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圣宗開泰元年十一月甲午頒布詔令:“改幽都府為析津府,薊北縣為析津縣,幽都縣為宛平縣。”(《遼史·圣宗本紀六》)這一天相當于公元1012年12月16日,宛平縣由此登上歷史舞臺,到1952年9月被撤銷,前后持續存在了940年。自金代開始,宛平與大興長期附郭于京城,并稱“宛大二縣”或“宛大二京縣”,當代在豐臺區仍有宛平城、宛平地區等稱謂。與百姓在社會生活中以“約定俗成”的方式為村落、街巷等命名迥然不同,縣級以上行政區域的名稱是由官方審慎選定、“刻意為之”的結果。據此而論,遼代改“幽都”為“宛平”必有所本,并且應當寄托了命名者的某種意愿。但是,古今文獻對“宛平”語源和含義的解釋一直不得要領,從而削弱了當代闡釋地名文化內涵及其歷史遺產價值的效果,因此有必要稍加梳理和辨析。
遼代命名了宛平縣卻未留下涉及命名依據和語詞含義的記載,導致后世最晚在元代就出現了正誤參半的解釋。《大元一統志》說:“幽都縣改為宛平,蓋取《釋名》云:燕,宛也。宛,宛然以平之義。”(卷一《大都路》)那么,究竟什么叫“宛然以平”?如果非要“硬解”不可,字面上似乎有“看起來好像境內地勢平坦”的意思,但宛平縣西部的廣大地區一望而知是高低起伏的西山,試問何“平”之有?
古人治學在很多方面都足以稱道,惟其地方志之類的輾轉抄錄、陳陳相因,既是通行做法,也是無從消解的痼疾。有了《大元一統志》“珠玉在前”,明代的官私著述隨之接踵而行。《大明一統志》照抄不誤:“遼改為宛平縣,取《釋名》云:燕,宛也。宛,宛然以平之義。金、元仍舊,本朝因之。”(卷一《順天府》)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刊刻、宛平知縣沈榜編撰的《宛署雜記》亦稱:“蓋取《釋名》云:燕,宛也。宛然以平之義。”(卷二《縣始》)與前者相比,中間少了一個“宛”字。刊刻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的郭子章《郡縣釋名》,一字不差地照錄《釋名》原文而不作附帶解釋,雖令人感到意猶未盡卻也避免了旁生枝節。
清代以后的文獻依然如故,康熙《宛平縣志》說:“宛平之為縣也,始于遼。《釋名》曰:燕,宛。取‘宛,宛然以平’之義。”(卷一《沿革》)此處照抄《大元一統志》但省去了兩個虛詞,容易誘使不明就里的后來者誤把句讀斷作“宛宛然以平”。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與官修的《嘉慶重修一統志》,僅僅簡述了宛平縣的建置沿革,對縣名的語源和語義只字未提。到民國時期,呂式斌仿效《郡縣釋名》作《今縣釋名》,1936年印本基本沿用郭子章的成文,只是其中的“宛宛然以為國都也”未再斷句。(卷二《河北省》)由此帶來的這個“宛宛然”比“宛然以平”更加不合文法與莫名其妙。
古人征引文獻慣于取其大略,但無論怎樣刪減改造,都應以語義基本不差為前提。恰恰在這個問題上,《大元一統志》過于率意而為。東漢劉熙《釋名》是訓詁學史上的重要文獻,著述宗旨在于“緣聲求義”,也就是根據字音解釋字義,附帶說明相關事物的命名原因。全書采用大致統一的行文格式,先列出準備解釋的首字,再選取一個與它同音或近音的字作為鋪墊或轉折,繼而引申說明與首字關聯的某種自然或人文特征。《釋名》說:“燕,宛也。北方沙漠平廣。此地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為國都也。”(卷二《釋州國》)先秦時期的燕國及其都城,都可以稱作“燕”。揣摩劉熙的本意,大體如是:燕,與“宛”讀音相近。燕國所在的北方,有平坦廣闊的沙漠。燕都位于涿鹿山以南,宛如上古時期黃帝建都涿鹿那樣,這里也成了一國之都。對照《釋名》的原文,只有郭子章《郡縣釋名》征引完整、述而不作,《大元一統志》則全然不顧原文如何,硬造出似通非通的所謂“宛然以平”。盡管此說的漏洞一目了然,但因為在短短的四字之內包括了“宛”與“平”,從而像前車后轍一般引來《大明一統志》《宛署雜記》和康熙《宛平縣志》等接續轉引,自古至今卻又無人告訴讀者何謂“宛然以平”!
那么,遼代是如何選定“宛平”作為新縣名的呢?《大元一統志》對宛平得名的解釋雖然似是而非,但這部官修的全國地理總志之所以征引《釋名》斷非空穴來風。從文獻傳承的可能性估計,元末脫脫主持編撰《遼史》時,尚有較多的遼代文獻可用;元初纂修大一統志時,能夠參閱的遼代文獻勢必更多,其中理當包括幽都縣更名為宛平縣的官方檔案,只是查閱者的解讀太過潦草而已。據此可以推斷,遼圣宗決定更改“幽都”之后,奉命設計新名的官員無論早就熟悉《釋名》還是翻檢歷代文獻時才有察覺,鑒于陪都南京的前身就是燕國之都薊城,劉熙筆下的“燕,宛也。北方沙漠平廣”,天然合理地成了附郭縣新名取詞的可靠來源。至于選擇“宛平”二字有何寓意,大致可以這樣理解:按照劉熙的行文體例,“燕,宛也”只表示“燕”與“宛”語音相近,并不存在字義上的關聯。但是,遼代的選詞者大概對此不甚了了,誤把“燕,宛也”理解為“燕就是宛”,將二者視為同義詞,進而從釋文中挑出順意的兩個字,脫離原有語境組合為新詞“宛平”。按照這個邏輯,既然“燕”等同于“宛”,那么,“宛平”就是“燕平”,含有“燕地平安”之意,作為縣名無可挑剔。宛平縣命名的文化淵源和語詞含義,由此可以得到順理成章的解釋。
金代把析津縣改為大興縣之后,宛大二京縣的名稱相輔相成,共同寄托著對社會平安與國家興盛的美好愿望。遼代因誤解《釋名》語句而命名的“宛平”,如今已變為熠熠生輝的地域文化名片。盧溝橋與宛平城在八十八年前成為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爆發之地,更凸顯了宛平歷史的波瀾壯闊及其在當代承載的多重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