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的浪花里奔涌著民族的記憶,14年抗戰錘煉出中華兒女不屈的脊梁。當光影在膠片流轉中綻放,我們觸摸的不僅是硝煙的記憶,更是鐫刻在中華民族記憶里的精神豐碑。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讓我們循著銀幕的光影,追溯來時之路……
《抵抗!抵抗!》
1931年9月18日夜,日軍突襲沈陽北大營,白山黑水間的槍聲,掀開了14年抗戰的序幕。作為九一八事變爆發80周年的紀念之作,影片講述了1931年9月18日夜,日軍突襲沈陽北大營,東北軍全線撤退,日本侵略者長驅直入,危急時刻,沈陽市警察局長黃顯聲毅然拉起抵抗大旗,保衛沈陽城,盡最大力量保護官員、百姓安全轉移的故事。若你想讀懂抗戰初期底層軍人的熱血與堅守,這部影片絕對值得你靜下心來細品。
《七七事變》
1937年7月的槍聲,驚醒了盧溝橋頭沉睡百年的石獅,拉開了全國抗戰的序幕。1937年,日軍以士兵失蹤為借口,開著裝甲坦克進犯宛平城。在盧溝橋邊,面對氣焰囂張的侵華日軍,戰士們毫無懼色,打光子彈后舉刀迎敵,大刀劈在日寇的鋼盔上錚錚作響……影片一開場便憑借其強大的感染力,將我們拉回到了那個難忘的夜晚。
《平型關大捷》
1937年9月,晉北高原的秋風吹過雁門關,平型關下正醞釀著一場改寫抗戰歷史的伏擊。影片逼真還原了戰士們在山地間的巧妙設伏、近身肉搏時驚心動魄的廝殺等場景。這場勝利不僅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荒謬神話,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軍人的鋼鐵意志與堅定抗戰的決心。
《南京照相館》
黑白照片里,封存著南京城的血色記憶。2025 年上映的《南京照相館》,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了一群在照相館里避難的百姓,意外發現日寇屠城的罪證照片,面對日寇暴行、喪命的同胞和破碎的山河,決定保存這些罪證的故事。鏡頭前是“中日親善”的虛偽假面,鏡頭后卻是狠心摔死襁褓嬰兒的殘暴行徑……影片中的每一個畫面都在叩問著歷史的真相,傳遞著直擊人心又難以言喻的痛苦與悲憤。
《八女投江》
1938年的烏斯渾河,永遠記得8位東北抗聯女戰士的模樣。為了掩護大部隊,她們放棄渡河,將火力引向自己,在子彈打光、被圍至絕境時,她們寧死不當俘虜,手挽著手躍入湍流。影片沒有刻意渲染慘烈,卻用堅定的眼神訴說:她們不僅是女兒、是媽媽,更是戰士,是怒濤里永不沉沒的信仰。
《楊靖宇》
長白山的雪,凍不住抗聯的熱血;林海的風,吹不散戰士的信仰。1939年冬,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治委員楊靖宇率部在濛江一帶與日軍周旋,戰士柱子為了不拖累楊靖宇開槍自盡,楊靖宇在呵氣成冰的雪地里,嚼樹皮、吞棉花、含冰塊,誓死不降。時至今日,我們仍會被“區區日本四島,斷無亡我中華之力”所震撼!
《百團大戰》
要見識八路軍在敵后戰場的雷霆手段,這部《百團大戰》一定不能錯過。1940年“亡國論”“投降論”甚囂塵上,為打破這一困局,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了規模浩大的百團大戰。隨著正太鐵路和日軍據點的爆破摧毀,日軍苦心經營的“囚籠政策”也被徹底粉碎。這一戰,增強了全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念,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場注入希望。
《地道戰》
掀開河北高家莊的土灶臺,是大地張開的“復仇之口”……1942年,面對日寇的殘酷掃蕩,八路軍戰士與村民們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在灶臺底下藏槍口,在水井深處通戰壕,讓日本侵略者們一步步踏入“自掘”的墳墓。這部影片不僅是充滿智慧的抗戰史詩,更是一曲軍民聯手抗敵的贊歌。
《平原游擊隊》
“雙槍李向陽”,光是這個名字,就充滿了傳奇色彩。1943年的秋天,游擊隊長李向陽帶領游擊隊員,阻敵增援、護糧守莊,與日軍展開了“貓鼠游戲”。影片巧妙融合了游擊戰的緊張刺激與鄉土智慧的詼諧色彩,塑造了一個深入人心的抗日英雄形象。
《東京審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誰來為超3500萬軍民的鮮血和生命負責?鱷魚的眼淚算不算懺悔?影片帶我們直面這場“文明對獸性”的清算,以冷峻客觀的視角昭告世界:歷史不容篡改。
(編輯·謝奇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