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大地的煙火里,總飄著一縷若有若無的鮮香——那是閩菜講究的“原汁原味”。它不似川菜的麻辣味厚,也不若粵菜的精致典雅,卻以一種質樸的姿態,守住了食材的本真。留在多少福建人心底的滴露鴨,正是這種風格的完美體現。
滴露鴨也叫溢鴨湯,是福建的一道傳統美食。“滴露”作為一種烹飪技藝,在莆田市仙游縣一帶流傳已久,只是一直深藏在閩系菜肴里,不為世人所廣知。所謂“滴露”,簡單來說,就是在蒸制時不加一滴水,全靠菜肴在高溫下滲出的汁水與水蒸氣凝結成露,真是“滴滴精華”,如朝露般珍貴。一碗滴露的誕生,可謂是一場時間與耐心的結晶。
滴露鴨的食材雖然簡單,但選材卻頗為講究。鴨子要選用本地人稱“紅鼻番”的一種番鴨,其體重比普通家鴨重、比鵝輕,原產于中美洲、南美洲的熱帶地區,相傳明末由臺灣傳入莆田。自古以來,番鴨被人們視為滋補佳品。和普通的家鴨相比,番鴨具有高蛋白質、低脂肪的特點,同時含有多種維生素和鈣、鐵、鋅、鎂等礦物質元素,還自帶麝香氣味,可以潤脾、養胃、益氣、提神。
做滴露鴨時以選用農家散養一年半以上,重三四公斤,毛色油亮,皮下無肥油,肉質緊實的番鴨為佳。若飼養時間不夠,則鴨子肉質太嫩,香味不濃。將鴨子宰殺清理后切塊,塊大小需得宜。塊小則鴨皮易破,失了美觀;塊大則入味不足,壞了滋味。用食鹽、姜片、蔥段腌制鴨塊1小時,再加適量蒜瓣、紅菇及白酒更佳。
上鍋蒸時,將鴨肉整齊碼放,皮面朝上,再用陶碗或不銹鋼盆倒扣,猛火上汽后轉文火蒸1個多小時。以前人們通常在碗或盆上放幾粒米,米粒蒸熟了就代表滴露鴨可以出鍋了。
當鍋蓋揭開的那一刻,滴露鴨出爐,色澤金黃剔透,香氣撲鼻而來,金黃的滴露靜靜地躺在碗里,表面浮著一層薄薄的油花,卻絲毫不顯油膩,反而透著一股清甜,正是食材的原汁原味。一般三四公斤重的鴨子,最多只能做出一碗滴露,故民間有“一滴露、十滴汗”之說,其珍貴性不言而喻。
滴露鴨富含營養,是福建農村家庭孩子成長路上的一道重要佳肴。以前,一般只有發育期的孩子才有特權享用。家人通常會把一碗鴨露分成幾次給孩子喝,或直接喝,或汆燙米粉,或拌米飯吃,仿佛喝了這碗鴨露,孩子便能茁壯成長,百病不侵。剩下的鴨肉,軟爛入味,蘸上當地生產的黃椒醬,辣得柔和,鮮得美妙,讓人連鴨子的筋骨都舍不得放過,連指尖的油脂都要吮干凈。
即使在物質異常豐富、孩子無須滋補的今天,滴露鴨在仙游乃至福建人心中的地位仍從未動搖。那一碗鴨露,凝結的不僅是鴨肉的精華,更是歲月的饋贈,是關于成長、關于母愛的記憶,是萬千游子心中永遠的牽掛。它就像那永不褪色的母愛,默默地陪伴著一代又一代人,用那抹鮮甜溫暖著每一個平凡而尋常的日子。
(江西 孟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