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紅色的民族。紅色,是太陽的顏色,是火的顏色,是熱血的顏色,更是中華民族最喜愛的顏色。從孩提時代起,我們最早認識的顏色便是紅色。紅領巾、紅五星、紅色政權、紅色根據地……紅色,伴隨著我們成長,烙印在我們的心中。
翻開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從遠古的神話傳說到現代的影視作品,紅色始終貫穿著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在山西西侯度遺址的考古探方里,180萬年前的木炭碎屑與赭石粉末層層交疊。當先祖們將赤鐵礦粉撒向逝者,人類最早的色彩崇拜便已浸入華夏基因。周王朝的輿服志里,朱紅作為五正色之首,不僅是天子祭服的專屬,更成為禮制文明的視覺圖騰。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朱漆云紋妝奩,漆層厚度精確控制在0.15毫米,西漢匠人用辰砂與生漆反復髹涂,在黑暗中守護著辛追夫人永恒的容顏。唐代大明宮的殘磚碎瓦間,考古人員發現的朱紅墻皮仍泛著珊瑚光澤,讓人想起詩人筆下“朱門映綠水”的盛唐氣象。
紅色的篝火,使猿人結束“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紅色的朝陽,伴隨著華夏先民迎接每一個黎明的到來;紅色的婚服,見證了中華民族一次次的文明延續;紅色的國旗,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紅色,伴隨著中華民族從蒙昧走向文明,從弱小走向強大。
紅色,也是中華民族最吉祥的顏色。過年過節,我們要掛紅燈籠、貼紅對聯、燃放紅鞭炮;結婚生子,我們要穿紅衣服、戴紅帽子、系紅腰帶;本命年時,我們要穿紅襪子、扎紅褲帶、套紅內衣,還要腳踏紅鞋墊,將一身紅色武裝到牙齒。紅色,是喜慶、勝利、成功、興旺的代名詞。
在中華民族的藝術寶庫中,紅色的藝術品更是燦若星辰,美不勝收。這其中,便有瓷中瑰寶——郎窯紅。
我與郎窯紅的邂逅,源于一個偶然的機會。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末,我漫步于京城的古玩市場,在一個擺滿瓷器的攤位前,一只造型獨特、釉色鮮艷的瓶子吸引了我的目光。這是一只葫蘆瓶,高三十厘米,小口、短頸、圓腹,束腰處自然形成上、下兩節,形似葫蘆,造型敦厚典雅。其釉色鮮艷濃重,猶如初凝之牛血,深沉而內斂,又好似絢麗的朝霞。釉面光亮瑩潤,玻璃質感強烈,開有細密的片紋。口沿處因釉層較薄而泛出一圈白邊,俗稱“燈草口”。整件器物造型規整,線條流暢,釉色鮮艷,神韻俱佳,雖歷經數百年的滄桑歲月,卻依然完好無損,光彩奪目。我如獲至寶,小心翼翼地將其捧回家中。
后經多方考證,我確定這是一件清中期的郎窯紅葫蘆瓶真品。說起郎窯紅,就不能不提康熙年間著名的江西巡撫——郎廷極。郎廷極,字紫衡,號北軒,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以監生考授福建古田知縣,后累官至江西巡撫。據清人藍浦《景德鎮陶錄》記載:“郎窯,為鎮中郎廷極所督造,仿古暗合道妙,與真無二。其色有寶石紅、有郎窯紅,有油紅,又有朱砂紅,均以底足郎窯款字得名。”郎窯紅,便因郎廷極督理景德鎮窯務時所創燒而得名。
郎窯紅釉色濃艷,猶如初凝的牛血,故又有“牛血紅”之稱。其釉面光亮,玻璃質感強烈,開有細密的片紋。口沿處因釉層較薄而泛出一圈白邊,俗稱“燈草口”。器物的底部施有一層厚厚的白釉,釉色泛青,俗稱“米湯底”。由于燒造難度極大,成本昂貴,故郎窯紅器的造型多為小件的瓶、尊、碗、盤等,大件器物較為少見。郎窯紅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康熙時期單色釉瓷器中的名貴品種之一,深受皇家和藏家的喜愛。
關于郎窯紅的燒造技術,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據《陶成紀事碑》記載,郎窯紅釉是以銅為著色劑,在1300℃以上的高溫下燒成。其釉面有流釉現象,器物口沿因釉層較薄而呈現出一圈白邊。郎窯紅的釉色有深有淺,釉色深的猶如牛血,釉色淺的則呈粉紅色,俗稱“美人醉”。關于郎窯紅的呈色機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郎窯紅釉中含有較高的氧化銅,在還原氣氛中燒成時,銅離子被還原成亞銅離子而呈現出鮮艷的紅色。同時,釉中含有較高的氧化硅和二氧化鋁,使得釉面具有極強的玻璃質感。而釉中的氧化鉀和氧化鈉則降低了釉的熔點,使得釉面在高溫下易于流動,從而形成郎窯紅獨特的藝術效果。
葫蘆瓶,因其造型形似葫蘆而得名。葫蘆,是中華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葫蘆的諧音為“福祿”,其枝莖稱為“蔓帶”,諧音“萬代”,故葫蘆與蔓帶一起,構成了“福祿萬代”的美好寓意。葫蘆多子,又象征著子孫萬代,繁榮昌盛。此外,葫蘆還是道家的圣物,葫蘆瓶的造型暗合道家“壺中天地”的玄思。明代《遵生八箋》記載:“葫蘆瓶式,取天圓地方之象。”細觀其上下球體的比例,恰是斐波那契數列的0.618黃金分割。當手指沿著S型腰線游走時,仿佛觸摸到宇宙的初始曲線。在瓷器上,葫蘆瓶始見于唐代,以越窯、長沙窯所燒制的青瓷葫蘆瓶最為常見。宋代以后,葫蘆瓶逐漸流行開來,成為瓷器中較為常見的器型之一。明清時期,葫蘆瓶更是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不僅器型更加豐富多樣,釉色和裝飾手法也越發豐富多彩。
我手中的這件清中期郎窯紅葫蘆瓶,以其獨特的造型和鮮艷的釉色,將葫蘆的美好寓意和郎窯紅的藝術魅力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成為瓷器中的一件精品。如今,這件清中期郎窯紅葫蘆瓶靜靜地陳列在我的書房中,成為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當我工作之余,總會情不自禁地走到它的面前,細細地觀賞、品味。它那鮮艷濃重的釉色、敦厚可愛的造型、細膩溫潤的釉面以及所蘊含的美好寓意,總能給我以美的享受和心靈的慰藉。
中國人對紅色的熱愛,是刻在骨子里的,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從遠古的巖畫到現代的繪畫,從民間的剪紙到官方的印章,從喜慶的節日到莊嚴的慶典……紅色,始終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成為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文化符號之一。而郎窯紅,作為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更是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中華民族紅色情結的最佳詮釋。
這件清中期郎窯紅葫蘆瓶,不僅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者。它見證了中華民族從蒙昧走向文明、從弱小走向強大的光輝歷程,也見證了中華民族對紅色的熱愛和追求。我相信,在未來的歲月里,這件郎窯紅葫蘆瓶將繼續陪伴著我,成為我精神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同時,我也期待著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和喜愛這件珍貴的藝術品,共同感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