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作風建設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弊黠L問題絕對不是小事,聽任不正之風侵蝕黨的肌體,就會像一堵無形的墻把黨和人民群眾隔開,就會使黨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我們黨作為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對作風建設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因此,如何用延安精神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推進黨的作風建設,是對新時代黨的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重大課題。
延安精神是黨的作風建設的源頭活水
延安精神形成于中國革命最艱苦的時期,其核心內涵體現為: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2020年9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第六次會員大會賀信指出:“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老一輩革命家和老一代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毖影簿耠m然形成于中國革命最艱苦的時期,但卻具有穿越時空的永恒偉力。延安精神塑造了中國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品格,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成為克敵制勝、戰勝困難、推動發展的重要法寶。
延安時期,黨中央以“只見公仆不見官”的赤誠贏得群眾,以“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實干突破困境,培育出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三大作風是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里程碑,宣示了黨的優良作風的完全成熟,為黨的作風建設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組織原則。
1942年2月1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所作的《整頓學風黨風文風》( 后改為《整頓黨的作風》)報告中,鮮明提出“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開啟了黨的作風建設系統化實踐。延安整風運動,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整風運動,是黨的建設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開創了用整風方式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成功范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們依然需要弘揚延安精神。它不僅是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的精神燈塔,幫助其抵御各種誘惑,筑牢信仰之基,也是踐行群眾路線的行動指南,提醒黨員干部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始終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更是激發廣大黨員干部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奮發有為的力量源泉,是新時代黨的作風建設的源頭活水。
新時代黨的作風建設,需要從延安精神滋養初心、淬煉靈魂,筑牢思想堤壩,校準前進方向。尤其是在多元思潮激蕩的當下,個別干部出現理想信念滑坡、宗旨意識淡化、黨性修養缺失,更需要我們從延安精神中汲取政治養分,通過常態化理論學習、沉浸式紅色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
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是新時代黨的作風建設的破題之鑰
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形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聚焦調查研究、精簡會議、改進文風等具體問題,劍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頑疾,以“小切口”推動作風“大轉變”。中央八項規定通過規范調研接待、精簡會議活動、厲行勤儉節約等,將作風建設具象化為可操作的制度規范,是改進作風的切入口和動員令,是長期有效的鐵規矩、硬杠杠,從一定意義上說是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第一軍規”,引領著全面從嚴治黨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行。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靠什么管、靠什么治?就是靠嚴明紀律。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基石。黨中央決定今年全國兩會后至7 月在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這一重大決策部署,是鞏固和拓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和黨紀學習教育成果、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舉措,是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必然要求,對于增強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以作風建設新成效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們認為習以為常的一些作風問題,往往就是對黨的公信力、黨的形象帶來致命破壞的問題。作風問題絕不是小事,一旦成風,危害巨大。”中央八項規定抓住了黨的作風建設的“牛鼻子”,以點帶面推動全黨風氣根本好轉,成為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突破口,深刻體現了中央八項規定在黨的作風建設中的關鍵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踐證明,中央八項規定是正確的,抓工作作風從中央政治局抓起、自上而下推動是正確的。只要我們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時時處處以身作則,就會上行下效、產生強大示范效應,全黨就會很有力量,我們就不懼怕任何艱難險阻。”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從中央政治局抓起、自上而下推動,這一實踐路徑抓住了作風建設的關鍵,通過“頭雁領航”帶動“群雁齊飛”,既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也為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科學方法論,蘊藏著深刻的政治邏輯和實踐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央八項規定不是只管五年、十年,而是要長期堅持。要拿出恒心和韌勁,繼續在常和長、嚴和實、深和細上下功夫,管出習慣、抓出成效、化風成俗。”因此,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既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對新時代黨的建設規律的準確把握,彰顯了黨中央以釘釘子精神抓作風建設的政治定力和戰略定力,體現了作風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嚴肅性,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以制度之“剛”強化紀律之“嚴”,將延安精神中“艱苦奮斗”的要求轉化為具體行為規范。從整治“車輪上的腐敗”到叫停“指尖上的形式主義”,以釘釘子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推動黨員干部習慣在受監督和約束的環境中工作生活,實現從“不敢”到“不能”、“不想”的深刻轉變。
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踐行以來取得了全方位、深層次的成效。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后,全國性會議和文件數量大幅縮減,“三公”經費支出顯著下降,“舌尖上的浪費”、“會所中的歪風”得到有效遏制。更為重要的是,其重塑了政治生態,黨員干部紀律意識、規矩意識顯著增強,黨群關系更加緊密,群眾對黨的信任度和滿意度持續提升,黨風政風煥然一新,社風民風持續向好。
推進新時代黨的作風建設的路徑思考
歷史經驗表明,黨的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從延安精神到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見證著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的勇氣與智慧。新時代新征程,更需要以歷史主動精神推動作風建設高質量發展,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推動兩種精神深度融合,形成作風建設的強大合力。延安精神誕生于革命斗爭的烽火歲月,承載著黨的紅色基因;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形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標注著新時代的作風坐標。二者雖處于不同歷史時期,卻有著一脈相承的精神內核,兩種精神跨越時空交相輝映,共同構筑起新時代黨的作風建設的精神燈塔與實踐指南。我們必須以兩種精神為鏡,常照思想之垢;以兩種精神為尺,嚴量行為之偏,在傳承與創新中推動黨的作風建設向縱深發展,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凝聚起無堅不摧的磅礴力量。
一方面,用延安精神的思想偉力為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注入黨的優良傳統基因。當干部在基層調研時,秉持延安時期“眼睛向下、甘當學生”的態度,才能真正聽到群眾心里話;當面對復雜問題時,發揚“實事求是”的作風,才能避免政策執行中的“一刀切”。另一方面,以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制度優勢推動延安精神落地生根。通過建立健全干部聯系群眾長效機制、完善作風考核評價體系,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轉化為可量化、可監督的工作標準。近年來,從脫貧攻堅戰場上黨員干部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到疫情防控一線“我是黨員我先上”的鏗鏘誓言,正是兩種精神融合實踐的生動寫照。
遵循治理規律,提升作風建設的效能。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中指出:“作風建設和全面深化改革息息相關。許多問題,看起來是風氣問題,往深處剖析又往往是體制機制問題?!秉h的作風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從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角度進行系統思考,要從治理規律進行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注重發揮層級示范效應、強化制度執行保障、夯實執政為民根基,進而實現作風建設效能的最大化。
發揮層級示范效應。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其作風表現如同風向標,直接影響著黨風政風民風的走向。從頂層抓起,能夠形成“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的傳導機制,從而有效避免“上熱中溫下冷”的落實困境。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以身作則,穿補丁衣服、住窯洞,與群眾同甘共苦,正是這種率先垂范的精神,讓艱苦奮斗的作風在全黨能夠蔚然成風。新的時代背景下,領導干部更應傳承這一精神,切實起到帶頭作用。
強化制度執行保障。制度是作風建設的“定海神針”。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制度治黨的必要性,“黨除了應該加強對于黨員的思想教育之外,更重要的還在于從各方面加強黨的領導作用,并且從國家制度和黨的制度上作出適當的規定,以便對于黨的組織和黨員實行嚴格的監督”。領導干部帶頭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能夠破除“制度執行層層遞減”的困境,確保政策落地不打折扣。黨中央以釘釘子精神狠抓制度執行,從整治“舌尖上的浪費”到遏制“車輪上的腐敗”,極大增強了制度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夯實執政為民根基。黨中央率先改作風,讓群眾看到黨中央解決問題的堅定決心,增進對黨的信任與擁護,就能密切黨群關系,厚植執政為民的群眾基礎。同時,自上而下的作風建設推動,促使全黨統一思想行動,以優良黨風帶動政風民風向上向善,營造“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良好政治生態。
創新監督方式,提升監督效能。延安時期, 中國共產黨通過強化黨內民主和選舉權、監督權、罷免權三合一的民主監督機制等一系列探索實踐, 找到了破解歷史周期率的有效辦法, 為黨的民主政治建設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在新時代黨的作風建設征程中,創新監督方式是提升監督效能、筑牢紀律防線的重要途徑。面對作風建設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唯有主動擁抱技術變革、凝聚群眾力量,方能讓監督更精準、更高效。
建立“四風”問題動態監測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科技快速發展,大大拓展了時間、空間和人們認知范圍,人類正在進入一個‘人機物’三元融合的萬物智能互聯時代”。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構建“四風”問題動態監測平臺,對公款消費、公車使用等關鍵領域進行全流程、全時段監測分析,不僅能消除監督盲區,而且能極大提升監督的精準度,降低監督成本。
建立全社會全方位監督機制。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轉化為“人工智能+ 監督”模式。通過開發群眾監督APP、設立網絡監督平臺等舉措,讓監督的觸角延伸到社會的每個角落,群眾可隨時隨地反饋問題,而人工智能系統能夠快速篩選、分類線索,自動追蹤處理進度,形成“發現問題—快速響應—高效處置”的閉環。同時,借助社交媒體、網絡輿情監測系統,還能及時掌握社情民意,提前發現作風建設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這種全社會參與、智能化賦能的監督模式,既能激發群眾參與監督的熱情,又能顯著提升監督的威力與效能,進而為黨的作風建設織就一張密不透風的監督網絡。
從延安窯洞到新時代的“趕考之路”,黨的作風建設始終是關乎生死存亡的重大命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必須持續弘揚延安精神,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以永遠在路上的清醒和堅定,堅持不懈地推進黨的作風建設,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作者: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上海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上海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