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畫,這一承載了幾代人集體記憶的獨特藝術形式,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曾創造了無數的輝煌。它以圖文并茂的敘事方式,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為人們打開了通往精神世界的大門,其影響之深遠、魅力之獨特,至今仍令人回味無窮。到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人們的文化產品日漸豐富,連環畫這一傳統文化產品開始與人們漸行漸遠。如今,人們要找回關于連環畫的記憶,只能在私人收藏家的書柜里,或者到民辦博物館里去找尋。
舊貨市場催生連環畫收藏
在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有一幫熱衷于玩“郵幣卡”的人,他們嗅覺靈敏,發現一些人老跑到舊書攤,問有沒有小時候看過的連環畫,他們意識到“老版連環畫”的價值,開始有意識地收集老版連環畫。最初是以個人零星收藏和私下交流為主,規模小,不成氣候,為連環畫的收藏打開了一扇窗。
到了1993-1995年前后,隨著潘家園舊貨市場的興起,以及報國寺收藏品市場的形成,北京連環畫的市場化交易開始出現,藏家們也會聚集到這些地方進行交流交易。在報國寺文化市場崛起之前,潘家園舊貨市場就是早期藏家淘書的重要去處。當時是每周六日開放,市場穩定,也有一定規模。雖然潘家園舊貨市場比報國寺地方大,但是報國寺文化底蘊豐厚,明清兩代就是書市及文人雅集之所。在報國寺經營的基本上都是北京人,在潘家園則云集不少外地商戶。
報國寺文化市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中國連環畫收藏市場無可爭議的中心地標,也是全國藏家和商販匯聚的核心樞紐。由于它交易規模大、品種最全、精品集中、信息流通最快、價格最具影響力,使之成為連環畫交易的“晴雨表”。而且這里形成的價格和交易信息,很快會被印成“連藏信息報”流通全國,對全國市場具有決定性的指導作用。
報國寺每周四的“集日”(后來擴大到周末)人山人海,堪稱收藏界的盛會。全國各地的連環畫很大一部分最終都會匯聚報國寺進行交易。可惜的是,這里在2018年關閉,使收藏界失去一塊交流的陣地,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它標志著實體市場一個時代的結束。此后,潘家園又成為北京“連友”最主要的線下連環畫交易市場。
民間收藏領軍人物王家龍
王家龍先生是連環畫收藏界聞名遐邇的收藏大家,之所以稱其為藏書大家,一是藏書量近4萬冊,全國數一數二;二是他關于連環畫的發展有著述,對于連環畫收藏,有自己獨特的認知與理念;三是,他在連環畫界有很高的聲望和美譽度,熱衷于連藏界的活動,常年穿針引線,牽線搭橋,組織活動,參與活動,為“連藏事業”的推動與繁榮做了很多積極有益的事情。從某種程度上講,王家龍是北京連藏界的一面旗幟,他有“一呼天下應”的感召力,不光北京連友“服”王先生,全國各地連友都服。
王家龍之所以被“連友”們公推為“中國連藏第一人”“小人書王國國王”,是因為他的連環畫收藏無論是數量、版本,還是品相,的確堪稱天下第一。
王家龍愛書是出了名的,每次拿出來閱讀都分外仔細不讓有丁點兒玷污損傷。這一習慣一直持續到他成家立業、不斷添置書柜之后。他曾給家人立下看書“規矩”:看前洗手,不許折頁,不能躺著看等。他的老伴、人藝著名演員徐秀林在電視上參加一個訪談節目時,還“控訴”王家龍摳門:“有一次,我生病了,在家養病,休息得實在是百無聊賴了,讓老伴拿給我一本他藏的小人書看看,結果你猜怎么著?他給拿了一本翻得最爛的,他那好書根本就不讓我看,怕我把他書的品相給破壞了。”
還有個原因,就是王家龍對連環畫發展的貢獻體現在他對連環畫的研究上。有關連環畫的學問,他不僅淵博,而且相當透徹。從專業角度看,無論是腳本創作還是繪畫技巧,抑或是理論研究,王家龍都頗有心得,而且他還把他的理論推而廣之,積極去做連環畫事業發展創新的搖旗吶喊者。
參加座談會,著書立說,給出版社進良言,與連友溝通,是王先生常做的事情。相對于有些連友在收藏過程中,表現出的偏執、病態,乃至一些蠅營狗茍的做法,王先生可以說無時無刻不在體現著一個大家的風范。
把連環畫收藏價值琢磨透了的馬建國
現在全國玩連環畫的,馬建國算是起步相當早的,盡管他起步時已經50多歲了,但是那時好多人都還不摸門呢。說得嚴重一點,馬建國在連環畫圈就好比“ISO9001”認證體系,他說這書賣多少錢,就是多少錢,基本上靠譜。
為什么呢?我跟老馬聊過,他賣書真不是賣傻力氣,他是真琢磨——品相、版本,是不是名家所繪,獲過獎沒有,目前存世量多少,是否是作者的簽名本,他都門兒清啊。
他說:“我常年在一線摸爬滾打,我都清楚啊。”老馬是老北京,身上透著一股機靈勁。別看老馬是工人出身,他的字寫得好,而且口才也不錯,能說,善于總結,還很謙虛,喜歡聽別人聊。他還頻繁地接受媒體的采訪,上廣播,上電視,上報紙,參加各種活動。老馬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永遠是笑臉相迎笑臉相送。老馬說:“有的人說,我賣的書貴,是比一般人貴,它貴有貴的道理。我下的功夫還深呢,賣連環畫的,誰像我這么琢磨連環畫。再有,我的書品相在那兒擺著呢,不服,咱們就比比。”老馬是屬牛的,共和國的同齡人,76歲了,當真是連環畫界的一匹老馬了。他在做連環畫發跡前搞過市場管理,做過集郵,所以他轉行做連環畫駕輕就熟,再加上他琢磨連環畫,還把自己關于連環畫的認知總結出來發表在報紙上,所以他在全國連友中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可以這么說,老馬當年在報國寺的連環畫攤是全國連環畫買賣好壞的一個晴雨表。所以好多北京的連友,在周四或者周六日有事沒事的都會跑過來跟馬建國聊上個把小時,談談連環畫買賣的風向。
老馬說,市場好的時候,崔永元、六小齡童常來。的確,老馬做買賣這些年,也交了些名人朋友,姜昆給他題了“連環畫藏館”,有時也從他那兒買點相聲類的書,六小齡童是“沾猴”的全買,崔永元是只關注電影版的連環畫。
老馬干連環畫時間長了,請外地朋友吃飯不說花了多少錢,而是說:“今天又吃我1本9品的《西廂記》”,外人根本聽不懂。
中國書店及其拍賣會——連環畫收藏“助推器??”
北京連環畫收藏圈的發展和壯大,與中國書店積極的“助推”密不可分。中國書店系統內有很多懂行、識貨的老員工,他們在連環畫未受重視時,就開始留意收集、整理珍貴版本,并通過其銷售和拍賣渠道,為連環畫進入主流收藏視野和高價區的確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連環畫藏品的??商業價值發現與推廣方面,成果顯著。
中國書店報刊資料部(即橫二條店)就是一家專門收售連環畫專門店,那里有一位被全國連友稱為“羅姐”的貼心大姐——羅雪虹。
20世紀90年代末,人美社為慶祝50年社慶,出了一批精品畫庫,都是老一代畫家劉繼卣、王叔暉、任率英、毅進等人的作品,當時羅雪虹在中國書店報刊資料部當主任,她得知消息后,第一時間跑到人美社進了一批新版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今天回過頭來看,中國書店報刊資料部開了國營書店銷售再版連環畫的先河。
好多外地的連友,來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羅姐報到,一個電話打過來:“羅姐,我來了啊。”甭管哪兒的連友都愿意感受一下那里熾烈、濃厚的氣氛。羅雪虹在任時,中國書店報刊資料部多次搞過連環畫的拍賣活動,以及新書的首發活動,華君武、姜維樸、沈堯伊、崔永元、楊逸麟、陳玉先、龐邦本、王可偉、李志武等連環畫界的人士都曾經出席過這里的簽售活動。
僅一個上午,連環畫《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就銷售出去200多套。作為主辦者的中國書店報刊資料部慧眼買斷了《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的首發式和獨家發行權,書店領導馬鳴武和主要策劃人羅雪虹對這次活動都傾注了很大的心血,他們的這種努力與付出,深得連友們的歡心。中國書店的另一大貢獻,就是他們的舊書專場拍賣會,它是頂級連環畫精品(尤其稀見版本、名家手稿、獲獎作品)最重要的展示和交易平臺。中國書店拍賣會上誕生的高價紀錄(常被媒體報道)極大地推動了連環畫收藏熱潮和對精品價值的認知。
2002年秋天,中國書店舉辦了“2002年秋季連環畫拍賣會”。北京資深連友馬建國以4200元拍下“天價”《駱駝祥子》,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此套《駱駝祥子》上下兩冊合訂在一起,僅幾十頁,書頁也早已泛黃。買家馬建國說:“該書品相雖達不到理想狀態,但是內中勾畫異常生動,再加上年代也早(民國時期版本),特別要說明的是,這個版本中祥子的形象是最被老舍先生認可的,我心儀它許久了,如今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它落入旁人之手。”在接下來的拍賣中,馬建國又以6700元的價格拍下一套《三國演義》。
這次海王村拍賣有限責任公司共征集了300件拍品,4個小時,拍成247筆,總成交率83%,成交額10萬零1300元。
在拍賣會上什么樣的連環畫受歡迎呢?首先是當時發行量要小,連環畫拍賣同樣具有物以稀為貴的特點。其次,一定是名家繪名著最易受追捧。比如上海人美1980年出版的11冊《魯迅小說連環畫》,匯集了賀友直、陳逸飛、趙延年、方增先、劉繼卣、顧炳鑫、王叔暉等名家作品。從各種連環畫拍賣會上的成交價上看,“經典版”連環畫的成交價格一直處于上升趨勢。
但是近兩年,連環畫的行情出現了漲停現象,甚至有些品種的價格還出現了下跌,連友中還有人提出了“崩盤”一說。但不論連環畫未來行情怎么變,那些老版經典連環畫是不會被“賤賣”的,它們已經成為連環畫市場穩固的基石。
老版連環畫之所以在藏市經久不衰,首先是因為它們的藝術價值高,它們的繪制者都為一些美術大師,像王叔暉、劉繼卣、華三川、程十發、顧炳鑫、賀友直、戴敦邦這樣的大師自不必說了,還有范曾、陳逸飛、陳丹青等也都繪制過連環畫。老版連環畫的另一個賣點就是存世量少。1949年至1966年17年間,全國出版了1000余種文學普及類連環畫,由于成套保存下來、品相好的并不多,所以它們是目前市場上價最高的。另外,曾在1963年至1991年之間舉辦的第四屆全國連環畫評獎中獲獎的作品價值較高。其中,繪畫版連環畫要比電影版、電視劇版的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