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似蜜,是一道傳統的北京清真名菜。您若想品嘗它,只有在北京的清真飯館才可以,別無他選。
它似蜜,顧名思義,是甜口菜。精選羊里脊肉,掛糊上油,上勺對汁,顏色呈深紅色,講究的是肉質軟嫩,甘而不膩,入口似有不嚼即化的口感。它似蜜的做法,又一順飯莊著名廚師楊永和口述的《北京清真菜譜》有著具體記述:大致是選取羊肉四兩,切成一寸長的肉片,鮮姜去皮切碎;用淀粉水、甜面醬和姜末將肉片拌勻,再用淀粉水、醋、醬油、白糖、料酒調成芡汁;起鍋旺火燒油五成開,放入拌好的肉片,將肉片炸至灰白色;后把肉片撈出,油倒出,再放入肉片和芡汁翻炒,最后加明油即可。此菜用料看似簡單,但做好極難,故民間鮮有人能做。
既然是傳統菜,它似蜜的傳承已經有了100多年的時間。這道菜名字的來源,還有兩個小故事:一說是,清朝御膳房有位廚師,用羊肉給慈禧太后精心創制一道菜,滋味甜香。慈禧太后吃了非常滿意,便召來廚師詢問菜名,打算賜賞。這個廚師非常聰明,不敢貿然回答,懇請老佛爺賜個名字。慈禧太后笑著回答:“此菜甘甜如飴,就叫它似蜜吧”;另外一說,還是這名廚師,給慈禧太后做菜時誤將白糖當成了鹽,誠惶誠恐,怕有殺身之禍。沒想到老佛爺吃后心情大悅,并賜名它似蜜,于是便有了這個獨特的菜名。
這些故事的真假,現在已無從考證,但它似蜜確由宮廷菜演變進入民間。《北京志·飲食服務志》中記載:“元、清兩代宮廷喜食羊肉,許多宮廷制法的名菜,如涮羊肉、鍋燒羊肉、爆炒肚仁、它似蜜等傳入民間?!逼鹪吹臅r間是否為清朝末年,也無法查找,只能旁敲側擊,輔以佐證。1935年馬芷庠先生編著的《北平旅行指南》一書中,其在“北京的羊肉館”中寫到,位于李鐵拐斜街(今鐵樹斜街)的兩益軒,拿手菜之一便是“塔斯蜜”。日本人小林元在1940年出版了一本書,叫《回回》,書中提供了一個北京某著名清真飯館的菜單,也有一道名為“他絲蜜”的菜肴。兩個名稱雖然不太一樣,但音同字不同,想來指的都是它似蜜。
由此可見,最起碼在民國時期,它似蜜已盛傳于京城的清真飯館。不管怎樣,當年只有宮廷富貴享受的美味,也“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名揚四海的清真佳肴。
回想我與它似蜜的情緣,從四五歲開始,到現在也有四十余年的時間。我愛吃它似蜜,應該還是秉性喜歡甜食。記得母親帶我在位于神路街北側的紫光園吃飯,每次必點它似蜜。吃上它似蜜,別看那時年紀尚幼,可真是狼吞虎咽,一次能吃一大碗飯,搞得服務員都跟我母親打趣說:“這小子真能吃啊!”讓我都覺得不太好意思了。
如今您想吃到它似蜜,北京的清真飯館,尤其是老字號,一般都可以,如鴻賓樓、東來順、又一順、白魁老號等。此菜甘甜,食之味美,更是讓小朋友喜歡。只是有的飯館,不知為何將它似蜜作為隱藏菜單,僅在極少的門店保留。有的飯館,可能是考慮更多的受眾,將原本應是羊肉的它似蜜,改為由牛肉制作,口感上總是差了一些意思?,F在科技網絡縱然發達,能夠留下視頻影像,但味道這種東西卻無法保存,如若缺失將不復存在。
一道名菜能夠流傳百年,必有其獨到之處,更能包含數代人的回憶。它似蜜,這道扎根于北京的傳統清真名菜,我希望能夠一直傳承下去,讓更多的朋友都能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