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古樸的村落建筑到代代相傳的民俗風情,從承載記憶的青石板路到鐫刻文明的一磚一瓦,傳統村落以其獨特的歷史韻味,成為農耕文明的生動縮影與傳統文化的鮮活載體。在新型城鎮化浪潮奔涌向前時,這些古村落既是亟待守護的文化瑰寶,也是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城鄉融合的關鍵力量。那么,如何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實現傳統村落的有效保護與創新發展?怎樣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價值賦能地方文旅產業發展?日前,作者專訪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基金管委會主任晉保平博士。
守護文明根脈
為什么要深入研究新型城鎮化與傳統村落保護?其核心意義和必要性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晉保平: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數百萬個村落,這其中,有一大批極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村落,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農耕文明文化遺產保護群。傳統村落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幾乎所有的文化精華與核心元素,都可以在傳統村落中尋找到她的根脈。保護傳統村落就是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
保護傳統村落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旅產業,促進城鄉融合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傳統村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博物館、基因庫、百科全書。在中國廣袤的鄉村里,特別是在被列入保護名錄的傳統村落中,隨處可見的古祠堂、古寺廟、古民居、古街巷、古城堡、古戲臺等,還有數以萬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等,無一不沁潤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古代先民的杰出智慧。搶救與保護這些活化石,對于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義重大。實踐表明,傳統村落保護,離不開旅游產業的發展,更離不開傳統村落所固有的歷史文化內涵,文旅融合,無論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還是文旅并重、比翼雙飛,都是促進傳統村落有效保護的重要方式。
在當前工業化和城鎮化高速發展的歷史背景下,在村莊數量急劇減少的現實情況下,積極主動地選擇一部分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村落,特別是把目前已經列入保護名錄的487 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8155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好、利用好、發展好”,是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一項艱巨的戰略性任務,也是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戰略任務。
在傳承中創新
作為炎帝農耕文明發祥地,山西省長治市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如何依托“嘗百草、制耒耜、教稼穡”的農耕文化資源稟賦,做好傳統村落的活態傳承?
晉保平: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文明的國家。相關歷史文獻與最新考古發現,在距今一萬年前后,中華民族的先民已經率先進入農業社會。長治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炎帝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開創者。老頂山的炎帝銅像是長治市的地標建筑,相傳中華民族的先祖神農炎帝在這里“嘗百草、制耒耜、教稼穡”,實現人類從游牧到定居、由漁獵到農業的重大轉折。長治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農耕文明的重要孕育地。
長治在研究炎帝文化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環境與條件。炎帝文化是長治市的一個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文化寶藏,是長治市的一塊潛在的文化金字招牌。長治應該在傳承、弘揚炎帝文化方面進一步發揮作用,更注重精神內涵和文化價值,深入研究炎帝在中華民族進入農耕文明進程中的歷史性貢獻,深入挖掘炎帝文化的時代精神,才是最重要的。要加強炎帝文化的研究,炎帝的祭祀,打造炎帝文化節品牌活動。希望老頂山上的炎帝,能走出長治、走出山西、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在幾千年歷史進程中,長治保留很多頗具特色的傳統村落,如平順縣虹霓關鄉虹霓村。據統計,長治市共有中國傳統村落78 個,在全省排名第三位。長治市的傳統村落,數量大、歷史久、品質高、保存完好度高、區位條件好、開發潛力大,如何把長治市的傳統村落保護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對長治產業轉型升級、文化事業繁榮、鄉村振興實施、文旅產業發展、城鄉融合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釋放鄉土活力
傳統村落的保護關乎傳統文化傳承與鄉村發展的未來。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傳統村落保護面臨哪些挑戰?
晉保平:一是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傳統村落保護的體制機制。不能把傳統村落變化僅僅看成是文化保護或旅游開發,而是要把傳統村落保護作為全面推進本地區“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二是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盡快制定和完善“農民工市民化”的各項配套政策并抓緊落實,逐步縮小城鎮化率兩個數據之間的差別。三是積極探索農村閑置農宅宅基地制度改革。要積極盤活農村閑置民宅資產,也要適應“逆城鎮化”趨勢,促進城鄉人口的“雙向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