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公民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政府有責任讓居民通過接受公共服務來享有社會發展成果。基本公共服務可及性是公平正義價值取向的本質要求,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在邏輯,是實現共同富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支撐,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必要途徑。
基本公共服務可及性的政策演進
2012年,《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時期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服務方便可及”,并將這一目標具體表述為“以基層為重點的基本公共服務網絡全面建立,設施標準化和服務規范化、專業化、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城鄉居民能夠就近獲得基本公共服務”。這是我國政策文件中首次提及基本公共服務“可及性”,并對內涵進行闡述。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及性”。這是中央文件中首次將“可及性”與“均等化”并列,并將其定位為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核心任務。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并將其作為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路徑。
2012年以來,基本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在政府政策文件中被頻頻提及,并從最初隱含于均等化目標之中的政策理念,到如今發展為獨立的政策維度,這表明“基本公共服務可及性”已經被政府列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價值目標。
在“十二五”規劃的表述中,“可及性”被認為是居民獲得基本公共服務的便利性。隨著政策的演進,這一理念逐漸明晰,以破除地理、經濟、技術壁壘,確保所有人公平享有服務機會為核心要義,最終指向人的全面發展與共同富裕。當前政策在提到“可及性”時,更強調基本公共服務的標準化、數字化以及民眾的切實獲得感。
基本公共服務可及性的影響因素
本文認為基本公共服務可及性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充足性,也包括基本公共服務需求滿足的便捷性,更包括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適配性。基本公共服務可及性不單單取決于服務供給,也不單單取決于需求方面,而更多地受到服務供給和需求匹配程度的影響。鑒于此,本研究將基本公共服務可及性的影響因素歸結為以下三方面。
一是服務供給因素。服務供給決定了基本公共服務的規模、種類和質量,是影響基本公共服務可及性的重要因素。供給因素具體包括地方政府的經濟水平、財政支出規模、財政支出結構以及政策因素。
經濟水平決定了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可能的規模和質量。如果經濟水平高,財政收入水平高,那么政府能夠用來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就比較強。財政支出規模決定了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實際的規模和質量。一般來說,財政支出規模越大,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質量應該越高。財政支出結構決定了基本公共服務的規模和種類。如果民生類支出占比較大,那么政府對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規模也會較大;在民生類支出中,按照基本公共服務種類劃分的支出比例不同,就直接導致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種類有所不同。政策因素決定了基本公共服務的規模、種類和質量。政府的政策會直接決定政府對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什么、供給多少以及供給質量水平。
二是服務需求因素。需求方的狀況也是影響基本公共服務可及性的重要因素。當政府提供了公共服務,居民是否了解這項公共服務,是否方便快捷地使用這項公共服務,以及在使用公共服務的過程中是否具有較好的體驗,在很大程度上與居民自身能力有關。如果居民不掌握某項基本公共服務的相關信息,甚至根本不知道政府提供了免費的公共服務,那么他就很難從該項公共服務中收益,或者雖然已經從中受益但不自知,這就會降低居民的獲得感。如果居民了解某項公共服務,也希望從中受益,可是由于空間距離和時間成本的限制無法親身體驗,這種情況會更大地降低居民的獲得感。如果居民能夠親身體驗某項公共服務,但是由于使用服務的技術門檻過高,使其無法享受該項服務的好處,甚至在體驗過程中的挫敗感和不適感更為強烈,遠遠超過了獲得感和幸福感,那么這樣的基本公共服務很難有較高的可及性。
三是供需匹配因素。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和需求的匹配程度,更是會大大影響基本公共服務的可及性。當政府供給的服務并非居民所需,那么供給的數量再多、質量再高,都不可能提高居民在服務中的獲得感。只有服務供給無論是種類、數量還是供給方式都能與服務需求相匹配,這樣的公共服務才是最具可及性的服務。
提升吉林省農村基本公共服務
可及性的對策建議
從供給端看,吉林省財政資金緊張,涉農資金整合度不足,零基預算覆蓋率低;從需求端看,省內農村居民居住分散、收入偏低、數字素養不足;從供需匹配看,農村居民需求表達渠道不暢,大數據分析應用尚未普及,供給和需求的結構錯配、差異化需求難以滿足。上述狀況導致吉林省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可及性存在供給規模不足、城鄉差距顯著和供需錯配加劇的問題,這不僅限制了農村居民幸福感的提升,而且會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的障礙。
提升吉林省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可及性,可以從以下五方面入手。
第一,強化基本民生財政精準保障機制。增加財政支出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的基礎。一是建立基本民生類財政支出增長的剛性機制。嚴格規定民生類財政支出的絕對金額和相對占比的增長率,這樣才能保證在財政支出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仍能夠持續提高。二是加大對基層政府的財政支持力度。省級政府應該在財政支出上對基層縣鄉政府和農村進行適當傾斜,通過增量的不均衡彌補存量差距。三是充分利用財政轉移支付。用好一般性轉移支付,將其支出結構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傾斜;用足共同事權轉移支付,嚴格專款專用,堅決杜絕轉移支付資金的跨項支出;爭取專項轉移支付,加強項目庫管理,做好項目立項的充足準備,從而增加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力度。
第二,提高財政支出效率。吉林省財政資金匱乏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努力保證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增長之外,提高財政支出效率是更為現實的措施。一方面,強化零基預算編制改革,提高預算的科學性和精準性,不僅能夠緩解中短期的財政收入矛盾,而且能夠以零基預算改革為契機,提高吉林省財政管理能力,為吉林省長期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支持;另一方面,強化績效考核機制,不僅能夠提高預算審核的科學性,而且也便于部門從評價的角度更好地完善預算編制。
第三,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模式。一是供給方式創新。建議政府采用流動性服務、精準性服務和人性化服務的方式,進行公共服務下沉創新,提高農村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務使用中的獲得感。二是供給主體創新。靈活運用政府購買服務、特許經營和PPP模式,實現供給主體多元化,既能緩解政府財政資金的壓力,又能提高供給對需求的回應效率。
第四,建立公共服務供給決策的需求響應機制。提高居民需求在公共服務供給決策中的參與度,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務可及性的提高。一是加強公共需求意愿表達。建議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鼓勵居民表達意愿;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居民需要,掌握公共服務需求方的信息,進而為居民提供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公共服務,以回應不同人群的需求。二是加強公共需求意愿反饋。建議政府可以將居民需求反饋納入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績效評價對支出預算的約束,促進公共服務供給對需求的回應。
第五,提高農村居民公共服務接受能力。政府應該有意識地通過加強宣傳、開展培訓等方式,提高農村居民公共服務接受能力,進而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可及性。一是要加強基本公共服務宣傳,首先要讓農村居民充分了解自己對公共服務享用的權利,其次要讓農村居民充分掌握政府提供了哪些基本公共服務,最后要鼓勵農村居民提高維權意識。二是要開展針對性培訓。政府應充分考慮到農村居民的特點,幫助其提高公共服務使用的能力。政府可以在農村開展系列公益講座,提升農村居民的數字素養,提高農村居民使用在線醫療、電商操作等公共服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