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5)16-0114-05
DO1號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6.025
Abstract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againstthe backdrop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nitiative,addressing isue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inadequate practicalskils incurent agricultural talent cultivation.Itconstructs a“dual integrationof science-education and industry-education”educational model.By implementing an undergraduate mentorship system to enhanc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leveraging research projects and academic competitions to create a second classroom,and deepen collaboration with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to establish a dynamic third classroom for production practice,the study forms a synergistic “three-clasroom”educational system.Through thepractice of thiseducational model,a mechanism for teacherstudent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enabling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to be implemented efectively; formeda multi-partyco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achieving precise alignment between talent cultivationand enterprise needs; established an open faculty team to enhance teachers’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ies; promoted theconstructionof disciplines such as agricultur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the employmentrate and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rate of students have increased,and their enthusiasm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has also increased;formed aservice team to establish aconnection between industryand grassrotsservices,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and education,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of theschool enterprise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This study provides areference for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to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whocanadap to the need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Keywordsagricultural specialty;integrationof researchingand teaching;integrationof practiceand teaching: educational model
隨著現代農業的迅速發展,其對農科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何超等2研究表明,高校農業教育與企業聯合是實現農業人才培養體系改革、促進農業教育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然而,高校農科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相對滯后,畢業生知識和技能儲備較難滿足農業經濟組織的人才需求。部分高校農科專業人才培養與農業企業需求不匹配,與企業和科研院所合作不夠緊密。近些年,農科高校科教融合、產教融合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在資金投入、人才培養方案、教師隊伍素質等方面存在問題,導致多方合作難以落到實處。
新農科建設對農科高校科教融合提出了新要求,新的育人理念是新形勢下人才培養的有力支撐。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之間的合作經歷了從“科教結合”到“科教融合”、由松散到緊密的發展歷程。隨著高等教育體系的不斷發展完善,高校科研實力持續增強,科研條件日益優化。關明等3在科教協同育人的歷史演進和發展走向的研究中指出,當前高校與各地科研機構的合作日益緊密,高等教育呈現出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相融合的態勢。尤陳一鑫研究指出,高校應致力于整合科研與教育資源,優化管理體制,形成激勵機制、評價機制和以科研促教學的人才培養機制。許光文等5通過調研,提出科研與教學融合發展的兩條路徑:一是高校與當地科研院所合作,二是高校內部科研與教學有機結合。陳廷柱等研究指出,高校與科研機構合作需地方協助制定合作目標和合作模式。李玉菊等研究指出,高校內部應主動構建科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制定相應的指導策略,打造科教資源平臺,建立綜合評價制度。史西志等研究指出,寧波大學通過將科研融人課堂教學、向全體學生開放研究平臺、推進學科與產業協同發展等措施,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張樹輝研究指出,以科研為引領,合理利用校內外資源構建科教平臺,有助于形成有效的科教融合培養體系。
李振陸等對農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行研究,提出產教融合不僅是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基礎目標,還是促進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渠道。產教融合離不開校企合作,楊昌容等[以應用型本科院校為研究對象,針對產學研育人方面的問題提出“一體、雙向、多層\"的產教融合發展模式。該模式強調政府、高校與企業聯動互通,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實現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銜接、專業建設與企事業需求銜接、教學過程與崗位需求銜接的三重目標。羅澤榕等[2在深入研究學校與園藝中心合作關系的基礎上,提出園藝專業教學可依托校內外園藝中心建立實踐實習基地,形成“園一校”互動的專業項目式實踐教學形式。
相關研究和實踐均已經證明教育與產業充分融合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基于此,本研究探索構建“科教、產教雙融合\"的育人模式,并從人才培養機制等方面總結了該模式的實踐成效。為培養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提供參考。
1新農科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探索
基于“創辦應用型大學”的辦學理念,以“突出應用、服務發展”為特色,重點關注創新型和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基于對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現狀、合作模式、利益分配以及人才需求的分析,發現構建高校與農業合作經營組織間的長效合作機制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需全面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包括從理論教學到實踐教學、從專業知識培養到思想政治覺悟培養、從教學方法改革到校企合作推動產教融合,建立產教、科教雙融合機制,開辟第三課堂育人平臺等,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培養模式(圖1)。
圖1產教科教雙融合育人模式的探索實踐

1.1 實行本科生導師制
農科專業教育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實踐性,其人才培養目標直接服務于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需求。茍玉萍等[13研究發現,基于具體科研項目實施的“導師制\"培養模式能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該模式以科研項目為載體,通過教師指導一學生實踐的互動機制,引導學生在參與教師科研項目過程中深入農村和企業實踐,使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和生產實踐技能得到充分發展,真正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理念。基于此,本研究效仿研究生培養方式,1名教師帶2~3名學生,在學業規劃、科學研究到生產實踐的全過程指導學生,最終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論文,建立了良好的師生互動機制,實現師生間的充分交流(圖2)。

1.2開辟科學研究第二課堂
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使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在教師指導下開展科學研究,參加學科競賽,培養科研基本技能和創新精神。搭建科研項目和學科競賽教學平臺,開辟人才培養第二課堂。
1.3多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
為廣泛深入地實施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高校應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企業在科研和生產實踐方面的人才和資源優勢,以人才需求為導向,以聯合培養為手段,與農業企業和科研院所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專業課程體系,開發課程內容。通過多方位開展勞動教育和農耕教育,推動課堂教學對接農田生產,實現課程內容與生產需求的銜接。同時,設立大學生勞動教育課程,依托校企合作實踐基地開展勞動生產教育。
1.4開辟生產實踐第三課堂
高校與農業企業、科研院所通過建立資源共享、人才互通、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共同打造生產實踐第三課堂。一方面,校企共建實驗室、試驗田、示范基地和工作站,利用企業現有土地和生產設施,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農業生產環境,并配套完善食宿等后勤保障。另一方面,雙方深度整合教學資源,學校向企業開放大型儀器設備,企業提供無人機、耕作機械等設備用于實踐教學,并選派企業專家擔任學生實踐教學導師,同時學校為企業培訓技術人才,實現優勢互補。此外,高校還應為企業爭取資金支持,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對接農業企業新技術、新標準,為企業輸送專業的人才、技術服務,解決企業生產技術難題,滿足企業需求,實現多方利益共享。
1.5 組建開放型教學團隊
王璟14研究指出,開放型師資隊伍建設是教師拓寬視野,接觸最新農業生產技術與設備,提升教師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通過參與科技特派員、掛職鍛煉等項目,促進教師深入對接農業生產實際,在擔任地方經濟發展顧問的過程中提供技術指導與培訓。同時通過開展科技講座、技術咨詢、現場指導以及建立農業科技園區和科教基地等方式推動農業技術推廣。院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并鼓勵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到國內外大學或科研院所學習。聘請知名科研專家和成功農民企業家擔任教師,引入最新行業理念、創新精神,讓企業和科研人員充分參與到理論與實踐教學環節,實現產教資源的有機融合。
2科教、產教雙融合模式實踐成效
基于前述“雙融合\"育人模式的系統實踐,各項措施均取得了明顯成效,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2.1 本科生導師制方面
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建立了持續的師生互動機制,實現了師生間的充分交流。該機制使學生能更順利地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更重要的是,學生得以充分參與到教師的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中,在教師全程指導下,掌握了相關科研技能,形成了良好的科研素養。這一措施直接促進了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和生產實踐技能的充分發展,有效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
2.2 第二課堂方面
在該模式下,通過搭建科研項目和學科競賽教學平臺,開辟人才培養第二課堂,學生的科研熱情和創新精神得到極大激發。目前,該模式已覆蓋農學、園藝、動物醫學、動物科學等專業在校生1 000 余人,實施效果明顯。學生參與科研和生產實踐的積極性明顯增強,在學科競賽、科研活動和生產實踐等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畢業生就業率和考研升學率連年提升。近年來,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等項目30余項,在“互聯網 + ”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等學科競賽中獲獎多項,其中國家級獎項10余項。
2.3第三課堂與平臺建設方面
通過與企業共建實驗室、試驗田、示范基地和工作站,成功開辟了生產實踐第三課堂,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農業生產環境。深度整合的教學資源(學校開放大型儀器,企業提供無人機、機械等設備及專家導師)實現了優勢互補。在此基礎上,通過組建博士教授服務團,成立了硒與大健康產業學院,有效建立了產業與基層服務之間的聯系,服務于江西省富硒農業,培育和推廣新品種,建立生產技術體系,提升了農產品硒含量,推進了產教融合與校政企協同發展。
學校與相關農業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充分利用其先進的科研條件,實現資源共享;與農業公司展開深度合作,建立學生實訓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實踐教學平臺。目前已與20多家農業企業、10余個科研院所和高校、30多家就業實習單位建立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史雅潔15研究提出,校企合作應實現資源與人員的深度融合,育人過程與就業過程的全方位協同。為此,建立了校企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通過持續跟蹤畢業生就業狀況,收集用人單位評價反饋,動態優化培養方案,最終實現培養質量與就業需求、學校教育與社會評價的有機統一。
2.4開放型師資隊伍建設方面
通過選派教師參與科技特派員和掛職鍛煉等行動,教師得以真正融入農業生產中,豐富了生產實踐知識,使其在當地農業生產中充分發揮了知識和技術優勢。胡明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中指出,開放型的教育模式可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同時,通過聘用知名科研人員和成功農民企業家承擔教學任務并開設講座,建立了流動型教師團隊,成功將當前農業生產中的最新知識和技術及時引入課堂,實現了產教資源的有機融合。張錯等[17]研究指出,農科教育要培養學生知農愛農的品質,前提是先培養教師學農愛農的品質。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直接反哺了人才培養和產業服務。
實踐中,“科教、產教雙融合\"育人模式的有效實施,取得了豐碩的綜合成果。首先,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和考研升學率連年提升。其次,有力推動了學科專業建設健康發展,農學專業先后獲評教育部國家級特色專業和省級一流專業;園藝專業入選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作物遺傳育種學科成為“十二五”省級重點學科;動物科學專業納入江西省“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同時建有省級植物生長發育與調控重點實驗室。最終,實現了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精準對接。
3結論與展望
龐敏等[8在對園藝專業人才培養狀況分析中提出,農科教育要以學生為本,樹立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堅持理論與實踐教學并重的原則開展教學。本研究通過系統構建并實踐“科教、產教雙融合\"育人模式,證實了其在農科人才培養方面的有效性與優越性。首先,以“本科生導師制、科研競賽第二課堂、校企合作第三課堂”為核心的“三課堂”協同體系,是實現科教與產教深度融合的有效載體,成功地將科研資源、產業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就業競爭力與考研成功率。其次,構建開放型師資隊伍與“校一企一所\"多方協同機制是保障該模式運行的關鍵,其提升了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實現了人才培養目標與產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再次,該模式的實施取得了多維度的綜合性成效,不僅直接體現在學生獲獎(如國家級競賽獎項10余項)升學與就業等人才培養質量上,也反哺了學科專業建設(如農學、園藝獲批國家及省級一流專業),并通過成立產業學院、組建服務團等形式拓展了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形成了良性循環。
前期改革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部分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教學改革方面,常規教學方法應用面較廣,部分教師對教學內容改革存在顧慮,擔心影響教學進度和課堂秩序,導致教學方法運用不夠靈活,課堂改革成效不夠顯著,難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隨著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快速發展,教師的生產實踐知識和技能更新速度與新型人才培養需求不匹配。此外,模式的長期效能評估需對畢業生進行持續追蹤調查,以量化其職業生涯發展的長期影響。實踐教學的質量評價體系需進一步科學化與標準化,以更精確地衡量融合成效。最后,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激勵機制以全面提升教師參與產教融合的內生動力,是下一步需要重點探索的問題。綜上所述,“雙融合”育人模式為農業院校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與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陽鑫.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路徑分析[J].現代化農業,2022(10):38-41.
[2]何超,樊玉然.鄉村振興中農民專業合作社助力產業興旺的研究:以自貢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22(28):4-6.
[3]關明,孫月雙.科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歷史演進、現實意義及發展走向[J].中國輕工教育,2022,25(1):8-14.
[4]尤陳一鑫.我國大學科研與教學關系發展中的管理問題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7.
[5]許光文,李漫紅,于三三,等.高校與科研院所科教融合協同育人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22(1:41-43.
[6]陳廷柱,段斌斌.如何看待地方科學院與省屬高校走向科教融合發展[J].大學教育科學,2022,13(2):19-27.
[7]李玉菊,朱俞青.一流專業人才培養的科教融合創新實踐[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6):124-131.
[8]史西志,孫愛麗,張澤明.科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構建與實踐的探索:以寧波大學海洋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2(8):102-105.
[9]張樹輝.以新發展理念探索科教融合的高校特色發展之路[J].北京教育(高教),2022(1):33-35.
[10]李振陸,葉琦,尹江海.農林院校產教融合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農業教育,2018,19(3):10-14,92.
[11]楊昌容,余莉,孟性菊.“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視域下應用型本科院校“一體-雙向-多層”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研究[J].大學,2022(01):90-93.
[12]羅澤榕,王江銳,羅少郁.基于“園-校\"互動,產教融合的園藝技術專業“項目化團隊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7,4(12):71-72,81.
[13]茍玉萍,王森山,宋麗雯,等.完善農林高校“導師制”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以高濃度 CO2 對異遲眼覃蚊的影響為例[J].隴東學院學報,2024,35(5):105-109.
[14]王璟.教師身先力行破解校企合作瓶頸:榆林農校“開放型\"師資隊伍建設的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5(7):180-181.
[15]史雅潔.鄉村振興與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地方農林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研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3,3(7):110-113.
[16]胡明.地方院校農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7):159-160,167.
[17]張錯,喬瀟,郭振清,等.新農科背景下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對策探究[J].南方農業,2021,15(23):206-207.
[18]龐敏,黃科,楊東林,等.基于\"產教融合”的地方本科院校園藝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20):264-266.
(責任編輯:胡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