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了好幾種藥,血壓還是降不下來?一種新藥或帶來轉機。
近期,《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布降壓新藥Baxdrostat的Ⅲ期臨床試驗結果,研究發現,對于已吃了兩到三種降壓藥但血壓仍未達標的患者,Baxdrostat具有明顯的降壓效果。
根據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研究人員8月發表于《醫學》雜志的調查數據,2021—2022年,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已達到31.6%,但控制率僅為12.9%。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孫寧玲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進一步指出,在我國,10%—15%的高血壓患者屬于難治性高血壓,這類患者往往伴隨著更高的心臟、腎臟,甚至大腦等器官損害的風險。
難治性高血壓,是指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礎上,規律服用了3種降壓藥一個月后,血壓仍高于140/90毫米汞柱,或至少需服用4種藥物才能使血壓達標的情況。
孫寧玲表示,難治性高血壓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醫生在診斷過程中需要“辨別真假”,排除假性的情況,比如,一些患者藥量沒吃夠、服藥不規律,或同時服用影響血壓的藥物等。此外,有些患者一見到醫護人員就會緊張,導致測血壓時結果偏高,這種情況叫作“白大衣效應”。如果僅依靠診室血壓測量,不進行動態血壓監測,很容易給患者誤貼上“難治”的標簽。
而真正的難治性高血壓,常是多種因素導致的,比如交感神經過度興奮、高鹽飲食、動脈硬化等。其中,一種名為“醛固酮”的激素失調,被認為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醛固酮原本是幫助腎臟調節鹽和水的激素。但如果它的水平過高,就會使身體儲存過多鹽和水分,還會讓血管收縮變窄,從而導致血壓上升。而新藥Baxdrostat就像一道“閘門”,安裝在生成醛固酮的合成酶上,通過關“閘門”,能夠從源頭上減少醛固酮的產生,實現降壓效果。
此次發布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的研究,是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的Ⅲ期臨床試驗,共納入794名未控制和難治性高血壓患者。
研究數據顯示,經過12周的治療后,與使用安慰劑的患者相比,每天服用1毫克和2毫克劑量Baxdrostat的患者,高壓分別多降低了8.7和9.8毫米汞柱。孫寧玲指出:“現有多種降壓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1毫克的藥物,能實現這樣的額外降壓效果,表明該藥物能為血壓控制帶來進一步改善。”她進一步解釋,高壓每降低5毫米汞柱,發生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卒中的風險就能減少約20%。因此,這款新藥有望幫助患者降低嚴重疾病和死亡的風險。
試驗后期,研究人員進行了停藥評估,發現停止使用Baxdrostat后,患者的血壓仍能夠得到控制,孫寧玲表示:“這也說明即使停藥,血壓回升的幅度也較小,表明了藥效具有較好的持續性。”
盡管Baxdrostat在試驗中降壓效果顯著,但它可能引發高鉀血癥風險。
根據國內發布的相關專家共識,建議血鉀水平超過5.0 毫摩爾/升即診斷為高鉀血癥。美國華裔心臟協會主席李華貴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在美國,醫生通常建議將血鉀水平控制在5.2 毫摩爾/升以下,但上述試驗數據顯示,服用Baxdrostat的患者中,有6.1%—11%的人血鉀超過5.5 毫摩爾/升,而安慰劑組只有0.4%。李華貴指出:“考慮所有試驗病人都在服用利尿劑,沒有用利尿劑的條件下,血鉀升高的風險可能會更高。”此外,部分服藥患者出現腎功能指標的下降,雖然目前看來或是暫時現象,但長期是否會影響腎臟,仍然缺少數據支撐。
BaxdrostatⅢ期臨床試驗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高血壓科主任王繼光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從總體數據上看,患者出現高鉀血癥的比例不是很高,且風險相對可控。絕大多數患者復查時血鉀水平有所下降,僅約1%的患者兩次測量均超過6.0毫摩爾/升。但他同時強調:“盡管如此,高鉀血癥始終是一個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
王繼光進一步解釋,由于該Ⅲ期臨床試驗主要在歐美人群中進行,其高血鉀風險與當地飲食習慣有關,尤其是美國廣泛使用含鉀替代鹽,可能導致鉀攝入量偏高。而中國及其他亞洲地區人群,日常鉀攝入量較低,因此高鉀血癥的實際風險可能有所不同。“但在中國,我們也需要特別注意腎功能的問題。本次研究選擇的是腎功能正常的患者,未來在臨床應用時,仍需謹慎評估患者的腎功能狀態。”
孫寧玲認為,由于Baxdrostat本身具有“保鉀排鈉”的特性,也就是說,它容易使血鉀升高、促進鈉的排出,因此,臨床應用中,需要嚴格把握適應證與禁忌證。例如,應避免與補鉀藥物聯用,有嚴重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也應謹慎使用。
“實際上,近年來高血壓藥物的研發已經進入了瓶頸期。Baxdrostat是過去十年來為數不多的新藥之一。”孫寧玲指出,過去治療難治性高血壓,常用的一類藥物叫作鹽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這類藥物的作用機制并非直接減少醛固酮,而是通過抑制鹽皮質激素受體,堵住醛固酮發揮作用的“閘門”,但這可能使身體產生誤判,反而促進醛固酮更多生成,甚至帶來一系列副作用:例如男性患者可能出現乳房發育、疼痛等不良反應。而后續研發的新藥如依普利酮,雖然副作用減少,但降壓效果也相對較弱。近年來,還出現了非奈利酮等更新的藥物,但目前主要用于治療糖尿病或心力衰竭的患者。
孫寧玲強調,相比之下,Baxdrostat的作用機制更加精準,能夠從源頭減少醛固酮的生成,同時不會影響其他類似的激素。
王繼光分析稱,高血壓藥物研發之所以陷入瓶頸,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現有藥物已經覆蓋多種作用機制。理論上,若能充分、合理地應用現有藥物,大多數患者的高血壓可得到有效控制。然而,如果缺少新藥問世,可能會導致學科發展動力和專業支持逐漸減弱。目前,關于Baxdrostat的多項臨床試驗仍在推進,探索高血壓、心力衰竭、慢性腎臟病等疾病的治療效果。“它有望成為難治性高血壓治療的一個重要選擇,當然,還需更多研究來推進。”
從病理機制分析,Baxdrostat可能尤其適用于中國高血壓患者。多名受訪專家指出,由于我國人群飲食偏咸,普遍鹽攝入量較高,而Baxdrostat作為調節水鹽代謝的藥物,也許能為中國患者帶來更多的獲益。
多位受訪專家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除了藥物治療,近年來一種名為腎動脈去交感神經交融術(RDN)的手術療法,也在難治性高血壓治療領域快速發展。2024年,已有兩款RDN手術設備在我國獲批,投入使用。不過,RDN手術并非適合所有患者,它更適用于腎素水平增高等特定的患者,且手術成本更高,更需要依賴醫生專業的判斷。
目前,我國難治性高血壓管理仍然面臨多方面的挑戰。孫寧玲表示,最突出的問題在于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用藥不規律的現象普遍。此外,許多患者未能進行動態血壓檢測,難以全面、準確地掌握自己的血壓狀況。她特別強調:“應依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所提出的‘分級、分期、分型’原則,有針對性地、精準地對高血壓患者進行管理。”
王繼光認為,我國防控難治性高血壓最大的問題是患者治療太晚,其根源在于公眾對高血壓的知曉率低。由于平常不常測量血壓,很多患者出現明顯癥狀時,往往大動脈彈性已明顯下降,甚至出現腎臟功能受損的情況,治療起來更加困難。“因此,當務之急是提高公眾對高血壓的知曉率。同時,社區醫生應掌握規范用藥的原則,專科醫生則需提高對繼發性高血壓的篩查與診治能力,整體提升高血壓的治療與管理水平。此外,也要進一步加強藥物的研發創新,為不同臨床特征患者提供更多安全、有效的選擇。”