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
[匈牙利]費倫茨·哈爾莫斯
圖中生物為多頭絨泡菌,屬原生生物界的黏菌, 非真菌。雖無大腦,卻展現類智能行為:能高效規劃路徑、記憶食物位置,甚至解迷宮(被用于生物計算機研究)。水滴成為天然透鏡,折射并放大黏菌的脈絡,形成琥珀色光暈。透明水滴與半透明菌體的立體層次,營造“微觀雨林”感。
2017年
[荷蘭]基斯·賈林克 等人
這張圖揭示了我們的皮膚的非凡微觀視角。團隊研究角蛋白絲的動力學時發現了這種奇特但美麗的皮膚細胞。該圖像描繪了一個表達過量角蛋白的細胞,此處以黃色熒光標記。角蛋白是皮膚細胞中一種重要的結構蛋白。例如,在某些類型的癌癥中,特定角蛋白的數量減少表明腫瘤具有侵襲性。通過研究角蛋白等不同蛋白質在細胞內動態變化的方式,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癌癥和其他疾病的進展。

2010年
[加拿大]奧利弗·布勞巴赫
塑造與改變發育中和成熟大腦的過程是科學中最復雜的過程之一。這正是奧利弗在拍攝斑馬魚的嗅球照片時試圖探索的內容。這些結構從大腦的前部凸出,用于組織和傳遞傳入的嗅覺信息。奧利弗指出:“我認為通過觀察大腦的完整結構,可以了解大腦的功能。”

2015年
[澳大利亞]拉爾夫·格林
圖片特寫了一只覆蓋著蒲公英花粉粒的蜜蜂眼睛。放大120倍后,這張圖像不僅在視覺上引人注目,而且揭示了人們對這些不可思議的昆蟲如何通過復雜的眼睛看世界知之甚少。“在某種程度上,我覺得這讓我們通過蜜蜂的眼睛瞥見了世界。”格林說,“這是一個極具雕塑美感的主題,但也是一個警告——我們應該與我們的星球保持聯系,傾聽蜜蜂等小生物的聲音,并找到一種方法來保護我們都稱之為家園的地球”。
1975年
[美]詹姆斯·德沃夏克
這張圖片獲得首屆“尼康小世界”顯微攝影大賽的第一名,該作品通過顯微鏡拍攝了草酸晶體在沉淀過程中的微觀形態,展現了其獨特的晶體結構和美感。草酸晶體在沉淀過程中會形成規則的幾何形狀,這些晶體在顯微鏡下呈現出清晰的紋理和層次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草酸是一種常見的有機酸,其晶體結構在化學和材料科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
[美]丹尼爾·卡斯特拉諾娃 等人
獲得2020年第一名的驚人圖像是使用共聚焦顯微鏡和圖像堆疊拍攝的魚頭部背視圖,帶有熒光“標記”骨骼、鱗片(藍色)和淋巴系統(橙色)。這張圖像幫助團隊取得了突破性的發現——斑馬魚的頭骨內有淋巴管,以前認為這只存在于哺乳動物中。這一發現將加快和徹底改變與人類大腦中發生的疾病(包括癌癥和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相關的研究。


2016年
[波蘭]馬雷克·米希
維生素C晶體熔化過程中釋放結合水與二氧化碳,形成密閉氣泡。氣泡在黏稠熔融液中受熱膨脹、碰撞合并,形成圖中彩虹色薄膜結構。維生素C是日常藥物,但它的熔化過程如同微觀宇宙的誕生與湮滅。

2023年
[波蘭]瑪爾戈扎塔·利索夫斯卡
照片中央的心形是乳腺癌細胞偶然排列形成的,其中紅色部分即為細胞核。乳腺癌是一種發生在乳房乳腺組織(乳管或小葉)的癌癥。這類癌細胞最初僅在乳腺組織內部增長,隨后會突破乳腺組織的界限,向外部擴散,接著通過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動傳播到淋巴結和身體的其他器官,進而在這些地方繼續增殖。

2023年
[中國]袁稷
圖片拍攝了天蠶蛾科蛾類的翅膀部分。這些粉紅、深綠、白色的“花瓣”其實是翅膀上的鱗粉(也稱鱗片),是翅膀表面的毛通過細胞分裂形成的。分裂完成后,這些細胞便會死亡,因此鱗粉一旦脫落就無法再生。鱗粉內含有多種色素,這些色素構成了翅膀的顏色和圖案。
2024年
[德]丹尼爾·諾普
這是一幅展現蝴蝶翅膀鱗片精細結構的顯微圖像,突破傳統“純生物樣本”模式,結合人造物體(針尖)構建超微觀場景。將藍閃蝶的微小鱗片精心放置在醫用注射器針頭上,通過反射光顯微技術捕捉其復雜形態。鱗片末端的“鉤狀”分叉結構清晰可見,展現蝴蝶翅膀絢麗的色彩與光澤。

2018年
[巴拿馬]羅杰里奧·莫雷諾
蕨類植物的孢子囊群聚集于葉片背面,呈棕褐色圓形結構。每個孢子囊群由數十個孢子囊組成,孢子囊內包含數千個孢子。圖像中央可見孢子囊的環帶,通過吸濕運動產生的機械力彈射孢子,實現高效傳播。該作品首次在顯微尺度下清晰捕捉到孢子囊彈射的“臨界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