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運動與健康緊密關聯,伴隨人們對健康關注度普遍提高,養生也成了一種新的時尚。從養生食譜到健身課程,從保健用品到智能穿戴設備,養生市場蓬勃發展。想健康未必就能健康,想養生未必就能長生。君不見,消極情緒在鋼筋水泥的叢林里瘋狂滋長,求助心理咨詢擺脫焦慮的人有增無減。
回望延安時期,盡管物資匱乏、條件艱苦,生活在那時的人們卻能在艱苦環境中保持昂揚斗志和樂觀精神。在畫家蔡若虹的回憶中,他把延安譽為“赤腳天堂”,因為當年所有走進那里的男男女女幾乎都是赤腳,他也趕快脫下了皮靴。
那時候,物質生活是真的苦。延安澤東青年干校學員劉明學6 年時間,竟然沒用過筷子,因為沒有任何可夾的東西。屁股后面的皮帶上倒是掛著一只缸子,可謂“一缸多用”——洗臉需要它、喝水需要它、吃飯需要它、刷牙需要它。
那時候,精神生活是真的豐富多彩。秧歌、戲劇、繪畫空前繁榮。歌曲《東方紅》、新歌劇《白毛女》的誕生自不必說,就連誕生于1931年的中國現代木刻,發展到40 年代,也在延安形成了一個以魯藝為中心的藝術流派“延安學派”。
在那段艱難的歲月里,人們精神愉悅且激情澎湃,到處是笑聲,到處是歌聲,到處是溫暖……這讓今天的人們羨慕之余,更多的是反思:物質上越來越富裕的我們,究竟丟失了什么?
著名作家王愿堅的一次經歷堪為警示。一次,他采訪一位吃過草根樹皮、經歷過九死一生的老領導。正說著話,警衛員進來對老領導說,首長,參湯拿來了。老領導喝了一口,說涼了。警衛員趕緊把參湯接過去,順手就潑在了外面。
這一幕,讓王愿堅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感慨道:人不能只補不瀉,現在是該“瀉一瀉”了。當今,在“全民養生時代”,我們究竟該“補”些什么?又該“瀉”些什么呢?
古人云:“饑生陽火煉陰精,食飽傷神氣不升?!蔽镔|條件極大改善后,我們每個人都不能只“補”有形的營養品,而忽視了內心世界的提升。一句話:養生時代更要注重養精神。
精神養什么、怎么養?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探索實踐給出了答案——延安精神,正是滋養精神世界的“營養基”。1935至1948年, 延安不僅是抗戰指揮中樞,更是鍛造精神的“大熔爐”。面對“速勝論”、“亡國論”干擾,《論持久戰》以清醒判斷錨定“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針對教條主義傾向,毛澤東寫下“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刻入全黨靈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延河兩岸化作溫暖注腳,張思德為燒木炭而犧牲,毛澤東在追悼會上強調“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還重”。朱德種菜、周恩來紡線,359旅進駐不毛之地南泥灣,開墾出“陜北好江南”,讓“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從號召變為現實。
延安十三年不僅奠定了我們的精神基石,更給今天的我們留下“精神養成指南”。正如一位曾在延安插隊當過知青的領導所說:“今天的我們也需要構建精神世界的‘南泥灣’,只有用延安精神這劑精神鈣片強健心靈,才能讓身體與精神得到雙重滋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