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痰盂,現在的年輕人也許不知道為何物了。在老北京,痰盂和夜壺、雞毛撣子、水汆,號稱老北京家庭過日子的“四小件”。換句話說,那會兒的北京人持家過日子都離不開這四樣東西。
痰盂,也有叫痰桶的,但二者的形狀還是有區別的。甭管是痰盂還是痰桶,顧名思義是吐痰用的。據說這物件始于周代,只不過家伙什兒是一個,造型和材料不同罷了。
最早的痰盂是青銅器,后來有了各種各樣的材料,比如石頭的、骨頭的、鐵的、玻璃的、陶瓷的、搪瓷的、不銹鋼的等等,但沒見過有木頭的,也許是因為木制的東西有吸附性,不好洗拭的緣故吧。
我曾經見過玉制的痰盂,造型古樸典雅,看上去非尋常之物。玉的貴重眾所周知,拿這么貴重的東西做痰盂,想必不是一般人。普通老百姓您給它這么一個物件,也未準消受得起。
痰盂有大有小,小的有手巴掌大,據說這是朝廷里的大臣們用的。大臣們難免有咳嗽喘的時候,咳嗽就會有痰。
誰敢當著皇上的面兒把嗓子眼的那阿堵物吐地上呀?怎么辦?只好把痰盂隨身帶上了。
當然這不是通常所說的痰盂,是類似痰盂的小器皿:袖盂兒。那時朝廷大臣的朝服都寬幅大袖,把一個巴掌大小的器皿揣到袖子里,輕易不會被人發現,嗓子眼癢癢了,把它掏出來,一扭臉吐到里面,再蓋上小蓋兒齊活。
二
前幾年,有收藏者拿著一個造型古怪的瓷器上了拍賣會,經專家鑒定這個器物是清代中期的,學名叫“渣斗”。什么叫“渣斗”呢?有專家認為是痰盂,有專家認為是盛漱口水的。其實查歷史資料,原來這種“渣斗”是吃飯時用來裝吐出來的骨頭的。
平時人們吃魚,吃雞,啃骨頭,肯定要吐刺,吐骨頭渣子,這些魚刺和骨頭渣子吐在桌子上不雅觀,于是人們發明了“渣斗”這種器皿。
痰盂,跟“渣斗”類似,是過去人們方便吐痰發明出來的器皿。在老北京,不但每個家庭備有痰盂,一些會客的客廳,聚餐的宴會廳等,凡是公共場所都備有痰盂。
不久前,看微信的朋友圈里傳當年毛澤東主席會見外賓的照片。我第一眼就發現毛主席會見外國元首的書房,在沙發前有個白瓷的痰盂,非常顯眼。
那會兒,痰盂跟垃圾箱一樣,是生活起居的必備用品。
小的時候,到街坊四鄰家玩,手頭有比如橘子皮、棗核兒、糖紙這樣要扔的東西,扔哪?當時,北京人家里還沒有垃圾桶這樣的物件,唯一能扔的地方,就是痰盂。所以,那會兒痰盂除了可以吐痰,還是盛垃圾的地方。
由于痰盂是尋常之物,所以老北京有不少關于痰盂的歇后語,比如“老太太的痰盂,物在眼前”;“喘兒爺的痰盂,閑不住”;“大街上的痰盂,人人啐”等等。
人上了年紀容易上火咳嗽,咳嗽就得有痰,所以,得把痰盂放在老太太眼面前;老北京把有哮喘病的人戲稱喘兒爺,喘兒爺老得吐痰,所以給他預備的痰盂閑不?。惶涤凼峭绿涤玫模本┤税淹绿狄步羞?。痰盂擺在大街上,當然過來過去的人要往里頭啐痰了。痰是臟物,所以啐痰,在北京話也是罵人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人都罵你。
三
老北京人喜歡抽煙的人多,當時卷煙還是稀罕物,而且沒有過濾嘴。香煙有過濾嘴是上世紀70年代以后的事兒。當時,買卷煙要煙票兒。我記得過春節,每個購貨本能買兩盒好煙。
當時的所謂好煙就是“前門”“鳳凰”或“恒大”牌的,平時抽煙都是自己卷葉子煙,俗稱卷“大炮”。葉子煙點燃之后煙味非常嗆人,尤其是北京的冬天,窗戶門關得很嚴,甭多了,屋里有倆“煙筒”,“大炮”點上,一會兒屋里便成了云山霧海,抽煙的人美其名曰:“煙暖房屁暖床?!?/p>
房子是暖和了,人的嗓子眼受得了嗎?別說抽煙的人有痰,不抽煙的人在煙海里“泡”著,能不生痰嗎?所以,一到冬天,到處能聽到咳咔的咳嗽聲,伴隨著這“咳咔”聲,緊接著就會聽到“噗”的聲音,如果這種情況下,沒有痰盂預備著,您說這口痰會吐到哪兒吧!人總不能讓痰給憋著呀!所以,痰盂的發明,證明咱們的老祖宗還是挺文明的。
不過,很多人“咳咔”之后,把嗓子眼的那點黏物吐出來,回歸大自然了。我記得在工廠當工人那會兒,車間里的幾個“煙筒”師傅,每天早晨兩件大事:一是喝茶,二是冒煙。即所謂老北京人的“兩大享受”:“早起一杯茶,飯后一袋煙?!?/p>
吃完早點,老哥兒幾個,總要留出20多分鐘“擻痰”時間,所謂“擻痰”,就是抽煙。不知道他們從哪找到的依據,嗓子眼兒有痰必須得拿煙來擻,別的不靈。其實這完全是謬誤。
七八桿“煙槍”同時冒煙,您想那小屋不得成了煙道?當然置身其中,嗓子眼能不有情況嗎?于是一陣咳咔之后,地上便是狼藉一片。但車間主任也是老煙民,平日“大炮”不離手,所以誰奈何不了手拿煙槍的人。
車間里有位熱心腸的大姐,大概對“咳咔”之后地面留下的痕跡覺得“害眼”,自己掏腰包,買了個白瓷的痰盂,擺在煙槍們吞云吐霧的地方,以為這地面兒會干凈了。結果,痰盂擺一個多月,成了聾子的耳朵,那些煙槍們愣沒人正眼看過它,大伙兒習慣成自然,依然故我,把嗓子眼的那黏物照顧了地面兒。后來,有個師傅見那痰盂擺在那兒落滿塵土,便廢物利用,拿它當放廢抹布的家伙了。
這是痰盂留給我的深刻記憶。難道我們現實生活不需要痰盂嗎?
有關痰盂還有兩個讓我難忘的故事,一個是關于已故總理周恩來的。周總理被譽為新中國成立以后,最有風度和氣質的外交家之一。新中國剛成立時,一些大國看不起中國,在一次國際大會上,周總理會見某大國的外交部長,倆人握過手后,那位部長隨手掏出手絹擦了擦手,又把手絹裝回衣兜。面對這種侮辱,周總理從容不迫地也從兜里掏出手絹,擦了擦手,轉身扔到了痰盂里。
另一個關于痰盂的故事,是我的一個“發小兒”講的,他的鄰居的孩子比我們大兩歲,父母在外地,從小跟他奶奶長大。這孩子小時候比較淘氣,有一次把他奶奶的翡翠煙袋嘴給擼下來,扔到了痰盂里。那煙嘴是祖輩傳下來的,自然金貴。他奶奶找了幾天才發現,老太太非常生氣,把這孩子打了一頓。
四
痰盂,說了歸齊是吐痰用的,一口痰里的細菌有上萬種,所以痰是很讓人惡心的,自然痰盂也是骯臟的代名詞。
隨著人們的衛生觀念的變化,人們意識到痰盂里的痰在空氣里也會揮發,這種揮發很容易促使傳染病的傳播,自然不利于人體的健康。與此同時,房間里擺放痰盂也影響人的視覺,所以到上世紀90年代,痰盂漸漸被淘汰,到現在,痰盂已經進了歷史博物館。
雖然痰盂成了過時的器皿,但是您從痰盂,包括渣斗等器皿上,能看到古代的中國人是多么文明:有了痰,要吐在痰盂里,吃帶骨頭帶刺兒的吃食,要把刺和骨頭渣子吐到渣斗里,而不是隨地吐,隨地扔。所以,痰盂雖然不用了,但這些老物件留下了文明的痕跡,還有許多有意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