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魂》短評
“員”字前面就是黨 “書記”就是軍令狀
從焦裕祿到尹春燕,時代不同、地域不同、職務(wù)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共產(chǎn)黨員、有一個共同的稱謂——書記。他們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自己”。焦裕祿當年冒著漫天大雪訪貧問苦,尹春燕狂風暴雨中逆行搶救群眾;焦裕祿當年以“我是你們的兒子”詮釋黨群魚水深情;尹春燕以“我是你們的女兒”踐行初心使命……老百姓就是從共產(chǎn)黨員的“員”中看到共產(chǎn)黨好。
“員”字前面就是黨。同理,老百姓看到身邊黨的書記好,就說黨組織領(lǐng)導堅強,干什么都有“主心骨”。全國現(xiàn)有黨員10027.1萬名,每一名黨員既是10027.1萬分之一,又是10027.1萬名的總和,一言一行都代表著黨的形象,要自覺為黨增光而不要爭黨的光,要盡心為民謀福利而不要為己謀私利。
“書記”就是軍令狀。愿我們黨的“五級書記”隊伍中涌現(xiàn)出更多焦裕祿、尹春燕式的好干部,共同為百姓幸福安康撐起晴朗朗的天。
“各村按照紅色預(yù)警標準措施落實。”這是北京市懷柔區(qū)琉璃廟鎮(zhèn)孫胡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尹春燕在狂風暴雨中失聯(lián)前發(fā)在工作群的最后一則消息,時間定格在7月26日23時20分。19天后的8月13日,尹春燕書記遺體在30多公里外的白河灣被找到。
8月14日,中共北京市委發(fā)布關(guān)于追授尹春燕、蔡永章同志“北京市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稱號的決定。決定寫道:尹春燕、蔡永章同志用生命托舉群眾安危,以舍生忘死的行動詮釋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北京市防汛救災(zāi)工作中涌現(xiàn)出的先進典型,是新時代首都共產(chǎn)黨員的優(yōu)秀代表。
此前,7月31日, 北京市懷柔區(qū)通報,在應(yīng)對暴雨組織群眾轉(zhuǎn)移過程中,北京市懷柔區(qū)琉璃廟鎮(zhèn)孫胡溝村黨支部書記尹春燕和她的愛人、黨員蔡永章于7月26日不幸被洪水沖走。
她是消失在工作電話里的好干部
北京一連7天的狂風暴雨使偏遠山區(qū)的孫胡溝村成為一座孤島。渾濁的洪水像脫韁的猛獸吞噬著百姓的房屋。懷柔區(qū)琉璃廟鎮(zhèn)孫湖溝文/閆金久 李馨雨村黨支部的燈火在洪水中搖曳,村支書尹春燕的身影穿梭在泥濘里,她的聲音穿透雨幕,一遍遍呼喊著讓村民往高處轉(zhuǎn)移。
7月26日23點20分, 村民孫桂申和尹春燕通了一次話,其間電話那頭突然沒了聲音,等了10多秒,電話那頭依然設(shè)有聲音,孫桂申掛斷電話重新打過去,卻再也沒有打通。在懷柔區(qū)人民政府官方網(wǎng)站上,公示著琉璃廟鎮(zhèn)25個行政村的聯(lián)系方式,“序號19、村名孫胡溝、書記尹春燕、電話1324***8706”, 然而, 這串熟悉的號碼,卻永遠靜默,再無人接聽。
7月31日,在北京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發(fā)布會上,懷柔區(qū)委書記張強沉痛表示,在抗洪搶險、組織群眾轉(zhuǎn)移的危急時刻,孫胡溝村黨支部書記尹春燕以及協(xié)助她工作的愛人蔡永章不幸被洪水沖走。8月4日,蔡永章的遺體在事發(fā)地下游約三四百米處被發(fā)現(xiàn)。
7月26日22時至23時, 暴雨不斷升級,孫胡溝村遭遇歷史性強降雨,1小時內(nèi)降雨量達92毫米。尹春燕書記連發(fā)多條緊急通知,組織村干部用私家車轉(zhuǎn)移群眾。“雨太大了,雨刷器開到高檔也沒用,看不清路,從擋風玻璃里只能隱約看到洪水。”在村委會值守的村會計王鉞說。在村委會值班的尹春燕想起,范家莊有一間距離河道不遠的房子,一對高齡老人(87歲與76 歲)尚未轉(zhuǎn)移。
村委會到老人住處僅5分鐘路程,卻因為洪水變得難以跨越。出門面對的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與瓢潑大雨,但尹春燕書記堅持說:“這么大事兒,我必須得去。”
“我蹚水過去看看。”尹春燕起身逆行往范家莊河道兩位老人家走去,丈夫蔡永章隨后拿起一把傘,跟了出去。在狂風暴雨中,她又通過電話焦急詢問村民張春山西溝險情:“大哥,西溝是不是出了水了,人已經(jīng)出不來了?”尹春燕一邊頂著狂風暴雨往老人家走,一邊打電話交代:“我這邊有好多急事顧不過來了,你們趕緊安排轉(zhuǎn)移西溝的群眾,就說是我說的!”
同時,尹春燕通過“兩委”干部工作群發(fā)出最終指令:“最新要求:各村按照紅色預(yù)警標準措施落實。”這條消息成為她失聯(lián)前最后的文字記錄,也是她與世隔絕前最后的遺言。
經(jīng)過隨后的連夜奮戰(zhàn),300多名村民被轉(zhuǎn)移到了安全區(qū)域,但當大家松了一口氣時,卻發(fā)現(xiàn)尹春燕和蔡永章夫妻沒有回來。他們是在前往轉(zhuǎn)移最后一批村民的途中,不幸被洪水沖走的。村民們的心始終被深深牽動,“真的希望,她還能回來。”
她讓孫胡溝村“一路生花”
孫胡溝村地處深山,曾是懷柔的“經(jīng)濟薄弱村”。
2018年12月,1974年出生的尹春燕當選孫胡溝村支部書記,到2025年一共7年時間,她讓孫胡溝村“一路生花”。
曾經(jīng),孫胡溝村的主干路是破舊的老柏油路,晴天塵土飛、雨天坑洼滑。尹春燕書記多方籌集資金,把柏油路鋪到每家每戶門前,補上排水溝, 種下5000棵月季、150棵榆葉梅。從村口一進來,道路寬闊,花草搖曳,山道上一簇簇月季開得正好。
“書記說這片山不能只看得見風景,還得變成能吃飯的產(chǎn)業(yè)。”村民們念叨的這句話,是尹春燕常掛在嘴邊的“小目標”。
2023年,孫胡溝村試點養(yǎng)蜂項目。孫胡溝村山清水秀、野花遍地,春天還有各種藥材花。尹春燕聯(lián)系鎮(zhèn)里申請項目資金,購入第一批50箱蜜蜂,聘請村里老養(yǎng)蜂人做技術(shù)指導,自己一有空就鉆進蜂房盯著。2024年孫胡溝村銷售蜜蜂約60箱、優(yōu)質(zhì)蜂蜜3000余斤。2024年底,孫胡溝村集體經(jīng)營性收入達37.1萬元。
養(yǎng)蜂只是起點。孫胡溝野杏滿坡,過去村民會把杏仁做成杏仁油——三斤半杏核才出一斤油,苦味還熏人。尹春燕深知傳統(tǒng)手榨的艱辛,她引進了一家小型杏仁油加工廠,用傳統(tǒng)壓榨工藝生產(chǎn)具有鄉(xiāng)土味的杏仁油,一年能解決50 多人次就業(yè)。2024 年,杏仁油銷售收入超過3 萬元。“前不久,城里的‘大廠’還來座談,想把杏仁油做成護手霜、香薰,我們初步達成了合作意向。”村會計王鉞說。尹春燕自2018 年擔任村支書后,面對孫胡溝村的貧困狀況主導發(fā)展了多項產(chǎn)業(yè),包括修路、挖井、引進杏仁油小廠等。
在別人眼中不起眼的山野,在尹春燕眼里都是財富。“她腦子靈、敢想敢干,知道咱村的出路在哪兒。”王鉞說,“書記不光想著修路修壩,更想著怎么修出我們的‘致富路’。”
她是村民的親人“二華”
“我們都不叫她書記,只叫她‘二華’。生活中她沒架子,像個‘傻丫頭’,進我家門就跟回自己家一樣。”坐在輪椅上的村民范東田說。
范東田與89歲的老母親相依為命,是村里的五保戶。范東田說:“平日里,只要二華來了,就會順手做飯、掃地,還幫我洗頭。這份關(guān)懷連親妹妹都未必能做到。”
不僅是范東田,村里約20 個低保戶、五保戶她都家家走到。“誰有難,她都管。她是真傻心眼兒,見誰都聊、見誰都笑,工作起來一點不糊弄。”
這場暴雨,孫胡溝村汛情緊急。“在家里還是在哪里?”“別睡,雨太大我不放心。”這是7 月26 日晚,尹春燕留給范東田最后的兩句聊天記錄。
后來,范東田被人抬著撤離到高地,聽說書記聯(lián)系不上了,心里一沉。“我不信她真不回來了,她不可能不回來。”范東田低聲說,“她把別人的難事當自己的事,把村民的冷暖裝在心上。我們都等她,盼她回來。”
7月26日晚, 雨越下越大。21時22分,村民于秀芝收到尹春燕的微信消息:“五奶奶,睡覺時精細點,注意咱家,順便關(guān)注下范林田、王滿云。”
“她把每個村民都當做親人。”村民于秀芝感慨,“她當書記一點都不像書記,但做起事來特別像書記。她可是我們的主心骨,她心里裝的都是我們的飯碗。”
73歲的村民呂阿姨已是滿頭白發(fā),她憂傷地說:“唉!二華是個‘快性’‘急索’的孩子,要不是有這事兒,本來八九月份,她還要帶著我們參加鎮(zhèn)里的跳舞活動呢。”
她是總在奔波的“傻丫頭”
“像陀螺一樣忙碌”是尹春燕留給村民們的最深印象。這位土生土長的村支書,多年來兢兢業(yè)業(yè),帶領(lǐng)一個低收入村走上致富路。
村會計王鉞從2019年就開始與尹春燕一起共事,“尹書記今年5月份剛剛過完51周歲生日,家里有個16歲的男孩和癱瘓的母親。以她的性格,不是病得起不來,肯定會一直沖在一線。”
尹春燕書記的哥哥尹永生說,他們兄妹三人中,尹春燕是最小的妹妹。在他印象里,“家中啥都指望不上她”,“她整天在村里東家忙、西家忙,一刻也停不下來”,兄妹倆上次見面還是在春節(jié)。
尹春燕的丈夫蔡永章在懷柔城區(qū)上班,每周五下班后驅(qū)車兩小時回村,經(jīng)常在村里幫忙。80歲的村民董友成記得,很多個周末,放假回村的蔡永章經(jīng)常在村委會扛運從山外運來各種物資。這一次,蔡永章又跟著妻子的腳步,沖進了夜幕下的暴雨中。
“村民遇上事兒了,她比老百姓還著急。”在村民們看來,這位常年駐扎在村里、周末才能和丈夫兒子一聚的村支書,將家庭的重擔暫且擱下,卻把全村人的幸福與安危扛在肩頭。
村支書夫婦,用生命托舉群眾安危,用擔當澆灌信仰之花,用行動詮釋人民至上。如今,洪水退去,被沖走的村支書尹春燕遺體終被尋回。她曾逆行在前,用身軀為鄉(xiāng)親們筑起防線,用生命為百姓撐起一把大傘,她未盡的守護成了遺憾,但她在洪水中挺立的身影,永遠鐫刻在百姓心間!
(綜合北京新聞廣播、《新京報》、文明北京等媒體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