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毛澤東同志以《愚公移山》為題為黨的七大致閉幕詞。“愚公移山”精神的核心是“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80年來,“愚公移山”精神始終鼓舞和激勵著中國人民自立自強、攻堅克難、奮斗不息、開創偉業。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我們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必須大力弘揚“愚公移山”精神,獨立自主,開拓創新,率先實現“雙碳”目標,徹底打破美西方通過“貿易壁壘”和“碳關稅壁壘”鎖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企圖,為建設美麗而強大的中國贏得發展先機和戰略主動。
自主創新率先實現“雙碳”目標,必須下定決心、增強“咬定目標不放松”的志氣
黨的百年輝煌成就充分證明,只有下定決心、增強“咬定目標不放松”的志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打破積貧積弱、滿目瘡痍的舊世界,邁向獨立自主建設美麗中國的康莊大道。
道路改變歷史命運。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主義、走什么樣的道路,關鍵要看這個主義、這個道路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問題。在中華民族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時期,各種主義和道路都進行過嘗試,但都沒能解決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問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化中、在中國人民反抗封建統治和外來侵略的激烈斗爭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過程中,1921年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中國人民就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中國的革命事業從此煥然一新,從勝利走向勝利。不斷前行的人或政黨,總是目標感很強。真正的奮斗者、干到底的人,也善于為自己設定新的目標。召開七大時,共產黨的“愚公們”要挖的山,已經不單是日本帝國主義了。在毛澤東心目中,要搬移的山,始終是隨著形勢和任務的變化而變化的。他在《愚公移山》中明確講要挖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兩座大山,以后又加上官僚資本主義這座大山。在“愚公移山”精神的鼓舞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經過三年解放戰爭,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新中國成立初期,水土流失和生態脆弱問題嚴重,國家高度重視植樹造林工作。黨中央號召開展“增產節約”運動,毛澤東同志發出了“綠化祖國”的號召,這蘊含著節約資源和合理利用資源的綠色發展理念。這一時期,毛澤東同志多次講“愚公移山”,也是著眼于其奮斗目標。比如,1957年10月,他讀到山東厲家寨治理窮山惡水、建設新山區的材料時,作出“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的批示。1958年12月,他寫詩:“愚公盡掃饕蚊日,公祭無忘告馬翁。”1964年1月,他和斯特朗等人談話時又說:“中國古時候有個‘愚公移山’的故事。我們大家現在都是挖山的人,挖的是帝國主義、修正主義這幾座山,用幾代人的時間,總會把它們挖掉的。”1964 年3 月,他聽取陜西、河南、安徽三省負責人匯報工作時提出:“搞綠化不是一兩年的事,先做十年、十五年規劃,‘愚公移山’,這一代人死了,下一代人再搞。”總之,大到反對帝國主義和改變貧窮落后的中國面貌,小到植樹造林,但凡明確了目標,都如同是毛澤東心目中要去挖的山。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中國人民發揚“愚公移山”精神,勇于攻堅克難,堅定邁上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道路。
道路引領民族復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道路合不合適,自己走了才知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就。”一百多年來,正是因為我們都反復比過了、試過了,正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得通、走得對、走得好,我們才認定了只有這條道路才能發展中國、富強中國,認定了這條道路是通往復興中華的康莊大道、人間正道。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特別是2020年黨中央提出,我國要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戰略目標。宏圖偉業催人奮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強調“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賦予“愚公移山”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和時代價值,為推進實現“雙碳”目標,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
自主創新率先實現“雙碳”目標,必須不怕犧牲、增強“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勇氣
黨的革命實踐證明,只有不怕犧牲、增強“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勇氣,堅持不懈進行理論和實踐創新,才能照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行方向,繪就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
思想照亮前行方向。在上個世紀初的中國,在各種社會思潮你方唱罷我登臺的政治環境下,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中國成功傳播,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強大思想武器,其根本在于它指明了中國人民的幸福之路、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毛澤東同志說:“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環境。”在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一個最主要的特點和最具深刻意義的啟示,就是不斷同教條主義進行理論和實踐上的斗爭。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由于共產國際的錯誤指導,黨內有些人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傾向盛行,導致出現“左”的錯誤,給中國革命造成慘重損失、幾乎陷于絕境。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真理、善于思考,勇于創新、敢辟新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在同各種錯誤傾向做斗爭并深刻總結中國革命經驗的過程中創立了毛澤東思想,成功解決了中國革命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把積貧積弱、百廢待興的舊中國建設成為團結統一、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毛澤東同志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我們黨帶領人民進行了中國歷史上不曾有過的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在江河生態治理方面,黨中央把治理水患擺在突出位置,毛澤東同志發出“一定要根治淮河”等偉大號召,國家大力發展水利事業。從60年代開始,工業生產導致的廢氣、廢水、廢渣等問題開始出現,毛澤東提出要對各類廢棄物實施“綜合利用、化廢為寶”。1973年8月5日至20日,我國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確立了“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環境保護32字方針,審議通過了《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揭開了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序幕。
思想繪就美麗藍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時代特征緊密結合,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形成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從改革開放至90年代初期,我國資源環境壓力增大,開始注重通過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依法推動綠色發展。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施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改革開放激發了全社會經濟活力,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快速提高,對資源環境造成了更多更明顯的壓力。鄧小平強調,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采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1983年3月,鄧小平在參加義務植樹時指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建設社會主義、造福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要堅持二十年,堅持一百年,堅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遠干下去。”20世紀90年代,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發展,綜合國力增強,商品短缺狀況基本結束。然而,工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水土流失等問題越來越嚴重。我們黨與時俱進,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1996年7月15日至17日,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江澤民同志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保護環境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會議確立了環境保護要堅持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并重的方針。2007年,在黨的十七大上,胡錦濤同志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這是黨中央首次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使綠色發展理念和實踐得到進一步豐富與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們黨極其卓越地解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課題,中華民族迎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2018年5月18日至19日,第八次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會議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我們黨領導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成就和寶貴經驗提煉升華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明確要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建設美麗中國全民行動、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嶄新高度,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筑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綠色根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了根本指引。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堅持山水氣林田湖草城一體化系統治理,加大生態修復力度,全國生態環境質量開始持續好轉,美麗中國藍圖第一次近距離走進中國人民日常生活。
自主創新率先實現“雙碳”目標, 必須排除萬難、增強“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骨氣
黨的奮斗歷程證明,只有排除萬難、增強“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骨氣,才能繪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美麗中國新畫卷。
自立自強排難創業。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為美好生活而奮斗的百年歷史進程中,始終堅持自立自強、不懈奮斗鑄輝煌偉業。百年來,我們黨對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關注與探索從未間斷、一脈相承。在革命時期,植樹造林得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關注和重視。早在1928年,毛澤東在井岡山制定的《土地法》中提出山林分配方法,對茶山和柴山的分鄉耕種、竹木山權屬、竹木出賣和收益分配等作出規定。1930年10月,毛澤東在《興國調查》的報告中指出,椴田之所以容易發生水旱災,是因為那一帶的山都是走沙山,沒有樹木。此時中國尚處于農業社會,綠色發展主要是順應“靠天吃飯”的農耕生產方式要求,也蘊含著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樸素思想。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性認識,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謀劃開展一系列具有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的工作。通過一系列重點工程,筑牢祖國生態安全屏障,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國生態文明之路越走越篤定、越走越寬廣,在中華大地上不斷書寫新的綠色奇跡。新中國成立初期,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山西省右玉縣林木綠化率不足0.3%,群眾飽受風沙之苦。70多年來,右玉縣干部群眾持續不斷植樹造林,林木綠化率提高到57%,將“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昔日沙地如今不僅種出一片片綠蔭,更“種”出了當地百姓的好日子。1978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在西北、華北、東北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點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的戰略決策,歷時73年分三個階段8期工程進行,要在祖國北方建設一道綿亙萬里的綠色長城。40多個寒來暑往,“三北”工程區累計完成造林4.8億畝,治理退化草原12.8億畝,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重點治理區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如今,我國在世界范圍內率先實現了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我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02%,成為全球“增綠”的主力軍。70多年來,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斷重塑,億萬人民為建設一個山川秀美的家園而不懈努力。進入新時代,我國持續推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實施52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扎實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長江十年禁漁,推進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目前,我國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祖國生態安全屏障不斷筑牢。山清、水秀、氣凈、林郁、田沃、湖闊、草盛、城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新畫卷在中國大地鋪展。
奮發圖強開拓未來。進入新世紀,隨著全球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減少、能源資源短缺等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生態治理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為子孫后代負責的高度,中國主動承擔同國情、發展階段和能力相適應的環境治理義務,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 是新時代綠色發展理念的濃縮, 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國生態文明實踐的最新理論成果,傳承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體現了繼承性和創新性的統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碳循環研究中心科研團隊,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艱辛探索,系統開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是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觀的理論創新、技術創新、經濟創新、環境創新和制度創新的研究和闡釋。在科學理論創新方面,科研團隊提出了大氣“動質”與“靜質”、“動碳”與“靜碳”、“動熱”與“靜熱”、“動氧”與“靜氧”、光合作用與生物氧化、生物資源消耗與生物資源生產、環境污染與環境修復、生態紅線面積與光氧生物效率匹配、山水氣林田湖草城系統和地球物質資源消耗與太空物質資源補給平衡等原理,形成了中國獨創的生態平衡科學理論體系,揭示了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與碳達峰碳中和規律;在技術創新方面,科研團隊選育高效光氧生物,擴大光合作用面積與空間,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運用高效光氧生物的自然碳吸收、熱吸收及氧釋放的生物特性,調節大氣圈碳熱氧平衡,突破了發達國家設置的雙碳壁壘,可提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在經濟創新方面,科研團隊通過綜合開發利用大氣碳資源,生產碳產品、形成碳產業,在國際上形成了中國獨具特色的“碳氣候經濟”體系;在環境創新方面,科研團隊自主創新提出了“吸收CO2”、“吸收熱量”、“釋放O2”三項指標,能有效維持地球上水、汽、冰共存的氣候平衡狀態,在國際上獨家突破《京都議定書》規定提出的“清除大氣中‘二氧化碳’”一項指標,對優化大氣成分和提高增強生態功能,調節大氣碳熱氧平衡、改善生態環境,減輕灰霾,減少減弱自然災害,維護生物多樣性意義重大;在制度創新方面,科研團隊獨創性提出改虛擬碳排放權配額指標交易為實體碳熱氧權交易,通過創立《國際實體碳交易公約》、《國際實體碳交易技術標準》、《人民幣碳本位制》、《生態文明建設稅賦制度》等制度機制,引導全球碳治理走上正軌。
十多年來,中國順應國際綠色低碳發展趨勢,與國際社會共同打造綠色“一帶一路”,成立“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署關于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發起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設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啟動中非環境合作中心,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積極實施“綠色絲路使者計劃”,與共建國家共同推動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實現綠色零碳轉型。當前,綠色“一帶一路”已成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路徑,成為實現全球氣候治理目標的重要平臺,為全球生態治理、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多年來,面對美西方通過碳達峰、碳中和的“碳剝削”手段,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打壓,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碳循環研究中心科研團隊發揚“愚公移山”精神,不畏霸權、直面挑戰、拓荒創新,為提升我國生態文明國際話語權做出了應有貢獻。
(作者: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會員,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碳循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