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位于通州區潞城鎮古城村,是北京市通州區境內發現最早的古城,以路縣城址為核心,由城址本體(城墻基址、城壕及其圍合區域)、城郊遺址區和城外墓葬區等構成的兩漢時期的大遺址,也是目前所知通州地區最早且唯一的秦漢時期城池。
以路縣故城城址為中心呈環狀分布的墓葬,數量眾多,形制多樣,故城城郊區發現的兩漢時期遺跡最多,遼金、明清時期遺跡也很豐富,2公里半徑范圍內,包括戰國——西漢墓葬163座、東漢——魏晉墓葬724座、唐墓89座、遼金墓葬29座、元代墓葬4座、明清墓葬138座。形制符合黃河中下游地區漢代縣城的規制,對探索漢帝國北方地區和幽薊地區基層社會的主要架構、管理機制和組織形式均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考古價值,已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探索路縣故城遺址考古知識圖譜的構建與博物館展陳應用,開創性地將知識圖譜技術引入北京漢代考古領域,深度整合分析考古成果可以讓觀眾對藏品的歷史、細節有清晰的了解,有利于知識信息的廣泛傳播,向公眾提供欣賞、游覽、研究等在內的文化服務。將科技賦能文化,利用AI技術創建“安其居,樂其俗”線上展覽不僅給尚未公開展出的珍貴文物留存相應的數字檔案,也為考古學和歷史學研究開辟新路徑、提供新視角,為公眾提供更加直觀清晰的歷史文化信息,同時也是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文化資源大數據建模與數據庫建設”課題研究與應用示范成果之一。展覽中的漢代、唐代和遼金時期的銅鏡均出土于路縣故城城址周圍的墓葬。
銅鏡是中國古代常見的日用器具,在我國青銅器中自成體系,獨具特色,品類多樣,紋飾精美,工藝精湛,銘文豐富,直觀體現了所處時代的銅鑄造工藝、審美情趣、民俗信仰等,凝結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符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物質載體。希冀通過銅鏡所反映的深邃文化內涵,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以及自古以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引導觀眾更加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的輝煌燦爛,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迄今為止我國出土最早的銅鏡是距今4000余年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遺物。 《楚辭·九辯》載:“今修飾而窺鏡兮。”銅鏡是古人梳妝、飾容的重要生活用具,鏡的主要功能雖是映射景物,但鏡這個意象還被賦予了其他特殊意義,不僅具有實用和美學的功能,還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美感。銅鏡背面紋飾的產生與流行,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反映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思想狀況和審美風尚,以及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特征。
隋朝至唐初,人們在戰亂與和平中祈福呈祥。唐代是繼戰國和漢代兩個高峰之后,我國銅鏡發展史上的另一個鼎盛時期。唐代以前,銅鏡鑄造在主題紋飾上的創作,仍然圍繞虛無縹緲的虛無題材,包括戰國時期的山字紋、漢代流行的上古珍奇異獸以及神仙故事紋飾。這類主題相對而言離生活較遠,多承載的是對未來的期許,對庇佑的渴求。而唐代銅鏡在紋樣裝飾主題上,逐漸將紋飾主題世俗化,與社會真實生活聯系緊密。
唐代初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迅速,銅鏡制造業也隨著興旺起來。盛唐時期,國家穩定,經濟發達,技法進步,瑞花瑞獸、人物故事等銅鏡成為日常。銅鏡紋樣是唐代審美的重要載體。海獸葡萄紋飾的銅鏡盛行于初唐和盛唐時期。有圓形、方形、八角形等鏡形。海獸葡萄鏡通常以高浮雕瑞獸以及葡萄為主題花紋,其間飾異獸、雀鳥、蜂蝶和花草圖案,是唐代銅鏡最典型的風格之一,不僅是中國古銅鏡發展歷程中的一種鏡形,也是魏晉南北朝以來傳統藝術與亞歐、中亞和東歐大陸文化融合的產物。
這面唐代的海獸葡萄鏡,厚0.9厘米,直徑13.6厘米。鏡面呈圓形,面平,銅綠色,帶有金屬光澤。其紋飾以高浮雕技法制成,鏡身較厚,銅質優良,構思巧妙,制作精細。
銅器在漢代日常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先秦銅器相比,漢代器物種類上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實用器為主,從祭祀用品轉向日常器皿,以簡約風格為主,或僅有簡單的弦紋。漢代鏡銘中關于家居生活類的銘文主要有:“大樂貴富”“家常富貴”“位至三公”“君宜高官”等表現漢代人福祿觀念的銘文。
這面東漢時期“位至三公”鏡直徑9.8厘米、鈕徑1.6厘米,鈕高0.4厘米,厚0.1厘米。范鑄,圓形,青銅質,半圓鈕,穿孔,圓形鈕座,正面拋光較好。背面鑄“位至三公”四字銘文,陽字篆、隸體。其中“位至”左側有兩條、右側有一條寬豎線,“三公”兩側因腐蝕嚴重,紋飾模糊不清。豎線外飾雙鳳紋、兩周斜紋及一周短斜線紋。
“三公”之稱始設于周代,西漢時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稱三公,東漢時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又稱“三司”。將“位至三公”作為鏡銘是表示美好祝愿,稱頌和祝愿官運亨通的吉祥語。表達了“學而優則仕”儒家思想下,人們對于高官厚祿的美好期望及對子女的厚望和對親朋好友的祝福。作為中國傳統吉祥文化的重要載體,此類鏡流行于東漢晚期至魏晉時期。
帶有“家常富貴”文字的文物不僅存在于兩漢時期,六朝乃至明清時期也有類似的器物,可見“家常富貴”一詞在古代民眾中的受歡迎程度,人性對于財產富裕和地位尊貴一向充滿向往與追求。這面遼金時期的“家常富貴”鏡:范鑄,圓形,銹蝕,銅質,直徑15.7厘米,鈕高1厘米。正面銹蝕拋光較差。背面球形圓鈕,穿孔,圓環形鈕座,鈕座一周由16組立體連弧紋組成。刻有“富貴家常”四字,字與字之間有四組花隔開,花蕊凸起。飾有一周凸棱紋,鏡緣一周由16組立體連弧紋組成。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銅鏡4000多年的使用史幾乎涵蓋了中國歷史的各個階段,精美瑰奇的紋飾和鑄造工藝凝固了各歷史時期的文化和鑄造工藝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