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時代,會員付費已經成為眾多互聯網產品的普遍盈利模式,消費者開通會員才能獲得相關的互聯網產品和服務。然而,一些網絡經營者通過設計信息隱蔽、誤導性強的App界面,在消費者購買會員服務時默認同意“自動續費”,導致消費者被動扣費,已成為消費者頻繁遭遇的“消費陷阱”。前不久,法院審結了一起網絡服務合同糾紛案,法院的判決為數字經濟環境下消費者維護合法權益提供了有力支持。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相關法律知識:
◆基本案情
某科技公司是某網盤的運營者。2023年10月6日14:07,唐某支出0.3元開通某網盤24小時體驗會員;次日05:08,某科技公司在未通知唐某的情況下,通過唐某的支付寶賬號自動續費扣款29.9元。后連續七個月,唐某每個月均被某科技公司自動扣款29.9元。
唐某表示其在2024年5月得知被自動扣款后,向該科技公司的客服提出異議要求退款,但客服予以拒絕,表示公司已提前5天通過App站內信發送了續費通知,并附了站內信查看路徑。但查看路徑顯示,App并無消息標識,“消息通知”需進入網盤會員中心后,點擊右上方“我的會員”查看。同時,唐某提交的會員購買頁面截圖顯示,在“連續包月”購買選項下有一行灰色小字顯示“到期后自動續費29.9元/月,可隨時取消”,在“同意協議”的選項下方有一行灰色小字顯示“開通會員即表示同意續費協議/會員協議/付費授權服務協議”。
唐某認為該科技公司在其購買體驗會員時隱藏了自動續費選項,且未能以有效的方式提前通知,侵害了其知情權。唐某遂訴至法院,要求該科技公司退還扣除的費用共計239.2元。
◆法院審理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采取訂閱會員制模式的網絡平臺需要以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為前提。該科技公司在App界面對自動續費的提示使用的是極不明顯的灰色小字,降低了用戶注意到的可能性,且默認消費者同意,屬于法律禁止的搭售行為,剝奪了唐某對是否接受自動續費的自主選擇權。在唐某購買的24小時體驗會員尚未結束時,該科技公司在未通知、提醒唐某的情況下采取了自動續費扣款;在后續自動續費日期前,又僅通過App站內信的方式通知唐某,而該App界面并未設計顯而易見的消息標識,難以看到站內信息,且查看途徑較為煩瑣,消費者難以注意,未盡到顯著提醒消費者注意的法定義務。
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條規定,采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示對方注意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等與對方有重大利害關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但是,該公司在設計會員購買頁面時,并未通過彈窗、強制閱讀等合理方式提醒消費者注意,反而使用消費者容易忽略的灰色小字,且將續費協議與其他多個協議并列,使消費者瀏覽頁面時難以識別到與自動續費相關的重要信息,無法在知情的基礎上作出理性決策。
根據以上分析,法院依法認定該科技公司侵害了唐某的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判決該科技公司退還唐某被自動續費扣款的全部金額239.2元。
◆法官心語
隨著會員付費模式的普及,網絡經營者提供自動續費服務已成為常態。自動續費,消費者能夠以更劃算的價格獲得內容和服務;經營者也能因此增加用戶的黏性和穩定性,給其帶來商業利益。但是,默認勾選同意、續費容易退費難、續費前未顯著提醒消費者等問題廣受消費者詬病。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明確規定,經營者采取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方式提供服務的,應當在消費者接受服務前和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日期前,以顯著方式提醒消費者注意,對網絡經營者提供自動續費服務作出了強制性規定,從法律上切實保障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本案圍繞App產品設計、頁面展示及平臺的通知方式,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等法律法規,分析平臺是否存在侵害消費者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的問題。本案判決明確網絡經營者提供自動續費服務,應在消費者接受服務前取得消費者的明確同意,不得以隱蔽的方式將自動續費服務作為默認同意的選項提供給消費者;每次自動扣費前要提前5天以顯著方式提醒消費者注意,讓消費者在充分知情的基礎上授權扣費。本案判決就此指出,“顯著方式”應當是足以引起一般消費者注意的有效方式,案涉平臺需要消費者通過煩瑣的方式點擊查看站內信的通知方式顯然不屬于法律規定的“顯著方式”。
(廣東 朱曉瑾 高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