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鶴崗的轉型發展征程中,共青團鶴崗市委緊扣“服務青年成長、融入發展大局”主線,以思想鑄魂、實踐賦能、聯動協作奏響青春“三重奏”,為資源型城市轉型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青春動能,激昂磅礴的旋律正在持續回響。
青鑄信仰,凝聚青春奮進力量
共青團鶴崗市委以“紅色基因鑄魂、實踐活動礪志、榜樣力量領航”為路徑,全力激活青春“動力源”,引導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勇擔時代使命。
紅色資源是青年教育的重要載體。精心打造“青春尋訪”系列活動,帶領青少年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追尋先輩足跡,厚植家國情懷。開展“青春鏡頭·追尋紅色火種”微視頻拍攝活動,推送“青春榜樣”“青春的歌聲”等主題短視頻63 部,累計瀏覽量超1000萬次。推出“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模式,聯動鶴崗市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中小學校與鶴崗市新華書店,舉辦56場無人機賽、國防教育營等活動,有效激發青少年創新熱情。
崗位是青年建功立業的廣闊舞臺。圍繞鶴崗“兩城建設”“四輪驅動”中心任務,實施青春建功行動。國網鶴崗供電公司“青年突擊隊”勇挑重擔,以汗水和智慧保障城市電力供應。選樹10名市級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5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其中鶴崗消防救援支隊黃晨晨榮獲全省青年五四獎章、向陽區梧桐社區團支部獲評“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通過“榜樣事跡展播”“典型宣講”等活動,激勵廣大青年對標先進、挺膺擔當。
團組織是青年成長的堅強后盾。以“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為核心,推進愛國主義示范校建設。“一校一品”育人方案實現少先隊分批入隊率100%。“青年之家”開展活動700 余場,覆蓋青少年33000余人次,成為青年喜愛的“溫馨家園”。從嚴抓好團干部隊伍建設,規范“雙重管理”機制,讓團組織真正成為青年“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溫暖港灣。
青力興鶴,鍛造基層實干生力軍
共青團鶴崗市委以實踐育人為核心、精準服務為抓手,構建“1+1+N”成長賦能機制,讓青年在鄉村全面振興和基層治理一線綻放光彩,成為推動地方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助農服務,青年力量促增收。15支“北大荒青年”助農志愿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圍繞技術指導、物資保障、政策宣傳、產銷對接四大任務,開展助農服務活動50余場。創新“直播助農”模式,以“青年主播+特色產品”組合助力綏濱水稻、蘿北山珍等農產品單場銷售額突破萬元。建立“助農需求清單+青年技能清單”對接機制,實現青年服務與農事需求精準匹配,助力農業增產增收。
校地協同,共繪鄉村全面振興藍圖。深化“三下鄉”實踐品牌,聯合高校團組織舉辦“銘記抗戰歷史 共筑美麗家園”專場演出,為鄉村生活增添文化氣息。青年志愿墾荒精神宣講隊走進共青農場,激勵青年扎根鄉村,傳承奮斗精神。“高校+鄉鎮”結對機制促成4所省內高校與鄉村對接,廣泛開展“送醫下鄉”“普法宣傳”等活動,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基層治理,青年身影活躍在社區每個角落。動員18000余名青年志愿者投身生態環保、助老助殘等社會服務活動,讓青春溫暖傳遞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社區治理中,“青年突擊隊”沖鋒在前,守護社區的安全與穩定。法治建設方面,依托“青年志愿·普法有我”項目開展68場模擬法庭、法律講座,覆蓋青少年15000 余人次,讓法治觀念深入人心。
青聚鶴崗,激活人才引育強磁場
聚焦青年人才“引育留用”全鏈條,共青團鶴崗市委以“研學實踐筑根基、創業孵化搭平臺、服務保障暖人心”三維發力,激活人才發展動能,讓青年在鶴崗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校地攜手,架起人才交流“連心橋”。深化“千名高校大學生進蘿北”研學品牌,依托紅色遺址、自然生態資源設計研學路線4條,“紅色研學+產業參觀+文化體驗”模式,實現“一趟研學、雙向認同”。同步推進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368個崗位吸引276名返鄉大學生反哺家鄉、建設家鄉,讓青春智慧在鶴崗大地生根發芽。
創業孵化,打造青年夢想“夢工廠”。推出“AI 賦能·青年電商創業孵化營”,聯合黑龍江影宸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開展短視頻制作、直播運營培訓60余場,覆蓋青年1400余人次。開展“青聯思享匯”等活動,推動青年創業者與產業鏈企業精準對接,形成“孵化——成長——反哺”的良性循環。
服務保障,傳遞鶴崗溫暖情意。圍繞青年急難愁盼問題,構建“我為青年辦實事”長效機制。“福彩圓夢”活動資助50名困境學生,發放助學資金5萬元。“青春筑夢·‘友’你相伴”聯誼活動吸引150名單身青年參與,回應青年對真摯情感的期盼。“青年驛站”“婚戀服務”“健康義診”等暖心舉措,持續提升青年歸屬感,讓更多青春力量匯入推動鶴崗高質量發展洪流。
(編輯·姚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