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新時代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對于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具有重要意義。
抗戰精神的基本內涵
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只要高舉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國、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發出排山倒海的歷史偉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精神的升華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氣節是中華民族歷經苦難而依然堅貞不屈、奮勇前進的動力源泉,是舍生取義維護國家利益、民族尊嚴的精神脊梁。在艱苦漫長的抗戰歲月里,廣大中國軍民譜寫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敵、浴血抗爭的英雄史詩,涌現出一大批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
“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在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中,廣大中國軍民面對敵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對死亡的威脅義無反顧,幾乎靠近戰、肉搏與日軍拼殺,用鮮血和生命履行了保家衛國的職責。中國軍民抗戰到底,誓死不降,不僅肩負起挽救民族危亡的歷史使命,而且承擔了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的偉大責任。
“中國人民抱定了抗戰到底的信念,堅持抗戰,持久抗戰。”必勝信念激發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成為奪取勝利的強大動力。在長達14年的抗戰中,中國人民不怕犧牲、不怕困難、不畏強敵,付出巨大犧牲,堅持艱苦卓絕的抗戰。
各抗日根據地精神構成抗戰精神的內核
抗戰時期,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分別形成了延安精神、沂蒙精神、太行精神、呂梁精神等,它們構成了抗戰精神的內核,是偉大抗戰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延安是中國抗日戰爭的總后方,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發展到成熟的圣地。延安時期形成的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沂蒙是抗日戰爭初期形成的一個人文地理概念和革命區域稱謂。沂蒙根據地是中國四大革命根據地之一。沂蒙精神的基本內涵是“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山東革命根據地黨政軍民以實際行動印證了“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的偉大哲理。沂蒙群眾把人民軍隊當親人,傾其所有、盡其所能踴躍支前,冒著生命危險掩護部隊、救護傷員、哺育革命后代。在敵人槍口和屠刀面前,老人們毫不猶豫地把子弟兵認作自己的兒女,大嫂、姐妹們把傷病員說成自己的丈夫、兄弟。“沂蒙紅嫂”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縫軍衣、做軍鞋、抬擔架、推小車,舍生忘死救傷員,不遺余力撫養革命后代,譜寫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軍民魚水情。
太行精神是抗日戰爭時期太行軍民孕育形成的革命精神,其核心內涵包括艱苦奮斗的頑強意志、甘于奉獻的愛國情懷、求真務實的實踐導向與愛國為民的價值立場。這一精神在八路軍129師從9000人發展至30萬人的壯大歷程中得到充分體現。1942年,黎城缺水山區僅用4個月建成兩條總長13公里的水渠。八路軍幫助群眾生產,群眾冒死掩護傷員。在太行山根據地,廣大軍民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條件下,創造了以“小米加步槍”戰勝現代化武器裝備的敵人的戰爭奇跡。
呂梁是抗日戰爭時期晉綏邊區首府所在地,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東部屏障,是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和中央西北局駐扎地。呂梁精神的內涵是“對黨忠誠、無私奉獻、敢于斗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建立晉綏抗日根據地的過程中,呂梁一批批青年踴躍加入八路軍走上戰場。沒有參軍的青壯年也加入地方武裝與民兵組織,配合八路軍作戰,創造了主力軍與地方軍民相結合、男女老少齊上陣的全民皆兵作戰局面。孝義縣石像村是無人不抗日、戶戶皆抗屬的“抗日模范村”,全村有108名村民參軍參戰。
在凝練抗戰精神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牢記延安、沂蒙、太行、呂梁人民和他們鑄就的偉大精神。這些精神是互相聯系、相互支撐的,是偉大抗戰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偉大抗戰精神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征程中,需要將偉大抗戰精神的火種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使其成為全體人民的情感共識、精神動力和行動自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凝聚起“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奮進力量。
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抗日戰爭時期,面對民族生死存亡,中華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以“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民族自尊,挺身而出,共赴國難,打破了階級、地域、黨派等的界限,形成了全民抗戰的格局。新征程上,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樣需要凝聚全民族的磅礴力量,需要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共同奮斗。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將個人理想與民族大業緊密結合,形成14億多中國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生動局面,使“團結奮斗”成為新時代最鮮明的精神標識。
有利于堅定理想信念和必勝信心。偉大抗戰精神中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本質上是對正義事業的堅定信仰。從抗戰時期“小米加步槍”戰勝“飛機加大炮”,到新時代脫貧攻堅“一個都不能少”的莊嚴承諾,這種信念始終是我們戰勝困難的精神支柱。在新征程上,我們面臨著科技“卡脖子”、產業升級壓力、國際地緣政治風險等多重挑戰,更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重要囑托,從偉大抗戰精神中汲取“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智慧和力量。我們要以大歷史觀看待發展中的困難,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任何風險挑戰都阻擋不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國人民深知和平來之不易,偉大抗戰精神中蘊含的愛好和平、反對侵略的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一脈相承。從抗戰時期開辟世界反法西斯東方主戰場,到新時代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國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偉大抗戰精神中蘊含的國際主義內涵。在當前國際局勢動蕩不安的背景下,我們紀念抗戰勝利80 周年,是為了反對侵略戰爭和法西斯主義,預防未來戰爭,絕非針對日本人民,而是反對發動戰爭的軍國主義和戰犯,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堅定維護二戰勝利成果和國際公平正義。通過舉辦抗戰勝利紀念活動、推動國際歷史認知交流等方式,向世界展示“和平發展”的中國理念,讓偉大抗戰精神成為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重要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