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革命史上,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開辟了陜甘工農武裝割據道路新階段,歷經血與火的淬煉,共產黨人崇高信仰在革命斗爭中凝聚升華,熔鑄而成偉大革命精神——照金精神。照金精神的主要內涵是:忠誠于黨的堅定信念、頑強斗爭的英雄氣概、扎根群眾的工作作風。其中“忠誠于黨的堅定信念”的內涵,革命性地傳承了傳統思想文化的民本為民、經世致用的治世情懷,彰顯了革命斗爭中照金的共產黨人和革命者對理想信念的追求。
樹立為共產主義信仰奮斗的堅定理想信念。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創建者們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無論環境多么惡劣、形勢任務如何變化、犧牲代價多么沉重,他們始終具有忠誠于黨的堅定信念,為勞苦大眾的翻身解放奮斗不息。陜西最早的共產黨人劉天章、魏野疇、李子洲、楊鐘健等,參加了李大釗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參加和組織了五四運動。于1920年1月創辦了《秦鐘》雜志,10個月后更名《共進》,1922年10 月《共進》雜志社成為政治團體——共進社。五四時期就讀于武昌中華大學、受到新思潮影響的陜西渭南籍的王尚德,參加惲代英等創辦的進步社團利群書社和共存社。王尚德1923年春回到陜西從事革命活動,在渭南創辦赤水職業學校。李子洲、魏野疇1923年夏回到陜西從事革命活動,在西安、三原、榆林等地中學、師范學校任教,學校成為革命的策源地和活動中心。創建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共產黨人和革命者,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影響,愛國為民情懷使他們接受學習和實踐弘揚馬克思列寧主義,樹立共產主義信仰與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奮斗的理想信念。在早期陜西籍共產黨人教育引導下,他們成為團員、黨員,并且參加和組織進步團體、創辦進步刊物、進行革命活動、建立黨團組織,引導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劉志丹在入黨時斬釘截鐵地表示:“入黨就是要為自己的信仰奮斗到底。作為共產黨員來說,奮斗到底,就是奮斗到死。”謝子長入黨宣誓時激動地說:“我要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習仲勛在獄中入黨,認定“共產黨好,反正要跟著共產黨干到底!”共產主義奮斗目標指引爭取民族獨立與人民自由幸福的斗爭方向,使西北的共產黨人和革命者信仰崇高、牢固樹立忠誠于黨的堅定信念。
具有在黨領導下為了人民自由幸福奉獻的宗旨追求。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人民”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對人民無限忠誠、為人民事業奮斗的無盡心力,使西北的共產黨人和革命者真誠地堅強確立忠誠于黨的價值取向。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貧窮苦難的西北使進步青年立志救國救民,改變不平等社會。劉志丹在中學讀書時就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不久轉為共產黨員,帶頭組織參加愛國學生運動。他就是“要使中國人民都過上好生活”,“最感人的地方,是他為人民的事業而奮斗的堅定信念,以及對黨、對人民的無限忠誠。”謝子長沒等到從榆林中學畢業就回家鄉創辦學校,當教育救國道路走不通時決然投筆從戎,1922年秋考入山西陸軍學兵團學習軍事。他對舊軍閥的講武堂非常反感,于是回家鄉創辦民團——認為應該是“人民的團”,經常組織打土豪、扶弱濟貧,深得百姓稱贊。當接觸到黨組織時,他自覺接受共產主義思想,積極加入黨組織。習仲勛早年在愛國將領胡景翼創辦的立誠公學讀書,這是渭北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陣地。在共青團員校長嚴木山引導下,他加入進步學生組織立誠青年社,加入團組織,參加嚴木三組織的革命活動;參加對欺壓百姓的惡霸地主張積德的批斗大會與游行,聯絡進步士紳狀告張積德,迫使當局將其扣押,取得群眾斗爭勝利;1928 年考入三原省立第三師范學校——渭北革命斗爭中心,在校黨組織領導下,參加校內外革命活動,被捕后秘密進行革命斗爭,在獄中入黨。西北的共產黨人和革命者,就是這樣歷經一次次斗爭實踐鍛煉,立場和信念更加堅定。
具有使命與責任擔當的政治品格。政治的堅定性,表現為對黨和人民事業忠誠擔當;斗爭的堅定性,體現為處理問題的獨立自主決策,表現了共產黨人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原則與方法的遵循。習仲勛在“兩當兵變”后,在照金找到謝子長、劉志丹,一見面就談到革命斗爭的教訓,談到今后斗爭任務。謝子長和劉志丹知道習仲勛家鄉在關中,就安排習仲勛在照金創建游擊區:“我們沒有槍支彈藥留給你,你要在發動群眾的基礎上,成立農民協會,組織游擊隊,開展游擊戰爭。”劉志丹看到習仲勛心情沉重,緊緊握住他的雙手,親切地說:“干革命還能怕失敗!失敗了再干嘛。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失敗的次數要比你多得多。”劉志丹“態度真誠坦率,好像有一種吸引力,立刻使人對他產生親切的信任感。我們像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那樣,相視很久”。劉志丹堅定的信念,堅忍不拔的精神,不僅給習仲勛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也激勵他更加堅定革命信念。1933年7月,習仲勛在照金根據地歡迎王泰吉起義部隊,看到王泰吉對起義部隊一些人靠不住、不少人離散的懊悔心情,特別地稱贊王泰吉對黨忠誠、在關鍵時刻領導重大斗爭行動,肯定他帶部隊來到照金根據地的重大貢獻。多年后,在回憶王泰吉騎兵團耀縣起義時,習仲勛再次談到革命者政治品質的至關重要:“革命,特別在那生死相搏,條件極其艱苦的戰爭年代,沒有遠大的革命理想和堅定的政治情操,是經不起嚴峻考驗的。”具有遠大革命理想和堅定政治情操的共產黨人和革命者經受住了嚴峻考驗,使西北的共產黨人和革命者自覺地磨練增強忠誠于黨的道德修為。
堅持切實正確的思想理論指導。在上世紀初,為了民族獨立與人民自由幸福而求索奮斗,西北的共產黨人和革命者在陜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以至陜甘革命根據地斗爭中,清醒而敏銳地接受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傳承中華民族仁人志士的道德修為,淬煉共產黨人修養,熔鑄偉大照金精神,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不朽貢獻,對思想文化具有突破地域與歷史局限的革命性傳承,反映出深蘊優秀思想文化根柢的特征,生動彰顯歷經革命斗爭血與火淬煉的共產黨人精神的偉大。從實際出發運用科學思想理論指導革命斗爭不斷取得勝利,使西北的共產黨人和革命者切實地貫徹踐行忠誠于黨的行動指南。習仲勛回憶創建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斗爭歷史時講道:“黨組織把革命斗爭的重點始終放在農村,貫徹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很堅決。”“陜西黨組織把主力及時轉移農村,主要黨員到農村去、到兵營去,發動和領導農民進行土地革命戰爭。”“我們總是先進行群眾工作,一村一村做調查,一家一戶做工作。”黨組織堅強領導,堅定地走井岡山道路,把黨的正確路線方針同陜甘軍事斗爭實踐相結合,廣泛深入開展群眾性的游擊戰爭,軍事運動同農民運動相結合,形成堅實的群眾基礎和廣泛的社會基礎。在陜西省委機關遭到破壞聯系中斷時,“不盲目依靠上級指示和抽象教條,善于把黨的路線方針同陜甘的實際相結合,正確地估計敵情我情。按照客觀情況去決定自己的政策,獨立地處理重大問題,表現出政治上的成熟和獨創”。特別是在紅二十六軍浴血終南的危急情勢下,重建紅軍主力,堅持并擴大陜甘邊根據地,鋒芒直指根據地周圍反動勢力,接連打擊民團囂張氣焰,開展外線游擊戰爭,紅軍聲威鼓舞人心,革命力量日益強大,紅色政權建立壯大,革命斗爭不斷取得勝利。堅持群眾游擊戰爭,這是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獨創實踐與成功探索,生動體現出正確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鮮明特征,充分體現為革命斗爭精神的創造性的內涵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