝、孵化蟬蟻、收獲捕捉、冷藏銷售等標準化生產過程,有效提升了產品品質和產量。此外,當地在河壩大堤兩側種植兼具生態和經濟價值的蘆竹和艾草,蘆竹具有固碳和飼料價值,艾草則具有管理簡便、收益穩定的特點。這些創新實踐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帶動了村民增收,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2.3 提升市場競爭力
為解決產業鏈市場化程度較低、產品包裝銷售體系有待完善和品牌缺失等問題。研究區通過建設1hm2 玉鈴鐺棗樹基地,實現年產優質玉鈴鐺棗約6000kg 。自2018年起,駐村工作隊積極對接農業科技企業,按照標準化工藝流程對玉鈴鐺棗進行深加工,通過實施品牌包裝升級策略,提升了產品市場競爭力,銷售網絡已拓展至全國多個地區。同時,駐村工作隊主動與林業主管部門、科研院所等單位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年均幫扶銷售額達5萬元,有效促進了特色林產品的市場化進程。
2.4 示范推廣相關技術
為強化科技支撐,加強與科研院所的聯系。在鄉村全面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研究區創新推行“村院共建,科技興林\"發展模式8。鄭彥辰研究指出,應充分發揮林業科研院校在人才、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實現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研究區依托蘆竹資源,與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建立了 20hm2 蘆竹科研試驗林。通過引入科研院校先進的土壤改良、菌根肥施用及科學撫育管理等技術措施,蘆竹產量和質量明顯提升。調查發現,試驗竹林平均胸徑 1.5cm ,株高在 150~200cm 時可作為優質青貯飼料,超過 200cm 纖維化后則可加工為紙漿、板材和生物質燃料。該技術實現了科技轉化,有效促進了蘆竹增收,帶動蘆竹產業高質量發展。
通過實踐探索,研究區形成了四大林業產業創新模式:一是創新\"村企合作\"機制,引進社會資本合作造林,提升經營管理水平[0];二是大力發展多元化林下復合經濟,因地制宜開展蘆竹、艾草等特色作物種植;三是加強林產品品牌建設,提升市場競爭力;四是依托兩灣國家濕地公園,培育蘆竹、艾草等示范草本藥材,通過技術指導和示范推廣,提高周邊林農的經營效益 .
3結語
本文分析了界首市劉寨村林業產業發展現狀及模式,得出以下結論。
(1)創新經營機制: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并引進楸樹、藍冰柏等優良樹種,是擴大林業生產規模、提高經營管理精細化水平的有效途徑,為產業升級和農民增收奠定基礎。
(2)發展多元復合林下經濟:創新實施林羊、林禽、林蟬等復合經營模式,并規模化種植蘆竹、艾草等特色生態經濟作物,成功實現了林地的多維利用,形成了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為林農增收開辟了新渠道。
(3)科技賦能與品牌驅動:與科研院所共建示范基地,引入土壤改良、菌根肥等先進技術,提升了蘆竹等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同時,通過對玉鈴鐺棗等產品進行深加工和品牌化包裝,有效提升了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證明了科技與品牌在產業鏈增值中的決定性作用。
綜上,研究區探索出的以\"村企合作規模化經營為基礎、復合林下經濟為特色、科技興林為支撐、品牌建設為引領\"的林業產業發展模式,是推動區域鄉村振興的一條可行且有效的路徑。該模式為同類地區發展林業產業提供參考。未來研究可進一步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在頂層設計方面,以綠美村莊示范點建設為抓手,突出鄉土特色,提升鄉村景觀品質;以濕地公園綠美示范工程為載體,強化生態功能,完善服務設施;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申報為契機,整合優勢資源,爭取資金支持。通過示范項目引領,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模式。
在產業升級方面,重點推進林下經濟示范項目建設,引進林下菌菇、林下中藥材種植等特色產業,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和質量管控體系,著力打造省級示范基地。創新建立多元主體合作機制,保障農戶合理收益,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促進林下經濟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在新業態培育方面,建議實施“雙輪驅動\"戰略。一方面依托濕地公園生態優勢,打造集“康養 + 研學 + 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服務體,開發特色生態旅游產品;另一方面探索發展碳匯林業,通過碳匯林經營試點、碳匯票開發等模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林業產業經營,提高林產固碳能力,增加經濟收入。
在科技支撐方面,組建由相關產業專家構成的技術服務團隊,定期開展實地指導和技術培訓,傳授科學修剪、精準施肥、節水灌溉及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現代栽培管理技術。同時建設科技示范園區,推廣應用智能化監測設備和水肥一體化系統,為林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技術保障。
參考文獻
[1]胡俠.發展現代林業經濟助力鄉村振興戰略[J].浙江林業,2018(10):4-5.
[2]饒景椿.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策略探究[J].農業科技通訊,2024(6):16-18,182.
[3]顧純僖,周文武,楊正道.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策略研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3(11):9-11,16.
[4]張慶.鄉村振興背景下Y市林業產業發展的政府職能研究[D].延安:延安大學,2024.
[5]韋代陽.林業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實踐路徑[J].中國林業產業,2023(5):54-55.
[6]季健煒.林業生態建設及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思路[J].中國林業產業,2023(12):43-44.
[7]李蝦.鄉村振興視域下陜西眉縣弼猴桃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J].現代農機,2024(5):65-67.
[8]浙江省林業局科學技術處,科技興林點“綠”成“金”:科技特派員助力鄉村振興[J].浙江林業.2023(10)14-23.
[9]鄭彥辰,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建議[J]山西林業科技.2024,153(增刊1)79-80.
[10]陳遷進,劉傳達.浙中西南地區森林資源培育模式探析[J].華東森林經理,2010,24(3):45-48.
(責任編輯:胡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