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韻
魏晉書家字多雅,
一筆之中陰陽生。
猶如梅蘭顏容好,
妍媚貴有剛個性。
雅是人文大境界,
藝術與人共品評。
境由心造出象外,
儒道互補意氣平。
雅,是上乘書法的必備。一個書家的作品若不具雅的品性,就談不上是佳作。為什么一說學書臨古,都離不了魏晉?那就是因為魏晉時期的書法尚韻,字形優美妍媚、風流瀟灑,反映了士大夫的嫻靜淡然,自然流露出一種雅逸之美。
雅的最高境界,是從有法到無法,無法中有法,精神與自然統一,天、地、人合而為一。正所謂,“境由心造”、“境生于象外”。所以,雅與書卷氣一樣,是學養、品格和秉賦的流露, 是長期修煉的結果。
雅的風采,像梅、蘭、松、竹一樣,雖姿態各異,但都有剛的個性、柔的容顏。然而,“梅花香自苦寒來”,想擁有美的品質和才華是需要經過不懈的磨難才能達到的。
神采
書之妙道神為最,
茫茫太岳差可擬。
入筆勢來不可止,
為有悠悠自在身。
“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古拙為基。”中國書法以生命為本。追求風骨、神采、氣韻等精神境界的心理感悟,是一個很高的審美標準。
神采何來?“神”來于“勢”,而“勢”來于“結字”。結字,就是制造矛盾,解決矛盾,讓字富有動感傳神。
學書,從臨摹到創作,有一個從“技”到“道”的演進過程,掌握了技巧,做到了“形似”之后,自然會追求“神似”,即道法自然。
古人有言:“筆愈簡, 而神愈顯。”以二王為例,看他父子的尺牘手札,一篇中僅草草數行,便“百態橫生”,散發出一種吸納不盡的藝術魅力和文化積淀。這是怎么來的呢?這與魏晉時代士大夫崇尚老莊、孔孟之自然、蕭散、沖和審美哲學有關,也與他們自身悠游自在的豁達心胸有關。正如馬一浮贊王書詩說的,“放浪形骸身自在,蘭亭一序筆如神”。
墨色
筆性墨情皆性情,
墨分五色勝丹青。
枯墨老辣出飛白,
漲墨妍美字豐腴。
墨者,筆之充也。墨法,是中國書法的重要技法、形式美的重要內容,也是書法家的本分。
墨分五色,濃淡干濕潤不一的水墨,分出五彩般的黑白層次,猶如東方美人的黑頭發、黑眼珠的清靜、靈動一樣,具有無窮的魅力。
中國書論,古有“以濃墨取神,以潤墨取妍,以燥墨取險,以淡墨取平和”之說。墨法之妙,則是妙在“枯而不槁、濃而不板,淡而不薄、蒼而彌秀”。如此,方能悅人眼目。如何把握,則需要學書者在實踐中體悟。
書法,作為有生命律動的視覺藝術,還要筋骨肉血完滿。筋者鋒之所為,骨肉者墨之所為,血者水之所為。書之筆墨,是書者以情動筆、以筆為形的精神跡化。墨色變化的節奏韻律,與自然情感的流露關聯,筆性墨情,皆以人的性情為本,是文人精神所在,故應堅持修為。
書意
瞬間藝術一生功,
難在以形抒胸臆。
用筆遲急勢可得,
情入筆端談何易!
人們都說,中國書畫難在用筆,這話沒錯。黃賓虹先生說過,習畫之方,首重用筆,用筆之道有五:一曰平,如錐畫沙;二曰留,如屋漏痕;三曰圓,如折釵股;四曰重,如高山墮石;五曰變,如四時迭運。我們知道,用筆技巧有“七法”、“八喻”,講提按、使轉,有遲急、曲直之別,藏露之分等等,掌握起來確實比較難。
但最難的是“意境”。意境是書家把情感注入筆端,用書法形象抒發胸臆,讓讀者從中受到滋養、感悟和啟示。
中國書畫是寫意的哲學藝術,必須有雄厚的理論作支撐,才能產生藝術上的感染力;必須有學問文章之氣而發于筆墨之間,才能留下上佳作品。一位成功的書家,不僅要有精湛的藝術功力,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化素養,所以是一輩子的事。
二王書風吟
小王痛快篆籀意,
大王圓轉多沉靜。
異同可辨無高下,
外拓內擫兩書風。
千年明鏡二王書,
韻高千古萬世宗。
二王筆法秘何在,
世上幾人理得清?
關于王羲之父子書法的藝術成就,史稱“千年明鏡”;書風堪為經典、帖學正宗。今人吳玉如說得好:“二王書與杜甫詩冠絕古今,為多面體鉆石,后人得其一棱角,便能成名家。”
但二王書風有所不同,大王筆勢多為內擫,體勢縱向,給人以飄逸勁挺之感,且體勢、點畫間氣脈的呼應,行勢經緯的貫穿多為欹側意連,從而形成獨特的遒勁流美而沉靜的書風,“古今莫二”,故稱“書圣”。
小王在學大王基礎上,變內擫為外拓,體勢上多橫向取勢,自創“亦行亦草”的“一筆書”新體,筆勢更為舒展流暢;行氣更加連貫,起伏更大,形成獨有的超凡脫俗的風格氣質,被稱為“草圣”。其書風對晉唐以后的書法大家影響極大。有詩贊曰:“子敬中秋月下書,風流倜儻問誰知。羲之已死官奴在,筆墨當憐大令余。”
所以,史上評價認為,二王書風只有異同之別、沒有高下之分。至于二王書法秘笈何在,恕在下寡聞,千百年來,無數文人雅士終生求索,真正能理得清楚、做得到的能有幾人?他們留下的最有價值的是他們各自實踐中的領悟心得,多是用打比方論二王書之妙的,如“錐畫沙”、“屋漏痕”、“折釵股”、“逆水蕩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