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G71 【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優化政策環境,大力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雹俑叩冉逃龜U招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獲得強勁發展。從改革開放初期重視“產教結合”到如今大力推動“產教融合”,我國職業教育管理方式從以行政干預為主轉向重視市場化激勵,校企合作內容從單一技能培訓擴展到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等全要素融合,發展生態從“資源引進”升級到“價值共創”。②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不斷探索和不斷深化。當前,高職院校面臨著新的環境和任務,必須走出適合本校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職業教育和產教融合受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國際環境、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和人口規模的變化,是影響職業教育發展和產教融合深化的重要宏觀因素。一方面,自2018年以來,我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日益嚴峻,美國對我國開展貿易戰、科技戰等,實施“脫鉤斷鏈”“小院高墻”或“圍堵封鎖”,企圖阻礙我國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一些企業加快海外布局,對國內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下降,與職業院校合作的動力有所減弱。另外,隨著我國人口紅利不斷消失,年輕人不愿意從事勞動密集型和附加值低的產業。這就迫使職業院校要積極適應環境變化,調整專業設置,助力產業升級、企業脫困,以實現深度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職業教育體系重心上移,職業教育資源下沉區縣?!吨腥A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在2022年4月修訂后,中職學校的定位由原來的以就業導向和培養技術工人為主,轉變為“多樣化”發展,以升學為主、就業為輔。要求“舉辦‘少而精’的中等職業教育”。隨著中職升學功能的強化,中職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相應弱化,難以為地方,尤其是難以為區縣提供充足的技術技能人才以及技術方面的支持。為此,2025年1月公布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推動有條件地區將高等職業教育資源下沉到市縣”。③高職院校服務市域,尤其是服務區縣的需求凸顯。
產教融合制度逐漸建立,市域產教融合生態尚待構建。目前,我國在宏觀制度上,已通過不同文件、政策或規定,對職業院校、企業、行業、政府( 尤其是地方政府)、產業園區等重要相關主體在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中的職責進行了明確,全國層面上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基本制度框架已初步確立。從職業教育管理的重點看,一方面實行政府統籌、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更加注重發揮市級政府職能作用;另一方面引導高職院校發揮就近就地優勢,加速構建產教融合生態。
以服務貢獻為導向,以能力建設為基礎。建設教育強國,不僅要求我國是教育方面的強國,而且提出通過教育來實現強國的任務。職業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對我國現代化建設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在職業院校的辦學能力由弱到強的發展過程中,其服務能力和貢獻度逐漸成為評價職業教育成效的重要標準和導向。新一輪“雙高?!钡脑u選,主要看適配度、支撐度、達成度、保障度、貢獻度??梢哉f,高職院校發展到以外部的服務評價引導內部能力建設的階段。
產教融合形式不斷演進,資源匯聚與轉化的機制成關鍵。在高職院校對校企合作方式的大規模探索階段,產教融合對于大多數高職院校來講,主要限于學校與單個企業的合作,其中以訂單班,或引企入校、頂崗實習為主,形式較為簡單;在制度建設階段,產教融合強調專業集群與產業集群的對接,產業學院成為一種典型形式;在地產教生態構建階段,產教融合更強調在地融合精準對接,尤其是以高職教育資源下沉市域、區縣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為抓手,強調在地高校、產業園區、地方政府之間的緊密互動,形成休戚與共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當前,高職院校如何調動地方政府(包括產業園區)、行業和企業資源是最大的挑戰。高職院校主動作為,主動融入市域發展,培養地方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積極推進技術轉化,促進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幫助企業技術攻關,從地方社會的邊緣走向中心,發揮社會服務的中軸作用,可能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新的空間,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提供新的思路。在這個思路中,高校真正成為地方政產學研創新發展體系的重要構造方、積極的能動者、重要的“棋手”。
目前,我國高職教育的區域差異較為明顯。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產業聚集,高端產業較多,中小企業眾多,有影響的大企業也較多,加上地方政府財力雄厚,使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沃土”。這些地區的高職院校容易吸引到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從事橫向研發的能力強,一些高職院校甚至將解決行業的“卡脖子”技術作為科研目標。中西部地區,尤其是工業不發達的地市,職業教育的發展處于相對尷尬的境地。這些地市的特點是農業所占比重較高,戰略新興產業少,新技術的應用場景少。因為難以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或者難以提供有吸引力的工作崗位,當地高校的畢業生大量去往經濟發達的省會或東南沿海地帶就業。中西部這些高職院校如何定位,向何處發展?是緊跟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高職“標桿校”“明星?!?,設置許多中西部地區沒有產業支撐、沒有就業需求的新專業,在這些專業上與東部發達地區的高職院校一較高低,還是立足當地、融入當地,走出一條服務當地的特色發展之路?這對于中西部高職院校來講,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經實地調研了解到,一些中西部高職院校深耕當地,走出服務地方的不同路徑,湖北省的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案例。咸寧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省屬院校,其財政撥款主要來自咸寧市,相對較緊張。這對于咸寧職業技術學院的發展提出新挑戰。從近些年的實踐看,咸寧職業技術學院走出一條立足咸寧,以市場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機制為關鍵,深化產教融合,全方位服務咸寧的發展道路。
扎根地方,融入市域。作為地方高職院校,咸寧職業技術學院確定立足咸寧的辦學定位,明確“咸寧職業技術學院是咸寧的大學”。為更好地服務咸寧全域,學校提出“1個校本部+2個分校區(赤壁和通城)+4個縣域中心(以產業學院形式)”的發展布局,將高職教育資源下沉到區縣。學院的專業設置同咸寧市的產業結構保持一致,一直秉持“本地招生、本地培養、本地就業”理念。目前,該學院應屆畢業生中只有30% 的生源來自咸寧,但畢業生中有40% 留在本地,畢業五年后在本省就業的畢業生比例達到70%以上。最能體現該學院“本地招生、本地培養、本地就業”理念的是,“一村多名大學生”項目。從2018年開始,該學院就面向農村地區開展“一村多名大學生”的人才培養。截至2025 年7 月,已為全市905個行政村招生和培養了2500 多名農民大學生。學校不僅培養,還積極扶持這些畢業生創業,專門成立“咸寧市一村多名大學生產業發展中心”,免費為他們提供專門的場地和門面,促進在校生和創業的畢業生加強聯誼。“一村多名大學生”項目,為鄉村建設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目前已有30% 的學員成為村級“兩委”成員,25%的學員已成為創業致富帶頭人,咸寧的茶葉、桂花、蓮藕等特色農業也在學校服務支持下得到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專業教學內容應立足于崗位需求,幫助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提升職業綜合素質與行動能力。④學院積極探索“訂單”培養和現代學徒制培養,培養適應市場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打造服務地方生態文明建設、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力軍。技能培訓是學院積極服務咸寧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式。學校建設社會化培訓服務平臺,針對行業企業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動態調整職工培訓項目目錄,定期發布培訓需求,“靶向式”“菜單化”開展崗前培訓、崗位培訓、繼續教育等,為企業員工技能提升和社會人員再就業提供服務,為咸寧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術支撐。
市場導向,構建在地產教生態。咸寧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多種形式,如平臺推動、項目驅動等,實現資源渠道的橫向互通、縱向貫通和區域融通,建立起各種校企技能共同體,與地方政府共建區域性產業學院,政校行企共建專業性產業學院,還建有咸寧市新產業公共實訓基地等,織就一張資源協同網絡。一方面,學院重點發揮非營利機構作用,積極為社會培養技術人員、提供技術支持、搭建技術平臺。在市政府的支持下,該學院對新招聘的教師采用兩年內校聘企用方式,讓教師到企業鍛煉,承擔企業項目,幫助企業解決難題,同時自身的技術能力也得以提高。學院還鼓勵一些有技術專長的教師到企業擔任科技副總,幫助企業把脈問診。這些到企業掛職的科技副總和校聘企用的教師,則成為深化校企合作的關鍵紐帶。另一方面,學院以市場為導向深化產教融合,咸寧市新產業公共實訓基地是典型代表。學校引入三云數字科技公司,實行市場化運作,創建“產教融合人才供需與技術服務平臺”,提供項目發布、人才畫像、培訓預約、成果轉化等全鏈條線上服務。平臺上線一年時間里,成功對接校企合作項目80余項,促成技術轉化金額4700余萬元,企業技術需求響應周期縮減50%,精準推送匹配實習與就業崗位超過1.2萬個,相關專業畢業生對口就業率提升18%。
打造技能校園,重構技能培養體系。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無疑是咸寧職業技術學院服務咸寧的核心途徑。該校領導認識到:技能習得是一個由“認知到熟練再到創新”的階梯式發展過程,必須依托真實生產環境進行反復實踐淬煉;技能內化需要通過“學中做”“做中學”的“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模式,實現自身認知與思維創新的有機統一;技能形成則依賴校企地等多元主體的深度協同,需要共同破解長期存在的“產教脫節”難題。基于對職業教育“能力生成的漸進性、情境遷移的具身性、生態協同的系統性”規律的認識,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在2021年首倡建設“技能校園”,出臺“技能校園”建設的指導意見和工作實施方案。技能校園建設強調能力圖譜構建、職業素養培育、真實場景應用、技能模塊教學,重點推進基于技能共生的辦學體制變革、基于職業素養的培養體系重構、基于技能傳習的教學方式轉型、基于技能考核的教育評價改革、基于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建設,從學習者職業素養的獲得、利用、維持的視角,形成“技能案”明方向、“技能課”建體系、“技能庫”拓資源、“技能師”夯基礎、“技能地”搭平臺、“技能賽”淬技能、“技能券”促提升、“技能展”顯實功、“技能評”抓診改、“技能情”鑄匠心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創新構建出“學校重視技能、師生崇尚技能、人人學習技能、人人擁有技能”的育人新生態。通過“技能校園”建設,校內的技能生態日益優化,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契合度不斷提高,學生職業技能證書獲取率同比提升45個百分點,平均就業率達95% 以上,而畢業生自主創業率最高時達到6.25%。
我國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已經歷產教脫節、產教探索、制度化建設階段,目前已進入在地產教生態構建的階段。無論對于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還是中西部經濟欠發達的地市來講,如何利用市域資源,構建起資源網絡,有效地匯聚和轉化產業資源為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服務,同時高職院校如何向內進行能力建設,向外積極開展社會服務,從邊緣走向中心,融入并支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成為其重要引擎和關鍵的能動者,是當前職業教育發展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咸寧職業技術學院成為中西部職業教育的“亮點”,首先在于學校辦學定位明確、使命和宗旨清晰,把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務地方看作院校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其次在于通過各種雙方、三方,甚至多方參與的產教融合組織,在政校行企之間建立各種關聯,形成以學校為中心,覆蓋市域區縣及主要行業企業的資源網絡;再次資源網絡以市場為導向,保障產教融合各主體關切的利益,包括企業、行業、學校、學生及政府的利益關切;最后在校內建立技能校園的生態,構建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形成與外部生態的良性循環,保障咸寧職業技術學院的高質量發展。
當然,產教融合新階段,僅有地方高職院校的主動作為是不夠的,還需要充分發揮其他主體的作用,尤其是政府的作用。應當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推動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產業結構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結構和區域布局。⑤進一步壓實地方各級政府發展職業教育的責任,鼓勵和引導地方政府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出臺有力度、可執行的產教融合條例、校企合作條例等。避免按照同一模式或標準要求不同區域的高職院校,同時將有關政策的引導重點放在推動高職教育服務所在區域發展的初心上,通過科學合理的機制設計,促使政校行企形成服務地方發展的集體意識,在各主體協同中形成在地化的產教融合生態系統。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我國高校產教融合科教融合與高質量人才培養”(基金號:22JJD880001)的階段性成果】
①習近平:《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求是》,2025年第11期。
②王烽:《增強社會協同力:教育政策創新與生態重構》,《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5年第7期。
③《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2025年1月19日。
④趙志群:《構建適應數字時代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國家治理》,2025年第11期。
⑤懷進鵬:《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人民日報》,2024年8月21日。
責編/ 王克 美編/ 薛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