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企業社會責任;媒體關注度;企業績效中圖分類號:F270;F275 文獻標識碼:A
1研究背景
近年來,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問題受到了社會公眾和媒體的廣泛關注,企業也日益認識到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同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旨在規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并完善相關信息披露制度。然而,企業是以盈利為自的的經濟單位,在追求除經濟目標以外的其他社會責任目標時,若僅出于法律的強制性要求,就可能為了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視這些社會責任目標。為激發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性,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將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狀況與企業績效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媒體作為獨立的第三方,能夠及時發掘和傳遞信息,其報道的信息比企業自身發布的更易受到公眾信任,也有助于提高企業的信譽和知名度。因此,在探討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時,引入媒體關注度這一因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
2.1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研究
20世紀初,人們開始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這一概念,并陸續開展了對其的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學者主要圍繞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和分類展開討論。1924年,OliverSheldon首次將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全人類的需求聯系起來,提出了相關概念。然而,當時這一概念尚未得到廣泛關注。1953年,BoWen在其文章中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即企業進行決策時需遵循社會的價值取向,滿足社會的期望,履行相應的義務,這一定義引起了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廣泛討論,并為后續學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礎。1979年,Carroll提出企業社會責任是特定時間內社會對企業在經濟、法律、倫理和慈善方面期望的總和[1]。這一定義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社會的共識。
進入21世紀,學者的研究重點更多地轉向了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因素,尤其是如何促使企業更自愿地參與社會責任活動。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因素可以根據其性質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主要包括公司規模、經營效率等,在內部因素中,學者主要研究了產權性質、公司特征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企業的產權性質、規模、行業等因素不同,其社會責任披露水平存在明顯差異。具體而言,國有企業和規模較大的企業在社會責任披露方面表現更為積極。媒體關注度是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媒體的關注度會對企業產生外部壓力,從而促使企業提高信息披露的質量和積極性,因此媒體的報道越多,企業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意愿通常越高。
2.2媒體關注度的相關研究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學術界開始關注媒體關注度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并深入探究其運行機制。作為公司治理的重要外部監督手段,媒體不僅可以依托數字化傳播技術,降低企業信息的傳遞成本,其獨立第三方的身份還能有效過濾企業自我披露中的選擇性偏差,從而提升信息的可信度。這種監督效應不僅體現在對企業違規行為的曝光與約束上,還表現在對企業正向行為的激勵與強化上。基于企業聲譽理論,企業為維護良好的聲譽,經營者會高度重視媒體的關注,并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實證研究表明,企業增加廣告投入可以提高其媒體關注度。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廣告投入越多的企業,其在慈善捐贈等社會責任方面的投入也越多。徐珊與黃健柏在其研究中探討了媒體關注度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發現企業受到的媒體關注程度越高,其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越好[2]。因此,媒體不僅是利益相關者獲取企業信息的重要途徑,還是有效的外部監管機制。在第三方監管的作用下,企業可以優化治理環境,降低代理成本,最終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與社會責任意識提升的協同發展。
2.3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
斯坦納提出,企業在遵循經濟原則的同時,也需要履行社會責任。此后,學術界圍繞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相關問題展開了大量理論和實證研究。
部分學者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存在正相關關系。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現越好,越有助于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進而提高企業業績。例如,Maqbool選取2010—2018年的企業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出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具有長期影響,能提高未來盈利能力的結論[3]。在國內,許多學者也對不同領域的企業社會責任與績效的關系進行了細化研究。例如,胡亞敏研究農業上市公司發現,履行社會責任可以提高企業形象,最終達到提升企業績效和價值的目的[4。律春雨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對我國創業板35家醫藥制造企業進行實證研究,得出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呈顯著正相關關系的結論[5]。另一種觀點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績效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這是因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成本,導致其績效低于其他企業,即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履行會降低企業績效。例如,趙莉研究金融行業的社會責任履行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發現,履行社會責任較優秀的企業,股票收益率相對較低[。鄭培的研究也認為國有企業上一期履行的企業社會責任越好,當期績效越低[。還有少數學者認為二者是部分相關關系。社會責任可分為內部社會責任和外部社會責任。內部社會責任包括顧客對產品質量的滿意度、員工對企業的滿意度、投資者獲得收益的保障等;外部社會責任包括企業的環保意識、慈善意識和社會倫理約束等。研究表明,內部社會責任對企業績效影響較大,而外部社會責任對企業績效影響較小。也有學者發現社會責任對績效存在滯后性影響。例如,張兆國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不僅與當期績效相關,還會影響到下一期的績效[8]。
從上述文獻可以看出,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經歷了從簡單指標關系驗證到多視角、多因素實證分析的發展過程,但至今對二者之間的關系尚未完全形成共識,仍需進一步深入探討和研究。
2.4企業社會責任與媒體關注度關系的研究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媒體行業不斷發展壯大,作為信息傳播的載體,媒體的作用日益重要。媒體行業的特性之一是追逐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話題,而企業社會責任正是媒體關注的重點內容之一。當媒體更多地關注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時,社會公眾對企業的好感度和信任度也會隨之提升。因此,媒體會更加關注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信息,并進行相應的報道。基于此,越來越多的學者在分析企業社會責任問題時,將媒體關注度作為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納入研究范圍。
沈洪濤以中國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發現媒體對企業的環保情況的報道能夠使信息更加透明化,因此,為增強競爭優勢,企業會加大履行社會責任的力度。此外,張可云等學者進一步細化了不同區域和規模的企業,研究發現媒體關注度對東部地區、大型企業以及高效率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具有更顯著的影響[9]。
2.5媒體關注度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
隨著傳媒行業的發展,學者在研究企業績效時逐漸將媒體關注度納入考量范圍。媒體關注度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經歷了早期理論探討階段、實證研究發展階段以及深入綜合研究階段。
在早期理論探討階段,Barber發現,當股票相關信息不足時,經過新聞報道的股票更受投資者青睞。這表明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利益相關者會對媒體關注度較高的企業給予更多關注[10]。
在實證研究發展階段,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饒育蕾與王攀對2006年至2008年上市公司媒體關注度與新股表現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研究發現,媒體關注度越高,新股的發行價格也越高[]。這說明媒體關注不僅起到信息傳遞的作用,還會改變利益相關者的投資觀點,進而影響企業的績效。
進入綜合研究階段后,學者不僅關注媒體關注度與企業績效之間的相關性,還探究了其內在作用機制。例如,袁業虎等人研究發現媒體關注度與企業績效呈正相關,并分析了媒體關注度的調節效應[12]。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其他學者的研究還涉及新媒體環境下媒體關注度的特點及其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3小結與展望
在當今商業環境中,企業社會形象備受關注,企業社會責任、媒體關注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聯已成為學術研究的重要議題。本文對中外文獻進行了全面且細致的梳理與總結。一方面,本文深入剖析了企業社會責任與媒體關注這兩個核心概念。企業社會責任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經濟責任,而是拓展到環境保護、員工權益保障、社區發展等多個方面,全面體現了企業對社會的綜合貢獻。媒體關注憑借其強大的信息傳播與輿論監督功能,成為影響企業行為和形象的關鍵外部力量。另一方面,本文著重探討了企業社會責任、媒體關注與企業績效之間的相互關系及相關理論基礎,如利益相關者理論、企業聲譽理論等,這些理論為理解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基于上述理論,本文進一步歸納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媒體關注度及企業績效之間相互關系的實證研究成果。研究表明,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能夠顯著提升其社會聲譽和品牌形象,進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和投資者,對企業績效產生積極影響。媒體關注度能夠促使企業更加重視社會責任,規范自身行為,避免因負面事件而遭受聲譽和經濟損失。對企業而言,這些研究有助于其在第三方監管下改善治理環境,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建立健全社會責任踐行機制,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對利益相關者來說,這些研究為他們提供了更多參考依據,有助于其做出客觀合理的決策,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關于企業社會責任、媒體關注度及企業績效的研究不斷深入和拓展,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研究視角上,學者們不再局限于媒體的監督作用,而是從更多維度進行探索,如結合心理學等學科理論,深入分析消費者、投資者等利益相關者的心理和行為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及媒體關注度的影響。
在研究內容方面,除繼續探討三者之間的直接影響外,還考慮更多的調節變量和中介變量,如企業文化、行業競爭程度等,以更全面、深入地分析它們之間的復雜關系。相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相關成果將為企業和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加科學、
有效的理論支持和實踐參考。
參考文獻:
[1]CARROLL A B.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1979(4):479-505.
[2]徐珊,黃健柏.媒體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J].管理學報,2015(7):1072-1081.
[3]MAQBOOL S.Do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lead to superior financial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BSE100 index[J].Decision,2019(3):219-231.
[4]胡亞敏,陳寶峰,姚正海.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企業價值的關系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3(4):173-176.
[5]律春雨,于俊秋.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基于創業板醫藥制造企業的實證研究[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0(1):48-54.
[6]趙莉.金融企業社會責任績效與財務績效相互關系研究[J].財會通訊,2013(24):47-49.
[7]鄭培,李亦修,何延煥.企業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影響研究: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財經理論與實踐,2020(6):64-71.
[8]張兆國,靳小翠,李庚秦.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交互跨期影響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13(8):32-39,96.
[9]張可云,劉敏.媒體關注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基于城市規模的調節作用[J].學術月刊,2021(9):57-71.
[10]BARBERBM,ODEANT.All ThatGlitters:The Effect of Attention and News on the Buying Behavior ofIndividualand Institutional Investors[J].Reviewof Financial Studies,2008(2):785-818.
[11]饒育蕾,王攀.媒體關注度對新股表現的影響:來自中國股票市場的證據[J].財務與金融,2010(3):1-7.
[12]袁業虎,熊笑涵.上市公司ESG表現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基于媒體關注的調節作用[J].江西社會科學,2021(10):68-77.
作者簡介:劉潔瓊(1996一),女,漢族,廣東興寧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